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2月,國立中山大學把數學系改為數學天文系,1929年建成中國大學中的首座天文臺。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山大學遷徙於坪石,在塘口村附近設立天文臺。在張雲先生主導國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期間,培養出眾多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學界的星級人物。葉述武、鄒儀新夫婦赫然名列其中。兩位先生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下所展現出的家國情懷,至今感人至深。
葉述武先生,數學與天文學家,被譽為「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功臣」。193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學系。1936年至1938年在法國裡昂大學學習。回國後,曾任中山大學教授,湖南農業專科學校教授兼湖南商業專科學校、工業專科學校教授。建國後,歷任華南師範學院教授、數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三十年代起對二重數的代數與幾何進行研究,並取得成績。後在人造衛星、火箭方面進行了研究,對火箭主動段最佳設計理論進行了改進。還對天體力學等數學理論進行了研究,並取得成果。
鄒儀新先生,我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歷任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北京天文學會副理事長、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名譽會員、國際天文協會會員。193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留校後曾任校天文臺主任兼數學天文系教授。曾於1935年、1948年兩次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天文臺、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從事天文觀測研究工作,1950年回國,她的辛勤工作讓解放後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起死回生;她還籌建了中國科學院天津緯度站,並首任站長,為國際極移中心提供了三萬多個高質量的測值數據,填補了我國測量的地極點移動的空白,成為國內唯一的極移服務中心。
(一)天才少年,矢志學問
葉述武先生1911年生於廣東嘉應(今梅州)。其父任職報館,家境貧窮,只盼其初中結業後即可工作養家,母親則省吃儉用大力支持他越級考試。1925年夏,他一舉考入廣東大學的大學預科,年僅14歲,越級兩年,16歲入廣東大學本科數學系(該校後來改名國立中山大學)。其母每月匯款,使他得以購買法國原版數學專著廣泛閱讀。大學三年級時,葉述武精讀了法文數學書後,寫出《關於微分幾何學》,得到中大數學天文系主任何衍璇教授欣賞,表示:「將由學校給他百元獎金以資鼓勵」。葉述武即書信父母報喜。其母復以長信,說他有自滿驕傲情緒,應引以為戒,需加倍努力,求有所建樹;能閱讀法文書籍,有所心得是好事,但不算大了不起。從此他把母親的教導奉行為畢生治學之道,博覽群籍,深入鑽研,創設了一種數,取名「T數」,並將《T數導論》作為大學畢業論文,深受何衍璇教授讚賞。1931年夏,年僅20歲的葉述武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畢業論文又經增益,發表於《國立中山大學自然科學季刊》第5卷第2期。此舉連同上述百元之獎,被認為大學生中所罕有。因此中大數學天文系將他留校任助教。一年後,何衍璇教授推薦他到廣西大學任講師,給大學二年級學生講授高等微積分,時年21歲。
