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論的解釋與發展

2021-01-08 墨綠的夜啊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偉健談,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混沌理論的解釋與發展

混沌理論

你早上去上班卻忘了帶錢包,你沒錢坐公交,所以上班遲到了,於是就被解僱了。這個例子說明,小事件可能造成大影響,這就是混沌理論的核心從量子物理到經濟模型,混沌無處不在混沌是從由數學方程明確定義的系統中湧現出明顯隨機的行為,通常發生在要用非線性方程(涉及平方、立方和其他更高次冪的方程)描述的系統中。混沌體現在這些方程的解對方程初始條件的極度敏感。比如,在一個描述天氣的混沌方程組裡,初始條件18℃和晴與初始條件17.5℃和多雲,所得到的結果就會差別巨大。

第一個意識到物理和數學系統可能會表現出這種行為的人,是法國數學家昂利·龐加萊( Henri poincare)19世紀80年代,他研究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下三個大質量天體在彼此引力場中運動的解。龐加萊發現,當只有兩個天體時,存在明晰的封閉軌道,天體會周期性地返回起始位置,而三體問題通常沒有這種周期性。龐加萊想知道這種複雜運動的長期行為,不過他意識到,只有以超高精度測量出三個天體的初始狀態,才有可能得到可靠的預測。在20世紀前半葉,其他數學家也研究了類似現象,注意到這些現象的極度複雜性似乎來自於貌似單純的數學和物理學。

但他們發展出的理論卻未能獲得主流認可,只是一種小眾的邊緣理論,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發明最終引起了人們對混沌理論的注意。計算機按指令完成大量計算的能力,可以向任何人展示出,輸入條件的輕微改變,就會讓引起複雜方程的解產生巨大的變化。這一現象在預測氣象上表現得最明顯。根本沒有長期的天氣預報,我們都知道只有幾天內的預報才準。超出這個時間,天氣預報就只是胡亂猜測。1961年,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 Edward Lorenz)首次說明了這一現象的原因。

洛倫茨於1917年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他最初學的是數學,在1938年獲得了達特茅斯大學的學士學位,之後在1940年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運用自己的數學能力,以氣象學家的身份為美國陸軍工作,結果發現自己非常喜歡這一領域。戰爭結束後,洛倫茨繼續深造,研究氣象學,並於1948年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博士學位,並留校擔任教授。1963年,洛倫茨啟動了一個研究對流現象的項目。對流就是讓熱空氣上升的過程,是颶風等天氣現象的主要原因。洛倫茨將描述對流的方程寫成了電腦程式,並在研究方程解的過程中注意到了一些詭異的事情。

相去甚遠的解

洛倫茨注意到,如果在程序運行中途做一份數據印出( print-out),然後再將得到的數據手動輸入並重啟程序,最終獲得的結果會與讓程序路運行到底所得到的結果相差很大。洛倫茨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所在計算機會保留小數點後六位數字。但印出會自動保留小數點後三位。例如,如果計算機裡的數字是0.568345,那麼印出就是0.568。通常,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別只有百分之幾,結果的差別也理應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流方程非常敏感,輸人數據極小的差別也會被放大,從而讓最終結果相差巨大。

洛倫茨為混沌理論提供了第一份具體的證據。但直到12年後的1975年,才出現了「混沌理論」的說法,美國數學家詹姆斯約克( JamesYorke)和李天巖在《美國數學月刊》的一篇文章中使用了這個詞。不過,洛倫茨倒是提出了另一個抓住了混沌理論精髓的術語:蝴蝶效應。這個隱喻闡明,某地很小的變化也會對其他地方產生很大的影響。洛倫茨認為,描述天氣的方程非常敏感,就連一隻蝴蝶扇動翅膀,也有可能對大氣產生巨大影響,改變地球另一邊龍捲風的路徑。

分形幾何

混沌理論催生出了一個相關的幾何主題—分形。分形由不相連的奇異圖形組成不管從哪種比例看,這些圖形的形狀都一樣移除一條直線中間的然後對所有剩下的部分永不停息地重複此過程,就可以得到最簡單的分形。放大任何個部分,你都會看到循環重複的相同圖案。分形是混沌系統動力學的代表,科學家通常使用相位圖這種幾何圖來進行動態分析。常見的例子就是速度一位置圖。而對於行為穩定的系統而言,其相位圖通常是一個整潔有序的圖形。比如,擺動的鐘擺的速度-位置相位圖就是一個圓。不過,混沌系統通常是分形相位圖。事實上,當洛倫茨畫出對流的相位圖時,他發現這個相位圖的分形圖是一個扭曲的數字「8」。如今,數理物理學中到處可見混沌現象。它不僅出現在氣象學中,還出現在湍流、洋流、量子理論、廣義相對論、金融模型乃至水龍頭的滴水中。

