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導星雷射器研究進展

2020-12-08 OFweek維科網

  圖1中,抽運源採用波長為510nm的銅蒸氣雷射器,染料雷射器採用鏈路式功率定標放大結構,整個雷射器耗能約200kW,雷射頭(不含電源、制冷機)佔地面積約15m2。該雷射器在鈉層的峰值功率密度遠超過了鈉原子的飽和光強,實際應用中並不需要如此高的平均功率。LLNL基於上述雷射器原理為Keck天文臺和Lick天文臺完成了20W級和100W級緊湊型染料導星雷射器的研製。

  1996年,德國的Max-Planck研究所為CalarAlto天文臺成功開發出ALFA染料雷射器。它採用30W的514nmAr離子雷射器作為抽運源,染料介質為若丹明6G,最高獲得了4.5W的近衍射極限連續單頻鈉導星雷射。同時為了實現輸出雷射譜線與鈉D2a的精確對準,還採用主動穩頻及譜線閉環控制措施。

  圖2Parsec染料雷射器光路示意圖

  2004年,Max-Planck研究所與歐洲南方天文臺合作,對ALFA鈉導星雷射器進行了升級改進,用結構緊湊的固體532nm雷射器取代Ar離子雷射器,研製成功效率更高、結構更緊湊的Parsec染料鈉導星雷射器。圖2為Parsec染料鈉導星雷射器原理示意圖。該雷射器從設計、試驗到集成共耗費3年時間,主要由一個主雷射器和一個環形諧振腔放大器組成,並採用5個10W的532nm商用固體雷射器作為抽運源,最高輸出20W的連續單頻鈉導星雷射,光束質量因子M2<1.15,線寬小於10MHz。由於532nm更靠近若丹明6G的吸收峰,可以獲得更高的轉換效率,因此Parsec雷射器的光光轉換效率高達40%,比ALFA雷射器提高了近兩倍。圖3為集成化的Parsec雷射器照片,左邊為主振蕩器,右邊為環形諧振腔從放大器。整個雷射器佔地面積約為2.2m2,已經達到了可與固體雷射器相比擬的尺寸。

圖3 Parsec雷射器染料重置照片

  然而,由於染料雷射器安全性差、易退化變質、循環冷卻複雜、長期工作不穩定等固有缺陷限制,近年來其在鈉導星雷射器領域的應用逐漸被固體雷射器和光纖雷射器取代。

  2、固體雷射器

  目前,在固體雷射器增益介質中,尚未找到可以直接發射589nm或者1178nm的材料,因此只有將固體雷射器與非線性頻率變換技術(和頻、受激拉曼散射或光參量放大器)相結合才能產生鈉導星雷射。

  2.1、和頻雷射器

  和頻鈉導星雷射器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研究人員發明,在美國空軍和陸軍的聯合支持下,他們以閃光燈作為抽運源,分別研製完成0.5J,10Hz和24mJ,840Hz的兩臺鈉導星雷射器。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高效緊湊的二極體抽運源技術的快速發展,二極體抽運的固體和頻雷射器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目前已廣泛應用於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臺。

