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2020-04-23 老粥科普

2020年4月中旬,各路媒體爭相報導了一則消息:「大視場巡天望遠鏡(WFST)」將在青海茫崖冷湖塞什騰山興建。

什麼是巡天望遠鏡?巡天到底有什麼用?今天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五花八門的望遠鏡

望遠鏡有許多種,中國最著名的自然是FAST,它的全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而天文迷最熟知的望遠鏡自然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它在距離地面538米的高度時刻凝視天空。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哈勃空間望遠鏡已經升空30年了

望遠鏡通常是通過接收電磁波來分析宇宙中電磁輻射的一系列科學設備的總稱。

我們將電磁波根據它的頻率與波長的不同分為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包括亞毫米波,以及波長更長的各種無線電波。到目前為止,幾乎每一種射線都可以用相應的探測設備接收到,通過對這些電磁波的分析,我們可以一窺宇宙的變化,探索它的奧秘。

一般來說,接收可見光(包括一部分紫外線和紅外波長光譜)的稱為光學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就是一款典型的光學望遠鏡。而接收亞毫米波以至更長波長的設備,我們稱之為射電望遠鏡,比如FAST,它們典型的形狀是一些拋物面天線。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射電望遠鏡通常不向外發射,它只接收電磁波

在天文學家看來,天文學的研究不限於電磁輻射,他們還通過使用類似於望遠鏡的設備來探測宇宙中的其它信號,以獲得更重要的信息。比如:宇宙射線接收器、高能中性原子儀、中微子探測設備、引力波探測設備等等。

但是,我們不能讓這些昂貴的設備耗費大量時間自己去尋找目標,它們的壽命是有限的。

宇宙很浩瀚,望遠鏡很貴

據公開資料記載,位於貴州的FAST是目前全球口徑最大、也是最靈敏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它的建造費用為6.67億RMB,加上其它的科學配套設施總共不到2億美元;哈勃太空望遠鏡在發射升空時的成本就達47億美元,至今它總共花了100億美元;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還沒上天,最初預算是16億,但它已經耗資超過100億美元;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總成本超過28億美元。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是個燒錢的無底洞

大型望遠鏡的成本動輒數億美元,太空望遠鏡耗資更以十億計,其平時維護的費用也所費不菲,加上它們的壽命有限,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利用它們研究遙遠星球,同時又用它耗費大量寶貴時間在數以億計的繁星中尋找合適的目標,這顯然是不划算的。

於是我們需要一種望遠鏡來充當「掃地僧」,這就是巡天望遠鏡。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位於智利的巡天望遠鏡VST

巡天望遠鏡,全能「掃地僧」

巡天望遠鏡最重要的一個功能是進行天文調查,它通常以某幾個特定的角度觀測夜空並連續拍攝照片,隨著地球的旋轉,望遠鏡會將夜晚的天區整個掃描一遍;當地球完成圍繞太陽運轉一年,望遠鏡就能將自己所在的一半天球的圖像以及其中細微的變化通通記錄下來並製成星象圖。

在巡天望遠鏡拍攝的星象圖中,絕大多數的星星都是穩定的,科學家們通常更關注那些突然的變化,這種變化被稱為「瞬態天文事件」。

比如說,在兩張巡天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中,某些亮點發生了位置上的移動;某顆星的亮度發生了改變,它比以前更亮或更暗了;某顆星的周圍出現了光暈等等。這些變化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秒鐘,也可能是幾天、幾周甚至數年。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巡天拍攝的天區照片

巡天望遠鏡會忠實地記錄每一張照片,並通過計算機將其與之前的照片進行比對,當發現異常信號,計算機會立刻發出報警,提醒有相關興趣的科學家注意。

比如說,巡天望遠鏡拍攝到某一顆恆星的亮度每個星期會規律性地變暗。由於解析度的關係,照片上只會顯示光點的強弱,但科學家可以通過將哈勃望遠鏡對準這顆星星,凝視它,判斷它的身邊是否存在一顆未知的行星周期性地遮擋光線,深入了解這顆行星更多的信息,判斷它是否可能存在生命。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宇宙中有大量行星圍繞恆星運轉

再例如,當計算機發現某一顆星星突然變亮,科學家就能及時將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對準它,因為這很可能意味著捕捉到一次完美的超新星爆發;操作FAST的科學家也可以將天線的焦點對準這裡,以更精確地接收來自一顆超新星更豐富的射電信息。

所有這些研究都屬於「時域天文學」的範疇,它是對天文物體,特別是對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如何隨時間變化的研究科學。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哈勃的超深場「凝視」

巡天望遠鏡還是地球的「守夜人」

巡天望遠鏡通常是光學望遠鏡,它通過可見光來記錄星空的圖像

有一些望遠鏡用於純科學研究的目的,比如我國最著名的郭守敬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即「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它在8年的巡天過程中記錄下了北半球天區一千多萬條光譜信息。這為研究星系特別是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性科學數據。

