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7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裡山勢巍峨,樹木蔥蘢,眾多名勝古蹟掩映其中,位於山峰之巔,有一座古老的天文臺,好似綠洲中的一顆明珠,分外奪目耀眼。它就是聞名世界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1934年建成時被命名為「國立紫金山天文臺」。
當年,這第一座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融東西方特色的現代天文臺,因裝備精良、人才薈萃,曾獲「東亞第一」的美稱。紫金山天文臺的建成,標誌著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端。
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紫金山天文臺發端於玄武湖南側雞籠山上的古觀象臺。早在1600多年前,雞籠山上就建有觀雲測天的「靈臺候樓」,並設有專職官員觀天象、測風候,編制曆法。明代朱元璋時期,改「雞籠山」為「欽天山」,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渾天儀、簡儀、圭表等觀象設備。清康熙七年,欽天山徹底廢棄,臺內留存數百年的明代觀象儀器被全部轉移至北京古觀象臺。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決定遵照孫中山先生遺願,啟動首都建設計劃。1928年,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聘請高魯作為新成立的天文研究所代所長,並由其負責選址和向庚子賠款委員會申請資金添置天文儀器。
1929年,高魯轉任法國公使後,由廈門大學天文系主任餘青松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長,繼續籌建天文臺。根據當時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提出的中式風格設計要求,餘青松經與著名建築師楊廷寶反覆協商和修改,最終形成了一份「中式天文臺」圖紙。同年12月,包括一條盤山公路、一幢臺本部、一幢子午儀室、一幢赤道儀室、一幢變星儀室、兩幢宿舍的紫金山天文臺工程破土動工。
1934年9月,全部工程竣工交付並舉行了落成揭幕典禮,至此,中國有了第一座自己建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搖籃」的現代天文臺,當時的政府要員林森、蔡元培、于右任、戴季陶等紛紛題詞並刻碑誌慶。如今的牌坊「天文臺」橫額即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至今完好無損。
剛建成的紫金山天文臺,建築美輪美奐,儀器精緻名貴,曾有「東亞第一」的美稱,尤其是德國製造的一架60釐米口徑的反光望遠鏡曾稱雄於亞洲。可惜好景不長,1937年8月,受日軍侵華戰爭影響,天文研究所及其紫金山天文臺工作人員被迫撤離南京。
國人在這裡發現第一顆小行星
現時的紫金山天文臺,依然矗立在紫金山第三峰的天堡城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的六座蒙古包一般的銀白色圓頂,遠望如鑲嵌在綠色山巒上的六顆珍珠,熠熠發光;近看則像一頂頂剛剛飄落在林海中的降落傘,若隱若現。每當夜幕降臨,那銀色圓頂上的天窗徐徐打開,天文望遠鏡睜大炯炯有神的慧眼,注視著億萬光年之外的天體,不懈地探索著千百年來尚未揭開的宇宙奧秘。
順著當年修建的天文路蜿蜒向上兩公裡,便是當年國立紫金山天文臺的舊址。佔地47畝的天文臺,六座銀色的圓頂天文觀測室,高低錯落,衡宇相望,每座圓頂的基座和整個牆面均用紫金山特有的虎皮石砌出水波紋形狀,圓頂四周均環繞著天壇式的石欄杆。
在紫金山天文臺的所有建築中,由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設計並最早建成於1931年的臺本部最為別致。該建築坐北朝南,按軸線對稱分布,設計時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在底層兩側和二層中部北側均有出入口與室外相通、底層與二層間之間有樓梯相連的特殊結構;建築外牆採用就地開採的毛石砌成,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莊重樸實。
拾級而上的觀象臺內,那架直徑60釐米的反光天文望遠鏡陳列其間,該望遠鏡於1950年獲得修復,隨後由張鈺哲先生和助手張家祥於1955年1月20日發現小行星「紫金1號」(後於1998年命名為劉壁如星),這是中國人在本土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嵇刊/文 劉成賀/圖)
原標題:《【魅力江蘇】繪製中國人自己的銀河畫卷——探訪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