相關焦點

  • 長空煉星——用雷射鈉導星點亮星空探索的道路
    基於多種雷射參數泵浦的鈉導星回光強度研究[J].鈉導星探測屬於光子級微光探測,其後向共振螢光散射強度與大氣傳輸效率、地磁場、以及泵浦雷射參數(波長、線寬、偏振、功率)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提高鈉導星回光亮度以獲得高信噪比的雷射導星波前成像點陣,是鈉導星應用研究中特別關注的問題。
  • 科學網—鈉雷射導引星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新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空間雷射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實現對鈉原子的磁共振抽運。在共振抽運條件下,原本各自為政作拉莫爾進動的高空鈉原子同步起來,從而讓鈉導星雷射器部分克服地磁場的影響,有效提升光抽運效果。  大口徑地基望遠鏡是觀測宇宙的有力工具,其高空間解析度的實現依賴於自適應光學系統對大氣湍流引起的成像畸變的實時修正。
  • TMT雷射導星聯合實驗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進行
    雷射導星是指利用雷射器技術,發射準確的鈉黃光(波長589nm),激發90-100公裡高度的大氣層的鈉層,所產生的人造「星像」或「信標」。基於雷射導星,配備自適應(AO)光學系統的望遠鏡,可以校正大氣對原始星像的擾動,使得地基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對天體目標的觀測達到口徑衍射極限空間解析度。
  • 瑞士研究者在量子級聯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量子級聯雷射器是一種明亮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在中遠紅外光譜區域發光。封閉環形腔使它們走上了通向超快脈衝的道路。復金茲堡朗道方程是連接許多物理領域的數學基礎,包括超導性、超流體、非線性光子學和水波。將一個新的物理系統或問題映射或近似到這個基本方程或它的許多導數之一,例如非線性薛丁格方程,通常標誌著理解整個系統的重大進展。
  • 589 nm黃光雷射器,高端應用的必然需求
    2在鈉導星方面的應用近些年來迅速發展的雷射導星技術可以為大型望遠鏡提供人造導星,大大擴展瞭望遠鏡的探測範圍和成像質量,已經是國外各地面大型望遠鏡必配的系統。望遠鏡自適應光學系統要求雷射產生的鈉導引星亮度高、信噪比高、從而實現對大氣造成的波前畸變的高精度探測。圖8為自適應光學原理圖。
  • 地球磁場是用人造導星在90千米高度測量的!
    天文學家利用雷射束在這一層創建人造導星,或雷射引導星(LGS),以提高天文觀測的質量。2011年研究人員提出,人工引導星也可以用來測量地球中間層的磁場。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最近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這項技術還可以幫助確定固體地球巖石圈中的磁性結構,監測太空天氣,測量大氣層中電離層的電流。在過去的20年裡天文學家一直在使用雷射來製造人造導星。雷射束從地面定向到大氣層。
  • 光纖雷射器噪聲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空間雷射信息傳輸與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光纖雷射器頻率噪聲抑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基於腔內光學負反饋效應成功將單頻光纖雷射器的低頻頻率噪聲抑制至熱噪聲極限。該技術有望克服傳統雷射器頻率穩定技術複雜昂貴的限制,有效推動低噪聲單頻光纖雷射器從實驗室環境走向雷射雷達、光纖傳感等工業應用領域。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光學快報》(Opt.Express)。近年來,隨著雷射頻率穩定技術的迅速發展,低噪聲單頻光纖雷射器廣泛應用於光原子鐘、引力波探測等科技領域。
  • 光纖雷射器噪聲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空間雷射信息傳輸與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光纖雷射器頻率噪聲抑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基於腔內光學負反饋效應成功將單頻光纖雷射器的低頻頻率噪聲抑制至熱噪聲極限
  • 周期倍增鎖模光纖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纖雷射技術實驗室在周期倍增鎖模光纖雷射器方向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一種九字形光纖雷射器獲得了周期倍增的超短脈衝,揭示了從周期性穩態到混沌狀態的典型演化過程,相關成果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
  • 深度好文: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研究進展!
    近年來,由於半導體雷射器轉換效率的提升和封裝散熱工程的改進,半導體雷射器單管報導的最長壽命很多已達到十萬小時以上,線陣的可靠性也有了非常明顯的提高。單管和 bar 條的研究進展如表 5 和表 6所示。3. 5.2 分布反饋雷射器DFB 雷射器最早由貝爾實驗室的 H. Kogelikn等於 1972 年提出並在 1975 年實現室溫連續工作,之後在光通信領域得到了重視並迅速發展,其研究進展如表9所示。
  • 上海光機所光纖雷射器噪聲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空間雷射信息傳輸與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光纖雷射器頻率噪聲抑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基於腔內光學負反饋效應成功將單頻光纖雷射器的低頻頻率噪聲抑制至熱噪聲極限。該技術有望克服傳統雷射器頻率穩定技術複雜昂貴的限制,有效推動低噪聲單頻光纖雷射器從實驗室環境走向雷射雷達、光纖傳感等工業應用領域。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光學快報》(Opt.Express)。近年來,隨著雷射頻率穩定技術的迅速發展,低噪聲單頻光纖雷射器廣泛應用於光原子鐘、引力波探測等科技領域。
  • 深度解析:光纖隨機雷射器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本文首先回顧傳統隨機雷射器的起源和發展歷程,然後介紹光纖隨機雷射器早期的發展及分類,並著重基於瑞利散射反饋類型的光纖隨機雷射器,綜述了近幾年發展最熱門的高功率/高效率光纖隨機雷射器、窄線寬光纖隨機雷射器、寬譜發射光纖隨機雷射器和多模光纖隨機雷射器等方向最新的研究進展,並介紹了光纖隨機雷射器在分布式光纖傳感、光纖通信中的應用,最後對光纖隨機雷射器的發展提出展望。
  • 發光學報(特約綜述)| 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研究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王立軍院士、寧永強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EI、核心期刊)發表了題為「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研究進展」的綜述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張繼業和李雪。該綜述重點介紹了VCSEL的研究歷程,簡述了其在高功率、高速、高溫下工作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期望對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和研究生有所幫助。1.
  • 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纖雷射技術實驗室在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方向的研究中取得進展。通過一種九字形光纖雷射器結合啁啾光纖光柵,獲得工作在大負色散區域耗散孤子脈衝,並通過數值仿真揭示大負色散耗散孤子的工作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Optics Letters上。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已被證實是一種獲得高單脈衝能量、高峰值功率的超快雷射脈衝的有效手段。目前,多數報導的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工作在正色散區域。
  • 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纖雷射技術實驗室在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方向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
  • 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C型利鈉肽在循環系統作用的研究進展
    CNP作為利鈉肽家族(natriuretic peptides,NPs)中的一員,與心房利鈉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結構類似,均由長鏈激素原合成而來。人CNP由位於2號染色體的利鈉肽前體蛋白C基因編碼。
  • 我國科學家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纖雷射技術實驗室在大負色散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方向的研究中取得進展。通過一種九字形光纖雷射器結合啁啾光纖光柵,獲得工作在大負色散區域耗散孤子脈衝,並通過數值仿真揭示大負色散耗散孤子的工作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Optics Letters上。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已被證實是一種獲得高單脈衝能量、高峰值功率的超快雷射脈衝的有效手段。目前,多數報導的耗散孤子光纖雷射器工作在正色散區域。
  • 國內重點發展幾類全固態雷射器技術的建議及研究進展
    以雷射器為核心的雷射技術,在科學研究、工業製造、國防建設、生物醫療、信息產業、資源環境以及文化娛樂等領域內獲得了廣泛的重要應用。在眾多雷射器中,固體雷射器由於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穩定性和可靠性等優點一直處於雷射科學技術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