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河系中尋找星際戰俘:星際移民蛛絲馬跡,它們就是形成於銀河系...

2020-12-05 天天頭條

仰望星空,你能看見的所有恆星都是銀河系的成員。離我們最近的大星系——仙女座星系(Andromeda)——遠在至少200萬光年以外,這個距離相當於銀河系星盤直徑的20 倍。肉眼無法分辨出仙女座星系中的單顆恆星,它們聚集在一起,看上去只是一個暗弱的光斑。對於銀河系而言,那些恆星猶如居住在另外一個獨立的宇宙之中。反過來,你也許會很自然地認為,天空中的恆星都是銀河系中土生土長的土著居民。

  事實真的如此嗎?以北天球第二亮星大角(Arcturus,牧夫座α星)為例,它的運動方式與銀河系中絕大部分恆星都略有不同,化學組成也有細微的差異。只有少數恆星有著與它相同的古怪特徵,不過它們都散落在銀河系的各個角落。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些非典型恆星(還包括其他不同類型的非典型恆星)的起源,引發了一場激烈的學術爭論。是銀河系旋臂的引力迫使它們進入了古怪的軌道,還是它們根本就是形成於銀河系外的「星際移民」?

   近年來,一些尖端調查技術被運用到天文學等諸多科學領域。藉助這些技術,天文學家發現,兩種起源都是存在的。一些非典型恆星確實誕生於銀河系中,後來被推入了特殊的軌道;然而也有數量大得驚人的非典型恆星(包括大角星在內)是貨真價實的「星際移民」。確切地說,它們並不是自願移民銀河系的,也許稱它們為「星際戰俘」更為貼切。天文學家認為,這些恆星形成於較小的星系,這些星系後來被銀河系俘獲、掠奪和消化。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銀河系已經徵服了數百個這樣的近鄰。它們先前的居民現在也已混雜到了銀河系的土著居民之間,僅僅留下一個對故鄉的朦朧記憶。找到了這些恆星,天文學家就可以重建銀河系的掠奪歷史,並且探測它最黑暗的秘密——主宰著銀河系命運的神秘暗物質。

  星際移民

  小星系一旦靠近巨星系,就會受到強大的引力潮汐作用,逐漸扭曲、瓦解,並被拉成纖細而壯觀的星流。

  發現這些星際移民,需要一雙銳利的眼睛。從理論上說,這些恆星會排成長長的一串(也就是星流,stream),從而暴露自己的行蹤,就像擁擠舞池中的康加舞隊一樣(康加舞起源於拉丁美洲,舞者會排成一個長隊一起舞蹈)。逆流追溯,有些星流會通向球狀星團或者銀河系的某個衛星星系——那裡大概是星流中恆星的發源地,有些星流則通往那些發源地如今僅存的遺蹟。但實際上,由於「土著居民」相對均勻地分布在銀河系中,星流幾乎無法從點點繁星中突顯出來,也就很難被人發現。為了克服這一難題,最近許多研究人員都採用了「匹配過濾」技術(matched-filter technique),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開發出來的技術,當時被用來獲得來犯敵機的清晰影像。只要知道了土著恆星和「星際移民」的大致形態,這項技術就能過濾掉前者,讓星流顯現出來。

  本文作者之一伊巴塔及同事在1994年發現的人馬座星流,可能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已知星流。這條星流宛如一串巨大的恆星項鍊,環繞在銀河系周圍。它的跨度超過100萬光年,包含了大約1億顆恆星,一直連接到人馬座矮橢圓星系(Sagittarius dwarf elliptical galaxy,「矮」是指星系規模很小,「橢圓」是指星系形狀呈橢球狀)。銀河系周圍與它類似的小星系共有15~20個,它們就像衛星繞著行星一樣圍繞銀河系旋轉(因此又被稱為衛星星系)。這些衛星星系大小不等,既有質量約為銀河系十分之一的大麥哲倫雲(Large Magellanic Cloud),也有質量為銀河系百分之一的人馬座矮星系,甚至還有質量僅有銀河系百萬分之一的暗弱星系。

  居住在銀河系附近可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這些小星系會逐漸變形,並被最終瓦解。人馬座矮星系已經垂死掙扎了幾十億年,現已經走向瓦解。它的恆星將散落在整個銀河系中,現在這樣的星流也會逐漸消失,未來的天文學家將很難把它們與銀河系的土著恆星區分開來。其他幾個小星系也正在被銀河系肢解,有些現在只剩下了一條星流(見第81頁的表格)。大麥哲倫雲則代表了另一類較為少見的現象——銀河系從那裡奪走的是氣體,而不是恆星。

