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銀河畫卷」已完成80%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
中科院銀河畫卷巡天新發現——大江和鳳凰分子雲恆星搖籃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了兩個新的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朋友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先給大家做下名詞解釋:1、銀河畫卷巡天2011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完成了銀河畫卷計劃的準備工作,編制了規範巡天作業的《銀河畫卷手冊》,標誌著巡天正式開始。
-
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對了解銀河系起源有重要意義
新華社南京4月29日電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銀河畫卷」巡天計劃負責人、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楊戟介紹,「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主要觀測北天銀道面±5的區域等,總觀測範圍共2600平方度。該計劃於2011年開始,由紫金山天文臺主導,每年完成約250平方度的觀測。「銀河畫卷」將實現發現和編制全部區域的分子雲源表、分析分子雲物理化學性質等多項科學目標。這些研究,對人類了解恆星、行星以及整個銀河系的起源有重要意義。
-
重大成果!中科院紫臺天文學家新發現兩處恆星「搖籃」
交匯點訊 近日,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與合作者發布一項重大發現,該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銀河畫卷巡天團隊成員之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蘇揚告訴記者,目前的初步研究認為這兩個分子雲是從大尺度的原子氣體流中形成的,可能處於分子雲形成的早期。研究這些分子雲的形態結構、速度分布和化學組成,能夠增進我們對星際物質循環的理解。
-
重大成果!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據新華社4月29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發現了銀河系深處兩處「恆心搖籃」,這是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大動態範圍的銀河畫捲圖像展現了巨型分子雲內部清晰的纖維網絡結構,並且也呈現了令人驚嘆的速度場。分析認為,大尺度的氣體流動助推了高密度的氣體聚集,使得分子氣體能夠從聚集的瀰漫氣體中快速形成,誕生為新的分子雲。以上這些發現也為人們進一步研究分子雲的形成和性質提供了高質量的樣本。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
作為唯一的曆書權威發布機構,它為13億多民眾提供每天太陽東升西沉以及清明、冬至等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刻。 實際上,頒行曆法也是當年建立天文臺的重要任務之一。 紫金山天文臺自建國以來提供的航海天文歷編纂任務為保障航海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文學家還為天安門廣場的升旗時間提供依據。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新華網
作為唯一的曆書權威發布機構,它為13億多民眾提供每天太陽東升西沉以及清明、冬至等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刻。 實際上,頒行曆法也是當年建立天文臺的重要任務之一。 紫金山天文臺自建國以來提供的航海天文歷編纂任務為保障航海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文學家還為天安門廣場的升旗時間提供依據。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宗偉凱博士、付建寧教授等人發布了LAMOST-Kepler/K2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首項成果,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增刊》。據悉,美國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2013年對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Kepler天區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連續測光觀測,並於2014~2018年進行了第二階段觀測,簡稱K2任務。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新聞—科學網
郭守敬望遠鏡攜手克卜勒望遠鏡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位於和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 國家天文臺向世界發布了自2011年9月以來先導巡天和第一年正式巡天的首批光譜數據集DR1。
-
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取得系列亮點成果
[video:20180808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條_1]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其中高質量光譜(信噪比大於10)777萬,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該數據集(DR5)已於2017年12月31日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LAMOST是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研製的一架主動反射施密特天文望遠鏡。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2018-,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8月7日在北京舉行LAMOST一期巡天科學成果新聞發布會稱,LAMOST已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每條光譜對應一個天體),其中高質量光譜777萬條,並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其數據集已於2017年底對中國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
我國天文望遠鏡巡天新發現:銀河系比以前認為的更大!
,並取得了一批高顯示度的亮點成果。▲視頻: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經過五年觀測,LAMOST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是世界上其它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利用LAMOST數據,天文學家在搜尋奇異天體、給銀河系重新畫像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
15項全球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在烏鎮發布,合肥一項成果上榜!
15項全球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在烏鎮發布,合肥一項成果上榜!今年選出的科技成果主要涵蓋了網際網路技術在科技抗疫、產業恢復與協同發展、數位化社會治理、人工智慧雲生活、綠色數字公益實踐和全球公共危機應對領域的實踐。發布活動共評選出來自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微軟、高通、360、思愛普、卡巴斯基等企業或院所的領先科技成果。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郭守敬望遠鏡巡天4年來,已捕獲700餘萬條高質量恆星光譜,超過此前全球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得數據的總和。什麼是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