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6日 07: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斌
字號內容摘要: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以下簡稱「混沌論」)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是近年來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由於傳統的語言學研究深受還原論的影響,以往的語言研究總是傾向於把整個語言系統按層次或不同方面劃分成塊,忽略「次要」的細節或實行變量的「控制」,人為地割裂了語言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聯繫。跨界語言學研究成果豐碩把混沌論引入到語言研究中來,既是時代思潮和交叉學科研究的體現,也使我們可以在一個嶄新而刺激的範式中觀察語言,更使我們對語言的認識進一步得到深化。例如:中央民族大學的語言學家張公瑾將混沌論引入語言與文化的研究,在中國語言學界尤其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研究方面已經形成了廣泛影響,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關鍵詞:語言研究;隨機性;確定性;語言學研究;混沌現象;混沌語言;語法;數學家;研究成果;語言混沌論
作者簡介: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以下簡稱「混沌論」)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是近年來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研究表明,語言是一個多維開放的系統,它存在許多動態的、不穩定的、隨機性的因素,是簡單性與複雜性、確定性與隨機性、有序與無序的統一。研究者認為,混沌論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也為語言學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
混沌理論的由來
混沌原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亂、無序狀態,現指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一種貌似無規律的複雜運動形態;在現實生活中,混沌是無處不在的。混沌論作為一種兼具質性思考和量化分析的方法,不僅將人們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吸引和凝聚到探索混沌奧秘的科學前沿,而且像極具生命力的種子,撒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沃土。
混沌論將簡單與複雜、有序與無序、確定與隨機、必然與偶然的矛盾統一在一幅美麗的自然圖景之中,推動了人類自然觀和科學觀的發展。它用於探討動態系統中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係(如氣象變化、化學反應、人口遷移、社會行為等),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係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的行為。今天,伴隨計算機等技術的飛速進步,混沌論已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發展迅速、滲透性強的前沿科學理論。
美國氣象學家、混沌論之父愛德華·洛倫茲教授於1963年提出,一隻南美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場龍捲風,即著名的「蝴蝶效應」,意為初始條件下的微小變化可能帶動系統中長期的巨大連鎖反應,並由此衍生出混沌論。這一理論的內涵指的是複雜的確定性系統的內在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它的最大價值在於為人類自然觀帶來了最為戲劇性的改變,它的最大貢獻是用簡單的模型獲得明確的非周期結果;其中蝴蝶效應、分形結構和奇異吸引子是它的三個重要概念。
此外,分形結構一詞最先由美籍法國數學家貝努瓦·曼德爾布羅特教授於1967年提出,它是指不規則複雜現象中的秩序和結構;奇異吸引子一詞最先由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戴維·呂埃爾教授於1971年提出,它是指混沌系統中無序穩態的運動形態。許多科學家認為,20世紀科學有三個輝煌的奇蹟,它們分別是相對論、量子論和混沌論。混沌論一出現就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並成為解釋和研究混沌現象的有用工具。
語言的混沌現象
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和交流手段,語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構成社會關係的基石。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該系統具有長期演化趨勢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正是語言的混沌現象。從20世紀80年代起,學術界就開始嘗試從混沌論的角度解釋和研究語言問題。1991年在美國伯克利舉行的「語言研究的新方法與新視野」研討會上,中國數學家、語言學家周海中曾建議創立「語言混沌論」。他指出,語言混沌論主要從混沌論的角度審視語言及其相關現象,用混沌論的方法及工具研究語言的複雜性、非線性問題;為了促進混沌語言研究的發展,有必要建立一種新型的語言研究範式。語言混沌論說明,語言發展是一個進化連續體,既是線性的又是非線性的過程;語言系統含有非線性複雜系統,有著多層次、多方面的分形結構,而語言的混沌現象卻反映了人類世界依賴語言生存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