  星系瓦解背後的機制是潮汐作用,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同樣的機制在地球上產生了海洋的潮起潮落。一個天體的不同部分經受不同的引力作用時,潮汐力就會產生。月球對地球朝向它的一面所施加的引力,比對背向它的一面施加的引力更大。兩個力之間的差異儘管很小,不足以扯碎地球,卻足以讓海洋微微隆起。隨著兩個天體的相互繞轉,海洋的隆起部位也會跟著轉動,使地球上某一地點的海平面出現周期性的抬升或降低。與此類似,銀河系也會在衛星星系或星團的一側,施加比另一側更大的引力作用,使它們扭曲變形。在這樣的作用下,衛星星系或星團中的恆星會逐漸被銀河系拖走。久而久之,衛星星系失去的恆星就會越來越多。這些恆星像麵包上掉落的麵包屑一般,在衛星星系的前後形成了長長的尾巴。

  更微妙的線索

  星流會被銀河系逐漸吸收,最終化為無形。然而六維相空間中的微妙線索,卻能在茫茫星海之中,找到這些「星際移民」的蛛絲馬跡。

  如此看來,人馬座矮星系等衛星星系在銀河系的構建過程中做出過貢獻。這些發現徹底改變了天文學家原先對星系形成的理論認識:他們曾經認為,所有的星系都直接起源於原始宇宙中幾乎察覺不到的物質密度漲落(天文學家觀測證實,早期宇宙各處的物質密度幾乎相同,僅有大約萬分之三的差異),其後便經歷了早期的雪崩式生長,很快演化成現在這副模樣。現在,基於對星流的觀測,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只有質量不超過10億倍太陽的矮星系經歷了這樣的快速形成過程;像銀河系這樣質量相當於千億顆太陽的大型星系,則是後來通過吸積和吞併矮星系而逐漸形成的。這種吞併過程一直持續至今,不過強度已大不如前。

  銀河系吞噬近鄰星系的過程被天文學家抓了個正著,他們又提出了更加深入的問題:這些古老的星系「建築原料」具有什麼樣的化學組成?現在的大型星系中「星際移民」和「土著居民」的比例是多少?這些小星系帶來的化學元素如何改變銀河系早期的演化歷史?這些星流就像化石一樣,記錄著星系構建的歷史,除此之外,它們還能在探測暗物質方面大顯身手。

  要弄清這些問題,天文學家不僅需要了解哪些恆星正在被銀河系掠奪,還要知道哪些恆星是已經被俘虜過來的。研究人員遇到的困難在於,一旦外來的恆星和氣體混入銀河系,我們就無法通過特有的空間分布來識別它們。天文學家必須找到更微妙的線索,來追溯這些恆星的起源,例如它們的運動模式和化學組成上的一些難以抹去的固有特徵。

  我們都習慣用位置和速度來刻畫物體的運動。但運動還有其他不同的特性,可以用諸如能量和角動量之類的物理量來描述。正如物體的空間位置能夠用3個坐標來描述,因此被稱為三維空間一樣,我們也可以用位置加上動量(一共6個物理量)來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這個抽象的六維空間被稱為相空間(phase space)。相空間的優點在於,與真實空間相比,恆星在相空間中的排列模式更有還原性(這裡是指經歷巨大變化之後恢復原狀的能力)。儘管星系的吞併消化過程通常會破壞星流的空間結構,卻無法抹去它們在相空間的整體結構。這就是統計力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劉維定理(Liouville『s theorem)。

  因此,通過測量能量、角動量和相空間中恆星隨機樣本的密度,研究人員就能識別出無法直接觀測到的星群。它們是很久以前被銀河系瓦解的衛星星系的魅影。幾個研究小組,例如荷蘭卡普坦天文研究所(Kapteyn Astronomical Institute,位于格羅寧根市)的阿明娜·希勒米(Amina Helmi)和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克裡斯·B·布魯克(Chris B。 Brook)各自領導的小組,已經用這項技術發現了一些被吞併的衛星星系的遺蹟。

  獨特的化學指紋

  「星際移民」的化學指紋與銀河系土著極為不同,這項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追溯它們的共同起源,重建銀河系的侵略歷史。