1911年,鄒儀新出生在廣東廣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自幼體弱多病,但酷愛讀書,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8歲初中畢業就考取了中山大學預科,成為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唯一的女學生,也是第一個在中山大學連續6個學期都拿到獎學金的女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留校三年後,學校推薦這位極有前途的女助教赴日留學。但因父親病故,鄒儀新忘不了對父親的承諾,擔負起供養母親和弟妹的責任。時任中大校長了解到情況,感於鄒儀新的自強勤奮,破例給她越級加薪,解除了她出國留學的後顧之憂。
1935年元旦,在200多位師友贊助下,志同道合的葉述武,鄒儀新結為夫妻。中大數學天文系主任何衍璇教授為他們主持了隆重的婚禮。翌日,送其新居一聯:「得意在昨宵今夕,相逢是天上人間」。婚後三月,鄒儀新奉派赴日留學。翌年葉述武被續派。但夫妻雙方為專心求學,不願同到一國留學,懇請中大把葉述武轉為留法,寧過拮据生活以專志讀書。
(二)海外求學,脫穎而出
1936年6月19日,世界各國50多支天文觀測隊雲集日本北海道,爭相觀測、拍攝十幾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東京天文臺實習的鄒儀新,作為中國觀測隊的一員,也參加了這個活動。為完成拍攝日全食的全過程,鄒儀新以女性特有的精細、執著全身心投入,翻閱了1930年以來所能借到的國外資料,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為熟練使用攝影機,她反覆練300多次。在日全食發生時,克服浮雲遮避的困難,清晰完整地拍攝了日全食,是各國觀測隊拍攝最好的結果。日本《朝日新聞》、《婦女公論》連篇報導,稱鄒儀新為「唯一成功的女性觀測者」、「東亞第一位女天文學家」。
葉述武出國前夕先到日本,和妻子鄒儀新議定了兩人此後在學術上的努力方向,以及分工合作的具體措施,即赴法國。別後兩年半中,他每數天必去信日本,與妻子互相鼓勵,互告學習進展、計劃執行情況。當時法國規定:中國留學生須先考取「同等學力證」,才能進一步聽碩士功課。碩士學位須考取三張文憑(法國稱為證書)。每一文憑須經三種考試。一般情況,中國留學生約花一年時間於「同等學力證」,然後一年考一張文憑;三四年完成碩士學位。葉述武於1936年5月下旬抵裡昂,同年11月7日考得了「同等學力證」。次年10月27日完成了五張文憑的考試。裡昂大學數學系主任都拉克(Dulac)教授寫信給中國大使館說:「葉述武一年考得了五張文憑,均有很好評語。其中,高等微積分和理論力學評為『極好』。這種評語是我們極少給予學生的。他在我所教過的中國留學生中,無疑是一位最強者。」
(三)家國情懷,海外歸來
1937年鄒儀新學有所成,從日本歸國,把自己所學專長奉獻給祖國的天文事業。而此時抗戰的炮火迫使中山大學遷移內地。鄒儀新捨棄個人財產,隨身攜帶著天文儀器和大量的圖書隨校遷移。
1937年11月,葉述武在法國得到學位後,時年26歲,因上進心切,仍然舉債赴巴黎,在巴黎大學聆聽多位著名數學家講座。後來抗日戰爭日趨吃緊,舉債無門,於是歸國返回中山大學任教。
葉述武抵國土時,廣州正陷入敵機濫炸中。妻子鄒儀新偕同職員在中大進行拆卸儀器裝箱,準備轉運疏散。當時中大人員的疏散有三途:一是隨校乘船疏散到暫定地點。由於內地艱苦、交通不便,且工資日益貶值,隨校者極少。二是,移至香港、澳門。近在咫尺,交通方便,可自由來往,還能兼職增加收入,多人選擇。三是留守廣州,保全家人財產,就地另謀優職,準備作日寇的「順民」。葉述武夫婦倆因前期求學已債臺高築,又都有弟妹多人,是中大教職員中最貧困的一對。但他們誓死不作亡國奴,堅決隨校遷往內地。
1938年廣州淪陷,國難校難重疊,日寇蓄意毀壞文教設施,加之中山大學具有「抗日大本營」之稱,日機肆意多次定點轟炸中山大學校區。中山大學被迫動員一切力量,將數千箱物資搶運到偏遠地區,剛運到石牌校址不久的天文臺儀器設備也在搶運之列。最終,25箱天文臺設備被搶運出23箱,天文臺隨中大沿西江溯流而上,先後在廣東羅定、雲南澄江落腳,最後隨中大本部遷移到了粵北坪石。
(四)共赴國難,弦歌不輟
1939年,中大在雲南澄江鄉開課。葉述武、鄒儀新夫婦算是首批到校並能執卷上課的教師。恰好在這時候,從廣州轉來法國信件,葉述武的導師都拉克已代他在法國找到工作,月薪幾千法郎,可以讓他們在較好的物質條件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然而,葉述武夫婦雖已身無長物,但仍以愛國為重,決定不再赴法,準備共同接受更大考驗。