我們的大視場巡天望遠鏡WFST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跟蹤監視那些有可能威脅地球的小行星。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LAMOST對北天球的巡天「足跡」

在我們的內太陽系,行星之間並不是一無所有,恰恰相反,這裡遊蕩著數以十萬計的小型天體。其中一些天體的運行軌跡與地球軌道接近,甚至經常會穿越地球軌道,我們稱之為近地小行星。

當一顆直徑20米的近地小行星與地球相撞擊,它產生的破壞力相當於50萬噸TNT爆炸當量,這比當年美國扔到日本廣島的原子彈還要強25倍。因此盡一切可能發現這些在地球附近出沒的「幽靈」、精確計算它的運行軌跡、判斷它的威脅性、及時發出撞擊預警,便成為巡天望遠鏡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巡天望遠鏡發現高速運動的天體

WFST的優勢

據公開消息,我國的大視場巡天望遠鏡(WFST)已經開始了建造,其2.5米直徑的主鏡也已開始磨製,建成後,將成為北半球具備最高巡天能力的光學時域巡測設備。

目前在南半球已經有一組大型巡天望遠鏡(VST)正在服役,並且一座更大的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正在建造中,順利的話它將在2022年開始提供數據。LSST的主鏡面直徑達8.4米,投資達4.73億美元,它無疑將成為巡天望遠鏡的王者。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巨大的LSST巡天望遠鏡3D視圖

VST和LSST都設於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儘管瀕臨太平洋,但由於太平洋反氣旋的存在以及山脈阻擋,這裡300萬年來幾乎沒有降雨,被稱為地球的「旱極」;加之高海撥、人煙稀少、沒有光汙染,因此成為天文觀測的聖地。

在北半球,我們建設WFST的選址也充分考慮了氣候因素。塞什騰山位於青海北部,山頂海拔4571米;這裡乾旱無風沙,睛空天數達60%以上;除了東邊的敦煌鐵路和G3011高速公路外,這裡方圓幾十公裡沒有人煙;視寧度為0.7角秒的天數佔監測總天數的比例超過50%。目前為止已經有30多個天文望遠鏡項目決定選址於此,塞什騰山未來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天文觀測基地。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WFST地理位置優越,不可多得

為了準確記錄下夜空的所有信息,WFST還要有一隻敏銳的「眼睛」,這就是超大的CCD傳感器。WFST的CCD相機組合解析度高達7.5億像素,它可以每三個晚上就將整個北天球拍攝一遍。由於巡天精度高、視場大,WFST在時域天文、外太陽系天體搜尋、近地天體發現與跟蹤、近場宇宙學等領域將取得突破性原創成果,同時它還可以監視所有在軌道飛行的衛星、太空飛行器和空間碎片,這將進一步滿足國家在航天安全方面的需要。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WFST的超大CCD傳感器組將達7.5億像素