相關焦點

  • 混沌理論用於語言研究
    混沌理論用於語言研究 2017年05月16日 07: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斌 字號 內容摘要: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以下簡稱「混沌論」)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是近年來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
  • 混沌理論還有一個是發展特徵,它有三個原則:
    混沌理論還有一個是發展特徵,它有三個原則:混沌理論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中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係,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係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之行為。「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匯集成一個整體」混沌一詞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亂狀態,古希臘哲學家對於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論,主張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漸形成現今有條不紊的世界。
  • 認知突圍 ǁ 認識「混沌」,混沌理論的實用價值
    隨著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科學家逐漸發展出了混沌理論。所謂混沌理論是指,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理論體系,它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用工具,在探索動態運動系統中,如人口遷徙、化學反應、大氣變化、社會行為、市場分析、金融體系、就業體系、養老體系等等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混沌理論」或可提供解釋
    參考消息網5月29日報導美國沃克斯網站5月23日刊登題為《混沌理論如何幫助解釋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怪異之處》的文章,作者是布賴恩·雷斯尼克。文章認為,「混沌理論」或可解釋疫情的不確定性。現將文章摘編如下:我們已經了解到,只要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就能引發混亂。
  • 混沌理論是什麼鬼?大顛覆,20世紀最偉大理論之一
    混沌理論不是糊塗理論,不是宣揚真理的理論,也不是意識形態,是辯證之道,自然之道,是發展著的關於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混沌是一個由非線性效應引起的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具有對初值的敏感性、無周期性、長期不可預測性以及分形性和普適性等特點。混沌理論則是研究這一類典型現象的理論,是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確定性系統中出現的內在&34;形成的途徑、機制的研討。
  • 混沌理論是什麼鬼?大顛覆,20世紀最偉大理論之一
    混沌理論不是糊塗理論,不是宣揚真理的理論,也不是意識形態,是辯證之道,自然之道,是發展著的關於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混沌是一個由非線性效應引起的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具有對初值的敏感性、無周期性、長期不可預測性以及分形性和普適性等特點。
  • 20世紀最偉大理論之一,混沌理論!
    關鍵詞:混沌理論、135均線戰法、三軍集結上次老師給大家提到混沌理論,提到會給大家講講股市裡的混沌理論。今天在講135均線戰法之前給大家講講混沌理論的一些觀點。混沌理論和相對論、量子力學在科學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三大理論,可以用在很多領域,用在股市裡主要是起到如下指引,它的很多結論對傳統股市理論帶來了巨大顛覆,使得全球投資者重新思考股市!投資者不必去解釋股市,不必去尋找股市漲跌的動因,更不要對股市做長期預測,這些結論都來自於混沌理論。
  • 神秘的混沌理論
    在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的聰明才智真的讓我們自豪,可是你知道人類是怎麼來的嗎?是怎麼形成的?你了解多少?因此這個理論的提出可以說是驚世駭俗的,提出這個理論的人一定是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他會受到怎樣的傷害也是可以想像的。人類科學的發展過程也是不斷顛覆我們人類認知的過程。科學家一方面要通過研究發現真相、發現規律,發現事物的本質,一方面還要同我們的傳統觀念做鬥爭。可以說他們是這個地球上最值得我們尊重的人。
  • 混沌理論| Theory of Chaos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是關於非線性系統在一定參數條件下展現分岔(bifurcation)、周期運動與非周期運動相互糾纏,以至於通向某種非周期有序運動的理論。我嘗試將我對於期權,風險管理的理解融入到混沌理論中的探索之中。
  • 混沌理論助力語言探索 新的研究範式正在興起
    混沌理論助力語言探索 新的研究範式正在興起 原標題:   【環球科技報導】據義大利通訊社消息,卡拉布裡亞大學的語言學家埃莉奧諾拉·比洛塔教授和數學家彼得洛·潘塔諾教授最近採用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中的奇異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
