我國天文學家戴文賽先生根據現代天文學的觀測結果,引人「字觀」這個概念來表徵字面規模的物質。字觀物體就是像太陽、恆星、行星這樣的天體,它們的最大特徵是其表面萬有引力起支配作用。
宇宙觀測及其意義:人們常說天文學是數據貧乏的科學,宇宙論尤其如此。觀測者對於遙遠對象的觀測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今天的天文觀測僅器,除了地面的單個大口徑望遠鏡(如10m光學望遠鏡,500m射電望遠鏡),還用它們聯合組成數平方公裡的「陣列」以進一步提高其觀測分牌度和靈敏度,人們還建立了各種空間觀測站,如著名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和各類高能天文觀測衛星。它們每天都不停地為人類累積著大量來自各類天體的信息。這些觀測數據既對已有的字宙模型提供了檢驗,也為宇宙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宇宙的觀測包括以下七個方面:1、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2、膨脹 3、均勻性和各向同性 4、宇宙的年齡 5、輕元素豐度 6、物質密度,宇宙中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7、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赫羅圖:把恆星的光度與溫度作出比較是很有意思的。由於恆星的光度依賴於它的溫度和大小,故把它們的光度和溫度作圖比較就能把恆星按體積大小區分開來。如果兩顆恆星的溫度相等而直徑不等,那麼直徑小的光度就小,這是因為直徑小的恆星其表面積也小的緣故,所以它的位置就在圖的下方。反之,如果兩顆星的光度一樣但溫度不同,冷星的體積必然要大些。因此,越冷的星在圖上的位置越靠右。
這種恆星光度和光譜型關係的圖,是由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於1905-1913年各自獨立創製的,故名赫羅圖。該圖以光譜型為橫坐標,光度為縱坐標,結果發現有9%以上的恆星分布在圖中的左上方到右下方的對角線的狹窄帶區內。這區域稱為「主星序」位於其上的恆星稱「主序星」。主星終制右上角,有一個幾乎成水平走向的「巨星系」。由於恆星內部的溫度更高,故熱核聚變主要在中心進行,於是在其中心形成一個氨核,在其周圍則是氫燃燒的殼層。當中心溫度不足以引起氫燃燒時,引力會使氮核收縮,收縮過程中釋放的引力能一部分使核的溫度升高,另一部分轉移到外部使恆星膨脹而形成巨星。圖的上部有一些分散的星,稱為「超巨星序」。主序星的下面是「亞矮星」,再下面則是「白矮星序」。研究表明,赫羅圖能顯示恆星各自的演化過程,能估計星團的年齡和距離,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天體物理學和恆星天文學的有力工具。
由赫羅圖我們可以推測恆星的一生。我們的太陽在赫羅圖上就處於主星序的中部,它是一個中等質量、中等溫度也恰好是中年的一顆恆星。它大約在50億年前形成,又大約在50億年後可能變成巨星,其半徑也許會擴大到目前半徑的160倍。那時水星將被太陽吞併,太陽的邊界將擴展到金星。在地球上雖可看到一個美麗的太陽,但地球卻早已化為一片焦土,也許人類早已不存在,或者乘著「諾亞宇宙方舟」逃避到另一個適於人類生存的星球。
是的,小乖也認為或許以後人類會找到一個更適合人類居住的新環境哦⊙⊙!。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親^3^肯定會點個讚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