1940年8月,由於滇西戰事臨近和粵北局勢相對趨於穩定等原因,中山大學從雲南澄江遷回粵北,理學院遷坪石鎮,醫學院遷樂昌縣,農學院遷湖南,陸續恢復上課,形成以坪石為中心,跨越廣東、湖南兩省辦學的局面。
1943年,日寇進攻坪石,理學院派葉述武到湖南臨武縣建立疏散點。但疏散未完,日寇突犯臨武並指兵坪石,理學院人員急赴樂昌。葉述武追蹤趕來,連續兩天遭遇日兵,衣物損失殆盡。最後攜女隨中大同仁,長途輾轉,橫跨半個粵北,抵粵西連縣的中大分教處時,已一貧如洗。為了理學院的圖書儀器公共財物,葉述武北上湘南臨武,查看他當日所建立的疏散點,安頓好學校財物,請到當地保衛、管理人員照料之後,才返連縣分教處。
1945年抗戰勝利後,葉述武隨連縣分教處人員返回廣州。妻子鄒儀新則留下等候公物運輸船,隨船返校。抗戰數年,中大理學院四度搬遷,數學天文圖書儀器卻損失很少。葉述武夫婦倆已盡失所有,衣服僅夠蔽體,仍自慶堅持愛國。葉述武曾對友人說:我一再放棄法國舒適生活,舍下博士論文而「奔赴國難」,還是必要的!
雖然身處戰火紛飛的動蕩時期,中山大學的天文學者並沒有放棄他們的研究事業,他們只用很短時間就將天文臺建成,確保教學工作不致中斷。而挽救中大天文臺的關鍵人物,是當年身為中山大學天文臺臺長的鄒儀新。1944年,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來到中山大學理學院參觀。戰亂中的鄉間校園許多系空無一人,而鄒儀新卻帶著孩子仍在孜孜鑽研,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李約瑟為鄒儀新拍下了一張在儀器前的珍貴照片,並在《戰爭中的中國》一文中發表了這張照片,描述了這位年輕勤奮的女性科學家。
(五)學者風範,後世楷模
葉述武先生從30年代在中山大學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已半個多世紀,為祖國培養很多人才。原中山大學數學系主任梁之舜、許淞慶教授;南京大學數學系莫紹揆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數學系主任鍾集教授,還有上海天文臺臺長葉叔華,副臺長萬籟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席澤宗等,當年皆曾受業於葉述武。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廣東省教育廳指令將中山大學原師範學院獨立成為華南師範學院。葉述武受命主持籌辦數學系;蓽露藍縷,著力經營;聘請教師,制訂方略。幾經運籌,多方收集國內外著名數學雜誌和天文學名著。如今,當年他奠基的數學系及其藏書,成為莘莘學子求學成才的園地。葉述武創業之功,受到人們的崇敬!
1948年,鄒儀新獲得國際天文學會交換學者委員會高額獎學金,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1949年赴愛丁堡天文臺和劍橋太陽物理臺進修和工作。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鄒儀新謝絕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天文學界的任職邀請,響應祖國的號召,為新中國的天文事業而獻身。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邀請她共進午餐,讚賞她在天文事業是的傑出貢獻。1970年,59歲的鄒儀新被調至北京天文臺工作專門負責太陽觀測資料的整理,並主編了《太陽地球物理資料》月刊。1985年,鄒儀新和她的學生葉叔華這師生兩代女性天文學家的辛勤勞動,使得我國報時精準度達世界第二位。
葉述武、鄒儀新伉儷皆為人謙遜,雖學識淵博,成績卓著,但虛懷若谷,淡泊名利。學者風範,堪稱後世楷模!
參考文獻:
1、鄒儀新.《值得崇敬的學者——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葉述武先生》
2、卜松竹.《他修建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天文臺》
3、高天成.《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鄒儀新》
原文轉載於韶關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