  • 讓你通俗了解什麼是混沌理論
    在本部紀錄片中,吉姆·奧卡利裡教授將帶領我們探索神秘的混沌理論,混沌中的數學可以解釋宇宙中從無序中產生有序的神奇景象,揭示出大自然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美麗和結構中隱藏的科學規律。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中(如:人口移動、化學反應、氣象變化、社會行為等)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係,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係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之行為。一隻南美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場龍捲風。
  • 「混沌理論」之父羅倫茲逝世 終年九十歲
    其所提出「決定性混沌」被指是牛頓後另一人類自然觀「進化論」  「混沌理論」之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四月十六日在其位於美國麻省的家中逝世,終年九十歲。
  • 混沌理論到底是什麼?從蝴蝶效應說起
    洛倫茨的偉大貢獻,是他第一次為這種極端敏感性和後來的混沌理論提供了一個簡單又精準的物理系統的數學模型。不過,嚴格的混沌數學理論並不歸功於洛倫茨。現代混沌數學理論的鼻祖,是剛才提到的那位通才數學家龐加萊。1887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懸賞,徵求太陽系穩定性問題的解答,期望解決天體力學中的三體甚至N體問題。
  • 混沌理論告訴我,接受焦慮便是對抗人生焦慮無序的方法
    他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跟他解釋了這是由於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引起的焦慮、無力和失控感。混沌理論裡大眾比較熟悉的是「蝴蝶效應」,數學家發現一些物體的行徑經過某種規則性變化之後,隨後的發展並無一定的軌跡可循,呈現失序的混沌狀態。大洋彼岸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引發對岸的一場風暴。
  • 思維模型23 - Chaos | 混沌理論
    混沌理論普通人理解的混沌混沌指的是混亂而沒有秩序的狀態,而這也是普通人所理解混沌的意思,最常出現於某些神話小說中。比如中國一些古代傳說中,混沌就是指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例如《西遊記》的第一回就出現過混沌的描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但我們今天的混沌是非線性科學中的混沌,這兩者有著明顯的區別。
  • 結構主義不懂我傷悲,像混沌理論不懂夜的黑
    同學們好呀~今天帶大家來背兩個高度抽象的知識:結構主義、混沌理論這兩個當代西方設計思潮的內容,要從兩個方面去背:名詞解釋和簡答題。結構主義一、名詞解釋1、概念概念:結構主義理論是一種社會學方法,其目的在於給人們提供理解人類思維活動的手段。最著名的結構主義提倡者是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主要研究他所稱的文化的哲學,涉及原始社群中的社會結構、神話結構、思維結構和歷史結構等方面。2、代表人物列維·施特勞斯:法國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倡導者。
  • 令人驚嘆的混沌理論——背後的數學原理和哲學思考
    他的理論引發了一場名為「混沌理論」的科學革命。有人說,簡單的規則有時會產生奇異的複雜性。那些複雜的結構通常來源於最基本的變換。這種現象和理論在實踐中經常被提及,但也出現在《怪奇物語》等電子遊戲和《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那麼,混沌理論的實際定義是什麼呢?它與數學有什麼聯繫?它與可預測性和決定論有什麼關係?如何將它應用於一般情況?
  • 方興未艾的混沌理論:應用領域將會越來越廣
    該文稱,當前「混沌熱」方興未艾;未來應用領域將會越來越廣。混沌理論是關於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不規則而又無法預測的現象及其過程的分析。這一理論隸屬於非線性科學,只有非線性系統才能產生混沌運動。所謂非線性是相對線性而言的;線性是指量與量之間的正比關係,在線性系統中,分量之和等於總量,遵循疊加原理,而非線性則剛好相反,分量之和不等於總量,不遵循疊加原理。
  • 令人驚嘆的混沌理論——背後的數學原理和哲學思考
    他的理論引發了一場名為「混沌理論」的科學革命。有人說,簡單的基本規則有時會產生奇異的複雜性。那些複雜的結構通常有非常基本的來源。這種現象和理論在實踐中經常被提及,但也出現在《怪奇物語》等電子遊戲和《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那麼,混沌理論的實際定義是什麼呢?它與數學有什麼聯繫?它與可預測性和決定論有什麼關係?如何將這些發現應用於一般情況?
  • 李方潔老師散點圖系列之一:混沌理論的思想
    如Lorenz所概括的那樣,是一個從海王星發現時對混沌的毫無認識,直到一個半世紀後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混沌幾乎無處不在的過程。300年以前,自然科學的研究主要靠經驗積累,發展速度受到限制,1686年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使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產生了根本的轉變,標誌著科學衝破經驗積累的束縛,進入了用數學方法求索物理機制的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