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星序與主序星區別與思考,赫羅圖是否是混沌坐標系呢?

2020-08-22 霹靂火76228767

主星序與主序星的區別

以恆星光度為縱軸,越亮的恆星越在圖中的上端。以恆星表面溫度和光譜為橫軸,恆星溫度越高,就越靠近左側。這就是著名的赫羅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恆星,從藍超巨星到紅矮星,都集中在一條對角線條帶上。這就是主星序。 90%的恆星一生都會在主星序上度過。位列主星序上的恆星被稱為主序星。太陽就是主序星。

它是20世紀初由丹麥天文學家E·赫茨普龍和美國天文學家H·N·羅素分別發現的。簡稱赫羅圖

由於通常使用光譜的方式來確定星體的表面溫度,因此橫坐標也有畫作光譜型的。

赫羅圖

在這張圖上,對角線條帶上發現一個相對規律性的帶,被稱為主星序;而在主星序的條帶上的星體被稱為主序星。例如太陽就是主序星之一,在主星序的條帶上。

數據統計分析的線性擬合

笛卡爾數學坐標系與混沌坐標系的區別

通過對兩個影響要素影響結果的共同分析,尋找數學規律或者線性擬合規律,這是數學發現數據規律的一種主要方法。

赫羅圖明顯是基於這種數學擬合方法。在混沌數學產生(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這類方法中的一種方法是基於笛卡爾數學坐標系建立的,並基於此進行統計分析。

待到混沌數學、分形數學產生,數學發現另一個問題:

當基於兩個影響因素的方式建立笛卡爾數學直角坐標系的時候,產生的這個圖一種可能是笛卡爾數學坐標系意義的,另一種可能是混沌坐標軸意義的。

笛卡爾數學坐標系上的數據點的規律,是可以通過數據統計分析方法找到接近的線性擬合描述的。但是混沌坐標系上的數據點,則沒有這種功能。我們看到的是凌亂的數據點的表達,無法發現有實際意義的線性擬合規律。

上述表達,這是一種基於絕對對立性質的描述。混沌坐標軸上的數據點找不到線性規律,笛卡爾坐標軸上的數據點如果有線性規律可以發現。

有沒有介於這兩種絕對表達之間的情況呢?有!這才是數學性上的難點!

分形數學體系中的混沌

上世紀70年代產生了現代意義的分形數學。在具有分形特徵的體系中,一些分形方式可以產生確定性的唯一結果,例如簡單的天線分形;一些分形會產生混沌性的結果,例如基於洛侖茲吸引子的分形。

具有分形特徵的體系,什麼樣的條件產生混沌結果?什麼樣的條件產生數學決定性結果?這方面的數學研究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至今並未有總體明確的數學性定論,都是分別性質的表達。這是一塊數學的前沿高地,而且是一塊尚未完全攻克的高地。

這方面的基本的研究又產生了另一個數學分支,分叉理論。當以最簡單的二分或三分的分形方式進行擴展的時候,分別在3.6或4.6分數維附近產生混沌,而在這分數維之前是具有數學決定性意義的。

如果換成維度性質的表達,基於簡單分形,在三維多一些、或者四維多一些陷入混沌。

而天文學的數學擬合現在主要是基於相對論的方法,換一種表達就是天文學的分形吸引子是相對論,這是四維時空的方法。正好卡在決定性與混沌性之間。

四維超體的數學結果已經陷入混沌性,因為它在三維的投影是動態的,雖然代數上可以用唯一的函數表達,但是在幾何上不具有幾何的確定性結果。

也就是研究天文學方面的內容,邁出相對論的擬合範圍,就可能已經進入混沌的結果,而不再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數學結果。

筆者曾批駁的提丟斯-彼得定律的數學擬合問題實際上也是這種數學問題。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的距離與順序組成的坐標系,實際是具有分形特徵的混沌坐標系意義的,而不是簡單的笛卡爾數學坐標系。這是導致天王星之後,線性規律不再具有意義的數學擬合方法中原因。因為那位置之後的分形超過了4.6分數維了。筆者在《太陽系引力波傅立葉函數分解方式的數學擬合模型》中表達了這個體系的分形吸引子的特徵。

赫羅圖是否採用了混沌坐標系?

赫羅圖產生於上世紀初,那時候現代數學意義的分形、混沌、分叉理論都未產生,不會考慮坐標軸的混沌性意義問題。

在這種數學發展的前提下:對於混沌性的結果,當時的考慮就是:這是一個隨機性體系;而對於線性規律性的發現,就會考慮這是一個決定性數學擬合系統。

這兩種考慮,現在數學都會給予否定的。

例如股市數據看似隨機性,卻並不是數學意義的隨機系統,而是具有不同分形吸引子的分形混沌系統的結果;而提丟斯-彼得定律看似部分存在線性規律,僅僅是分形的維度還不夠大才具有的線性特徵,所謂的決定性規律是局部意義的。

而赫羅圖的數學擬合方式實際與提丟斯-彼得定律的方式是一致的,數學擬合問題也是一致的。

赫羅圖表達的是一個具有分形特徵的混沌體系的特徵

這樣的體系,不會完全具有簡單線性規律,只會具有局部的線性規律。而且分形吸引子現在尚未表達出來。

證明赫羅圖採用的是混沌坐標系的幾個數學原因:

