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稱TESS發現了一顆和地球差不多大的行星TOI-700d,而且這個行星處於其所在恆星系的宜居帶中,也就是說這個行星上的溫度允許有液態水的出現。它距地球有100光年(一光年的距離就是光移動一整年的距離),現階段我們根本不可能到達,不過它卻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可能。

我們人類出現至今將近一二百萬年間,地球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孕育了世間萬物,也包括我們的一切。不過人類社會是不停發展的,我們不可能就老老實實的一直處在地球和太陽系的庇護當中的。
蘇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曾經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一直生活在搖籃裡。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直徑大約10萬光年,而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一個分支懸臂——獵戶臂上。我們太陽系的位置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有2.61萬光年,整個銀河系中有著一千億到四千億個恆星,太陽只是它們中個頭很小的一個。

即使銀河系如此之大,人類現在已經能夠觀測到的像銀河系一樣大的星系就有1250億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之中。
宇宙如此廣袤,都在等著我們的探索!
50億年之後,太陽現有的氫聚燃料幾乎燃燒殆盡,繼而太陽中相對56個質子以下的重核元素的聚變會使太陽變成一顆非常巨大的紅巨星,此時膨脹的太陽會將水星、金星、地球等許多行星吞入其中,地球甚至可能會被直接氣化。

所以我們如果想延續我們的人類文明,就必須要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逃離太陽系,尋找一顆星球作為新家園。(當然像流浪地球樣子的計劃也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可能到那個時候,人類所發現的像TOI-700d、克卜勒-22b、格利澤-581g等初步被確定的宜居行星就是我們新的家園。

想要出航發現新大陸,就要有船用以跨越汪洋大海。現在局限人類最大的因素就是現有的太空飛行器不足以快速的將人或者物資搬運到那個遙遠的星系。就算我們造出了能夠無限接近光速的飛船(光速是目前理論所認為的物理速度極限,不可能達到,只可能無限接近),到達TOI-700d也要飛行100年之久。這100年裡,人類該怎樣生活?怎樣保持健康?怎麼保證食物供應?能夠接近光速的飛船能否大到支撐起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嗎?

而且根據狹義相對論,以光速飛行的人的相對時間會變慢,等到一百年過去後,外部宇宙已經過去了千萬年甚至上億年,我們該怎樣確定我們的目的地是否還完好無損的在那裡呢?
所以說,我們面前的徵途還長,為我們人類自己找個新家園是我們不變的使命,雖然不得不做,但是時間還長,我相信以人類現有的」技術爆炸「式的科技成長,遲早會有一個比較完美的解決辦法。甚至我們可以做出戴森球!或者有能力控制太陽使其脫離紅巨星期直接進入塌縮期。
今後隨著各型望遠鏡技術的發展,我們能夠找到的宜居行星會越來越多,日益擴大的能源需求也會讓人類不自覺的望向宇宙。

我相信肯定會有許許多多的人認為這樣的世界註定會與自己無關,這樣的技術還太遠太長,這是未來幾千年後的人類所操心的問題。我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1957年人類才發射了第一個入軌的人造衛星——前蘇聯斯普特尼克一號。而只過了12年的1969年,人類就完成了第一次載人登月!

世界是發展的,很多航天強國現在都有了登陸火星的計劃,甚至spaceX公司已經有了2025年開始發射」饕餮雲箭「的載人火星飛行。雖然說不知道其是否可行,但是我們可以大膽預測:按照spaceX公司的計劃,這個世紀我們就能實現在火星上的殖民。屆時將有一百萬人常駐火星,構建城市,組建文明。


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也日益強大,逐步穩健。我們國家同樣有著像探月計劃,火星計劃等許多深空探測計劃,為的就是未來能有一天在太空競賽中我們能夠取得優勢不被列強欺凌。而且,星際移民是人類未來的必然,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夠支持航天,助力航天!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我們這些年所發現的宜居行星對我們並不是沒有意義的,而且根據合理的科學推測,我們終將有一天能夠到達,甚至於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