  另一項令人興奮的技術被稱為「化學指紋」(chemical fingerprinting)。絕大多數恆星都不是單獨形成的,而是和成千上萬顆恆星一起,從同一塊星雲中誕生的。每一塊星雲都有特有的化學元素和同位素混合比例,並被從中誕生的恆星繼承下來。即使這群恆星分散開來,它們仍然會帶著這種特有的化學標記,讓天文學家能夠追溯它們的發源地。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位於大卑詩省)的金·A·維恩(Kim A。 Venn)及同事已經證明,誕生於矮星系的恆星和典型的銀河系「土著居民」擁有極為不同的化學組成。

相關焦點

  • 銀河系內或遍布宜居行星,人類能否實現星際移民?沒這麼容易!
    會加快消耗地球上的資源,這樣一來會讓地球上的資源面臨枯竭的情況,一旦地球的資源枯竭後,會威脅地球上人類文明,這時候霍金想到了,銀河系內很有可能存在像地球一樣的星球,所以星際移民成為了人類主要目標。    科學家們朝著一個方向共同努力,目的就是為了找到適宜人類生存新家園,可是人類目前還沒有掌握星際移民本領,我們現在所做的努力,只是為了星際移民鋪墊,不過在星際移民之前還有一個問題等待著人類
  • 宇宙驚豔之美:銀河系星流、星際之門,創造之柱等
    第一是一種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醜的;第二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鮮明的東西是公認為美的」。人類看到的宇宙中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不是當下的真相。二,土星龍之風暴。四,星際之門:戒指星系。戒指星系的外圍是由明亮的藍色恆星組成的環狀物,而中心的圓球則可能由較老的紅色恆星組成,兩者之間是一片幾乎完全黑暗的區域。
  • 宇宙驚豔之美:銀河系星流、星際之門,創造之柱等
    第一是一種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醜的;第二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鮮明的東西是公認為美的」。人之所以需要審美,是因為世界存在著許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取捨,找到適合我們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
  • 《星際穿越》所去的星球出銀河系了嗎?
    在《星際穿越》中,主角一行人穿過蟲洞去尋找宜居的星球。但這些星球都不在銀河系中,而是在河外星系中,距離地球達到了100億光年。那麼,他們為什麼可以進行遙遠的星系際穿越呢?相對論表明,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的星際空間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有機分子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發現了一種以前從未在星際介質中檢測到的丙氨酸,它在胺基酸的形成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並且丙氨酸是與許多有機分子的結構相似已經在太空中被確認。在銀河系中心附近恆星之間的一片巨大的雲層中,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從未在星際介質中被探測到的對胺基酸的形成至關重要有機分子——丙炔胺。
  • 《星際穿越》前往的外星球出銀河系了嗎?
    於是,人類去宇宙中尋找第二個宜居的星球,以期能夠延續人類文明。那麼,《星際穿越》中的人類是去哪裡尋找宜居的外星世界?他們去的地方離開銀河系了嗎?雖然木衛二、土衛六等衛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但這些星球遠離太陽,溫度非常低,也沒有可供呼吸的氧氣,人類無法在這樣的世界中生存。因此,人類只能放眼太陽系外。銀河系中估計有上千億顆恆星,幾乎每顆恆星周圍都有行星,而像地球這樣主要由巖石和金屬構成的巖質行星多達上百億。
  • 星際爭霸2銀河系編年史蟲族篇:生命的進化之旅
    暴雪出品的每一部遊戲都有他自成一派的背景設定和歷史變遷,星際爭霸2自然也不例外。比起一些冗長枯燥的敘述,名叫Dragon的作者重新撰寫了銀河系編年簡史。本文就是繼神族之後有關蟲族的篇章:蟲族是如何一步步進化成為高級生物,又是如何踏上徵服星際之路的。
  • 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尋找分子雲 可能含有生命雛形
    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尋找分子雲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科學家正在利用世界上最大的綠灣射電天文望遠鏡(Robert C.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GBT)在銀河系中尋找富含複雜化學成分的分子雲,這些分子雲可能含有生命的雛形。 該研究項目是由來自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觀測所(the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NRAO)的一個科研小組負責的。
  • 地球在太陽系內,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銀河系又在哪裡?
    它們好像就是在「地下」繞了一下後又升起來了。於是人們開始思索一個問題「我們腳下的大地是不是一個圓球呢?」後來人們終於搞明白了,我們是生活在宇宙中的一個星球上。我們把它叫做地球。咱們從地球開始一層層往更大範圍的宇宙結構尋找,來看看地球位於宇宙中的什麼位置吧!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地球和月球共同組成了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地月系只有地球和月球兩個,跟木星、土星它們比起來是不是有些枯燥乏味?