1、赫羅圖使用的是溫度與亮度的坐標軸,但實際表達的是溫度、亮度、星體大小三個動態意義的數學影響因素。三維動態是四維時空。赫羅圖的表達是四維時空意義的二維降維表達,因此線性規律存在曲率很正常。

2、溫度與亮度可以存在相似甚至相同的線性規律,但是星體的大小與這個線性規律不同。在加上星體大小這個因素後,線性規律被「打亂」。


這是把星體大小因素同時考慮的赫羅圖。出現了主線性規律之外的三個分區,白矮星、紅巨星、超巨星。這是分形混沌的特徵,而不是簡單的決定性線性特徵。

3、四維時空數學體系的兩個關鍵特徵:兩種極限(相對時間正序極限黑洞、相對時間逆序極限奇點)陷入不可解讀;四維時空基於分數維表達是三點幾維,極限會接近四維超體混沌。那麼,赫羅圖也會有這樣擬合數學問題:

主序星的兩端極限不能超過分形維度的四維,否則沒有決定性結果。也就是最大的星體尺度如何?這個圖並不能預測,需要別的方法解決。介於主序性規律也不能預測具有這種規律性特徵的最小星體的特徵。

混沌體系產生的結果是範圍性意義的,我們會因此發現介於主序星與白矮星、紅巨星、超巨星區域之間無法準確定義的星體。

這個圖的混沌規律實際是如下圖的:


赫羅圖修改

對於混沌系統,真正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性是紅色的區間,在灰色區域的星體如果數學統計意義的特徵性的較少,說明亮度、溫度、大小的三動態因素影響的結果,形成主要三個喇叭口波動性的序列,而非主序星一個序列。這需觀測結果來證實這種規律性。


三個序列帶

筆者認為這是三個分形維度意義的主圖形通道,同時意味著大小與亮度、溫度總體之間的簡單線性關係如下圖:(下圖黑線標註的斜三角帶)


大小與亮度、溫度總體之間的關係

基於混沌坐標系或者笛卡爾數學坐標系,我們會得到不同的數學分析結果

也就是筆者的觀點是:赫羅圖是基於混沌坐標系的表達,而且考慮的是亮度、溫度、大小三個動態性的關聯因素的綜合結果,那麼這是具有分形混沌意義的圖示。存在分形吸引子的規律待發現。

在溫度的兩個極端(極低溫、極高溫),這個擬合數學系統將陷入混沌性。而影響這兩個極端的因素是星體結構的穩定性與溫度的關係。這相當於又增加了一個動態影響因素。而星體結構的穩定性屆時成為主要影響因素。

而主序星帶體現出來的僅僅是形成的概率相對較大的星體結構的結果,不能體現出特殊性。如果觀測結果如圖,這也說明,白矮星、紅巨星、超巨星是形成上概率較小的星體,或者自然形成這類星體的「難度」更大一些。

分形系統的混沌

以下是筆者的思考,數學書裡面沒有:

當我們考慮的擬合數學系統的動態影響因素是四個或者超過四個的時候,這個系統即便具有分形特徵,通常整體上也是混沌體系。

當我們考慮的擬合數學系統的動態影響因素是三個的時候,可以用四個靜態的因素來擬合表達,就如相對論的四維時空。這種系統通常具有分形特徵,具有曲率,且在逼近極限區域陷入混沌體系。

當我們考慮的擬合數學系統的動態影響因素是二個以上的時候,要考慮這是混沌系統、降維系統還是笛卡爾數學坐標系意義的系統。這個系統可能有決定性或者混沌性。如果影響的要素的數學性質是不同的,要重點考慮是混沌性的可能性。只有排除混沌性可能,才能考慮其數學決定性的意義。