相關焦點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這是郭守敬巡天望遠鏡(7月15日攝)。 郭守敬望遠鏡主鏡由37塊邊長1.1米的六角形鏡子拼接而成,相當於直徑6.5米的圓鏡,等效通光口徑最大4.9米,視場(視野)直徑最大5度,焦面上容納了4000根光纖,每次觀測可獲得多達4000個天體的光譜。什麼是巡天望遠鏡?為什麼要一次性觀測4000顆星?這得從中國兩位「急性子」天文學家——王綬琯院士和蘇定強院士說起。
  • 中國長白山上藏著什麼秘密?日本人每年耗巨資勘測,如今真相大白
    「文|小七(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要麼讀書、要麼旅行,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中國對於未知的領域還是熱衷於探索的,當然這也僅現於我們國家的,畢竟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還有這許多的神秘之處。
  • 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郭守敬望遠鏡主鏡由37塊邊長1.1米的六角形鏡子拼接而成,相當於直徑6.5米的圓鏡,等效通光口徑最大4.9米,視場(視野)直徑最大5度,焦面上容納了4000根光纖,每次觀測可獲得多達4000個天體的光譜。什麼是巡天望遠鏡?為什麼要一次性觀測4000顆星?
  • 九天摘星 |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揭牌
    11月21日,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辦,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和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他指出,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的成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科技興國戰略、建設航天強國的具體實踐,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領域的一件大事。我們將以該中心的成立為契機,充分發揮北大的學科和人才優勢,與全國天文研究機構和其他高校的科研力量緊密配合,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前沿領域科學的研究。
  • 熱點|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
    11月21日,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 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他表示,按照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之後,將發射巡天空間望遠鏡。巡天空間望遠鏡作為空間站工程最重要的空間科學設施,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指標最先進的空間天文望遠鏡,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 中科院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新網10月20日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崔向群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孫自法 攝中新網江蘇盱眙10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從共體到共軌 中國版哈勃太空望遠鏡「巡天」的蝶變之路
    美國的哈伯太空望遠鏡(HST)是1990年發射的,距今已經整整過去了28年。但截至今天,它依然是地球軌道上太空望遠鏡的佼佼者。不過中國規劃中的「巡天號」太空望遠鏡,也將飛行在近地軌道,不但能有媲美哈勃的解析度,而且還有超過哈勃300+倍的視場。
  • 7.5億像素,北半球最高巡天能力的巡天望遠鏡,將在中國建成
    近日,相關媒體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青海省海西州政府日前共同籤署了《關於「大視場巡天望遠鏡項目」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協議》),這也就標誌著大視場巡天望遠鏡(WFST)項目正式落地青海茫崖冷湖。圖片僅供參考大視場巡天望遠鏡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建的「雙一流」學科平臺,望遠鏡口徑2.5米,採用國際先進的主焦光學設計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可以幫助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位於和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
  •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2017-12-25 中國科學報 【字體>南極巡天望遠鏡工作人員正在調試南極巡天望遠鏡。
  • 星海尋「鋰」 郭守敬望遠鏡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
    郭守敬望遠鏡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成果豐碩——星海尋「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  在茫茫宇宙中搜尋富鋰巨星難度之大,閆宏亮形容為「星海裡撈針」。但人類探索的腳步並未就此放慢,理由是「雖然富含鋰元素的巨星十分稀有,但在揭示鋰元素起源和演化上具有重要意義」。  仰望星空,解碼未知宇宙。2009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竣工,很快投入使用。它突破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場難以兼得的瓶頸,成為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
  • 中山大學開建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
    新華社廣州11月3日電(記者鄭天虹)記者2日從中山大學獲悉,由中山大學牽頭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開始建設。據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餘聰介紹,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簡稱CSST)計劃於2024年發射入近地軌道開展巡天觀測,是中國的空間光學天文臺,將為中國科學家提供觀天利器,為中國開展重大原創性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 「世界光譜望遠鏡之王」興隆「巡天」
    人民網承德6月5日電 (記者王明浩、武海波)4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拉莫斯特」望遠鏡通過國家竣工驗收,正式開始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執行「巡天」任務。  目前世界上天文望遠鏡有兩大類,一類是哈勃望遠鏡那種盯緊單個天體、觀察細節的望遠鏡,一類就是「拉莫斯特」這種重視廣度的望遠鏡,用普查的方式大規模觀測天體,叫做「巡天」,能為大量天文工作提供基本素材。
  • 中國將建北半球最高巡天能力望遠鏡
    我國將建北半球最高巡天能力望遠鏡科技日報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日前,該校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共同籤署了關於「大視場巡天望遠鏡項目」合作協議。此舉標誌著大視場巡天望遠鏡(簡稱「WFST」)正式落地青海省海西州冷湖賽什騰山天文臺址,也使該項目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 歐洲甚大巡天望遠鏡拍攝首張照片 揭示天鵝星雲細節
    北京時間6月9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是一臺新望遠鏡進行觀測工作後發布的首張照片,揭示了一個星雲前所未有的細節
  • 我國天文望遠鏡巡天新發現:銀河系比以前認為的更大!
    已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並取得了一批高顯示度的亮點成果。此外,在LAMOST光譜中還發現了大量貧金屬星,構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適合現有大望遠鏡跟蹤觀測的宇宙化石樣本。LAMOST一期光譜巡天短短五年時間,就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那麼,這個大科學裝置究竟有哪些特點?在巡天觀測中有哪些過人之處呢?LAMOST是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研製的一架主動反射施密特天文望遠鏡。
  • 俄航天集團:俄ART-XC望遠鏡結束第二次巡天觀測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據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消息,俄「光譜-RG」太空天文臺結束第二次巡天觀測。 2020年7月前,「光譜-RG」天文臺執行完第一次巡天觀測任務。 俄航天集團在官網上發布消息稱:「在開啟第一次巡天觀測一年之後,2020年12月15日,『光譜-RG』天文臺ART-XC望遠鏡結束第二次巡天觀測任務。」
  •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揭牌!
    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辦,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和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揭牌儀式近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顧逸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謝心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任高銘,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黃如,以及來自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機構及高校的40餘名專家學者和近百名北大天文學科師生出席本次活動。黃如主持揭牌儀式。
  • 「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硬體開始研製
    科技日報北京3月3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網站2日報導,該機構的「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項目已攻克關鍵的技術和程序,正式進入硬體研製和測試階段。WFIRST旨在發現新系外行星,並揭示暗能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