  • 假如地球「毀滅」以後,人類進行星際移民,可以移民到哪裡?
    如果真的到了地球「毀滅」的時候,人類可以移民到哪個星球呢?如果想要進行星際移民,太陽系可以說是首選。但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除了地球以外,其他行星根本不具備生存的條件。金星被厚重的大氣層包裹著,表面溫度有465度,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水星距離太陽5790萬公裡,而且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水星白天的溫度很高,達到了427℃,晚上的時候會下降到-173℃,這種溫度環境也不適合人類居住。
  • 太陽系外漫遊——銀河系的星際地圖① | 觀天者說
    來源標題:太陽系外漫遊——銀河系的星際地圖① | 觀天者說 大家好,我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王匯娟,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漫遊銀河系!飛出太陽系,便進入銀河系的星際空間。
  • 銀河系旋臂有多長:可能環繞整個銀河系
    星際空間中恆星形成的區域這張銀河系的圖片顯示了盾牌-南十字臂可能的延伸情況  我們所處的太陽系本身就位於銀河系之內,因此要想像銀河系的整個全景就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事實上,直到1852年,天文學家史蒂芬·亞歷山大(Stephen Alexander)才第一次提出銀河系可能是渦旋形的。從那時候開始,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發現不斷修正著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銀河系具有4條旋臂。旋臂由無數的恆星和正在形成恆星的氣體組成,以螺旋形向外延伸。
  • 星際移民是否有希望?
    2020年1月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稱TESS發現了一顆和地球差不多大的行星TOI-700d,而且這個行星處於其所在恆星系的宜居帶中,也就是說這個行星上的溫度允許有液態水的出現。
  • 銀河系中至少有36個外星文明?
    但是,根據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兩位天文學家Tom Westby 和Christopher Conselice最近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的論文,他們計算銀河系中有通訊能力的文明數量時,得到的神奇數字是 &34;。人類文明真的有36個鄰居嗎?它們都在哪兒?
  • 銀河系的三維視圖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2000億個恆星陽和大量的氣體,其中一些氣體是產生恆星的原材料。這些氣體聚集成緊密的團塊,但也以擴展的分子雲的形式出現。天文學家使用智利的Apex亞毫米望遠鏡來深入觀察銀河平面並測量星際介質。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了銀河系內部冷分子氣體的分布。
  • 星際爭霸2銀河系編年史神族篇:艾爾星上的Protoss
    暴雪出品的每一部遊戲都有他自成一派的背景設定和歷史變遷,星際爭霸2自然也不例外。比起一些冗長枯燥的敘述,名叫Dragon的作者重新撰寫了銀河系編年簡史。在薩爾娜迦族離開神族之後,艾爾星上的神族發生了什麼故事?三個種族的矛盾和利益衝突究竟緣何而起?一起來了解下吧.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宣布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銀河系中可能存在比恆星數量還要多的流氓行星,它們不會圍繞任何恆星運轉。想像一下我們的小巖石行星在空間中自由地漂泊,這就是這項任務所能幫助我們發現的。它們是否像其他行星一樣在恆星周圍形成,然後從那些行星系中被噴射出來?或者它們是獨立於恆星而由氣體和塵埃形成的?人們還認為,行星從其主行星系統中被驅逐出的現象在密度較大的星團中更為常見,因為在密度較大的星團中,恆星之間更頻繁的相遇會使行星系統變得不穩定。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一項研究顯示,與我們所在銀河系的恆星相比,有更多的不受約束自由飄蕩的行星存在,它們與任何恆星都沒有聯繫。美國宇航局即將推出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計劃預計將發現大量的此類行星。流氓行星的藝術概念圖。研究者認為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這樣遊蕩的行星比恆星還要多。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
  • 星際冒險需要地圖,至今最精細全銀河系地圖繪成!
    星際冒險需要地圖,至今最精細全銀河系地圖繪成!11-17 11:27 來源:宇宙科學視界 原標題:星際冒險需要地圖
  • 尋找小行星!星際訪問者「奧陌陌」仍可能是外星人技術
    「兩年前,一個神秘的星際物體撞毀了我們的太陽系,它實際上可能是外星技術。正如一項新研究指出的那樣,這是因為另一種解釋可能存在致命缺陷。但是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我們在太陽系中發現外星技術的想法是長期的。在2018年,我們的太陽系遇到了星際空間中丟失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