而赫羅圖基於當時數學歷史發展的原因,並未考慮數學混沌性的問題,現在需要考慮這種表達體系的混沌性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準確的講太陽是一顆「黃矮星」,主序星還包括藍矮星和紅矮星
    太陽和其他恆星有什麼區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方面的問題。準確的講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屬於主序星範疇,大約還會在主序星行列中待50億年左右。我們觀察滿天的恆星,他們就會處在恆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二十世紀初,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分別提出了恆星分布圖,後來取名為「赫羅圖」。
  • 細說恆星的一生——從赫羅圖上尋跡恆星的身世
    首先主星序表明大多數恆星都服從溫度越高,光度越強的規律,其實這也是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顯示的必然結果。我們說太陽它就是一顆非常標準的主序星,當然我們也知道太陽在光度上,它實際是屬於矮星這個範疇,主序星是恆星一生當中最穩定的階段,停留時間最長,所以說我們的太陽要在主序上停留的時間就非常長,大概是100億年,它目前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主序階段,繞著主序星運行的系外行星才被一些天文學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系外行星。這是不是說主序階段意味著它是恆星生命的主體呢?
  • 赫羅圖-詮釋恆星的演變
    從赫羅圖上可以看出,恆星主要集中在四個區域。第一個區域為主星序區:銀河系中90%以上的恆星都分布在從左上到右下的這一條帶子上。這個帶上的恆星,有效溫度愈高的,光度就愈大。這些星被稱為主序星,又稱矮星。第二個區域在主星序右上方:這些恆星的溫度和某些主序星的一樣,但光度卻高得多,因此稱之為巨星或超巨星。
  • 揭示恆星一生經歷的秘密——赫羅圖
    對宇宙的觀測包括以下七個方面:1、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2、膨脹 3、均勻性和各向同性 4、宇宙的年齡 5、輕元素豐度 6、物質密度,宇宙中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7、宇宙的大尺度結構赫羅圖:把恆星的光度與溫度作出比較是很有意思的。由於恆星的光度依賴於它的溫度和大小,故把它們的光度和溫度作圖比較就能把恆星按體積大小區分開來。
  • 主序星到底是什麼 主序星指的是赫羅圖上的恆星
    主序星就是一種分類,指的是在赫羅圖上的恆星,主序星可以看到恆星之間的進化關係,可以看到進化的過程,主序帶就是通過顏色而分辨不同的恆星帶,在主序帶的恆星也就是主序星,主序星就是人命名之後的主序帶。一、主序星的研究歷史人類對太空的研究一直都在繼續
  • 赫羅圖
    他們以光度為橫軸,溫度為縱軸,把大量恆星的坐標畫在同一幅圖上,清楚的反映了恆星溫度和光度的關係。這就是傳說中的赫羅圖。赫羅圖  圖:百度圖片可以看見,絕大多數恆星都分布在從左上到右下的一塊帶狀區域。這意味著它們的光度強烈依賴於溫度[2],溫度越高,光度越強。
  • 【E.N.科普專欄】赫羅圖——濃縮恆星的一生
    恆星發出的光,其實並不是單色光,而是光譜上相鄰的顏色混合在一起的,只是有多有少的區別。如何將他們放到一起進行比較呢?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各自想出了辦法。用一張圖囊括了恆星們的各種數據:橫軸代表光譜型或表面溫度,縱軸代表絕對星等,也就是它們真實的亮度。而這張圖也以二人名字組合命名,叫做「赫羅圖」。
  • 赫羅圖,研究宇宙的「百科全書」,通過這幅圖帶你探索恆星的奧妙
    但是除了行星本身的因素之外,決定行星上是否生命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母星,而每一顆恆星都是各不相同的。銀河系中有2000多億顆恆星,其中最大的被稱為「超巨星」,它的直徑是太陽的1500多倍。如果這樣一顆恆星在我們太陽系正中央的話,它會把木星都吞噬掉!
  • 主序星中的核反應
    主序星中進行的一般是氫聚變為氦的核反應,生成的元素是氦。本文包括:反應過程、一句MMP、後續反應 三部分一、反應過程對於第一代恆星,它們在開始燃燒時只有大爆炸生成的氫和氦,只能通過質子質子循環進行氫燃燒。
  • 赫羅圖的誕生
    20世紀的天文學有一個非凡的成就,這便是將恆星分類的赫羅圖,全稱「赫茨普龍-羅素圖」,那麼赫羅圖是如何誕生的呢?它又傳達給我們怎樣的信息呢?這可能就是接下來兩天我要水的內容了。在1878年去世以前,西奇已經對4000餘顆恆星進行了光譜分類,其中包括北半球肉眼可見的大多數恆星,為赫羅圖後來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鋪墊部分——赫羅圖
    (來源百度百科)上面這個圖就是赫羅圖了。之所以我要從赫羅圖講起,是因為這張圖表示了恆星的光譜與溫度的聯繫。圖中橫坐標表示恆星的光譜型,因恆星的光譜型與表面溫度有關, 因此橫坐標也就表示恆星的表面溫度;縱坐標表示恆星的絕對星等,因絕對星等是光度的一種量度,因此縱坐標也表示恆星的光度。因為恆星發光發熱的原理是熱核反應,所以恆星表面的高溫使恆星發射類似黑體輻射的光譜。這種光譜的曲線由恆星的溫度決定。通過看恆星的顏色,我們就能判斷它的溫度。
  • 「赫羅圖」不僅反映了不同類型恆星的分布特徵也反映了恆星的演化
    「赫羅圖」反映了恆星在溫度和光度圖上並不是隨機分布的,恆星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天文學家就把這種規律統稱為「赫羅圖」,赫羅圖在恆星的演化的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研究恆星最重要的一張圖,因為它不僅僅反映了不同類型恆星的分布特徵,也反映了恆星的演化。
  • 藍超巨星不等於大質量藍色主序星
    藍超巨星實際上是大質量藍色主序星在離開主序以後的演化階段,相比於主序階段,藍超巨星的體積更大、光度更高,但表面溫度相對較低(僅僅是相對較低,例如一個O型的藍色主序星,在離開主序後演化為B型或者A型的藍超巨星,雖然依然是「藍色」,但比它主序星的階段要冷一些),大質量恆星在離開主序後,會在藍超巨星-黃超巨星-紅超巨星之間來回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