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大學天文臺下的家國情懷——記抗戰時期的葉述武、鄒儀新伉儷

2020-12-04 騰訊網

1927年2月,國立中山大學把數學系改為數學天文系,1929年建成中國大學中的首座天文臺。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山大學遷徙於坪石,在塘口村附近設立天文臺。在張雲先生主導國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期間,培養出眾多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學界的星級人物。葉述武、鄒儀新夫婦赫然名列其中。兩位先生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下所展現出的家國情懷,至今感人至深。

葉述武先生,數學與天文學家,被譽為「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功臣」。193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學系。1936年至1938年在法國裡昂大學學習。回國後,曾任中山大學教授,湖南農業專科學校教授兼湖南商業專科學校、工業專科學校教授。建國後,歷任華南師範學院教授、數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三十年代起對二重數的代數與幾何進行研究,並取得成績。後在人造衛星、火箭方面進行了研究,對火箭主動段最佳設計理論進行了改進。還對天體力學等數學理論進行了研究,並取得成果。

鄒儀新先生,我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歷任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北京天文學會副理事長、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名譽會員、國際天文協會會員。193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留校後曾任校天文臺主任兼數學天文系教授。曾於1935年、1948年兩次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天文臺、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從事天文觀測研究工作,1950年回國,她的辛勤工作讓解放後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起死回生;她還籌建了中國科學院天津緯度站,並首任站長,為國際極移中心提供了三萬多個高質量的測值數據,填補了我國測量的地極點移動的空白,成為國內唯一的極移服務中心。

(一)天才少年,矢志學問

葉述武先生1911年生於廣東嘉應(今梅州)。其父任職報館,家境貧窮,只盼其初中結業後即可工作養家,母親則省吃儉用大力支持他越級考試。1925年夏,他一舉考入廣東大學的大學預科,年僅14歲,越級兩年,16歲入廣東大學本科數學系(該校後來改名國立中山大學)。其母每月匯款,使他得以購買法國原版數學專著廣泛閱讀。大學三年級時,葉述武精讀了法文數學書後,寫出《關於微分幾何學》,得到中大數學天文系主任何衍璇教授欣賞,表示:「將由學校給他百元獎金以資鼓勵」。葉述武即書信父母報喜。其母復以長信,說他有自滿驕傲情緒,應引以為戒,需加倍努力,求有所建樹;能閱讀法文書籍,有所心得是好事,但不算大了不起。從此他把母親的教導奉行為畢生治學之道,博覽群籍,深入鑽研,創設了一種數,取名「T數」,並將《T數導論》作為大學畢業論文,深受何衍璇教授讚賞。1931年夏,年僅20歲的葉述武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畢業論文又經增益,發表於《國立中山大學自然科學季刊》第5卷第2期。此舉連同上述百元之獎,被認為大學生中所罕有。因此中大數學天文系將他留校任助教。一年後,何衍璇教授推薦他到廣西大學任講師,給大學二年級學生講授高等微積分,時年21歲。

1911年,鄒儀新出生在廣東廣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自幼體弱多病,但酷愛讀書,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8歲初中畢業就考取了中山大學預科,成為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唯一的女學生,也是第一個在中山大學連續6個學期都拿到獎學金的女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留校三年後,學校推薦這位極有前途的女助教赴日留學。但因父親病故,鄒儀新忘不了對父親的承諾,擔負起供養母親和弟妹的責任。時任中大校長了解到情況,感於鄒儀新的自強勤奮,破例給她越級加薪,解除了她出國留學的後顧之憂。

1935年元旦,在200多位師友贊助下,志同道合的葉述武,鄒儀新結為夫妻。中大數學天文系主任何衍璇教授為他們主持了隆重的婚禮。翌日,送其新居一聯:「得意在昨宵今夕,相逢是天上人間」。婚後三月,鄒儀新奉派赴日留學。翌年葉述武被續派。但夫妻雙方為專心求學,不願同到一國留學,懇請中大把葉述武轉為留法,寧過拮据生活以專志讀書。

(二)海外求學,脫穎而出

1936年6月19日,世界各國50多支天文觀測隊雲集日本北海道,爭相觀測、拍攝十幾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東京天文臺實習的鄒儀新,作為中國觀測隊的一員,也參加了這個活動。為完成拍攝日全食的全過程,鄒儀新以女性特有的精細、執著全身心投入,翻閱了1930年以來所能借到的國外資料,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為熟練使用攝影機,她反覆練300多次。在日全食發生時,克服浮雲遮避的困難,清晰完整地拍攝了日全食,是各國觀測隊拍攝最好的結果。日本《朝日新聞》、《婦女公論》連篇報導,稱鄒儀新為「唯一成功的女性觀測者」、「東亞第一位女天文學家」。

葉述武出國前夕先到日本,和妻子鄒儀新議定了兩人此後在學術上的努力方向,以及分工合作的具體措施,即赴法國。別後兩年半中,他每數天必去信日本,與妻子互相鼓勵,互告學習進展、計劃執行情況。當時法國規定:中國留學生須先考取「同等學力證」,才能進一步聽碩士功課。碩士學位須考取三張文憑(法國稱為證書)。每一文憑須經三種考試。一般情況,中國留學生約花一年時間於「同等學力證」,然後一年考一張文憑;三四年完成碩士學位。葉述武於1936年5月下旬抵裡昂,同年11月7日考得了「同等學力證」。次年10月27日完成了五張文憑的考試。裡昂大學數學系主任都拉克(Dulac)教授寫信給中國大使館說:「葉述武一年考得了五張文憑,均有很好評語。其中,高等微積分和理論力學評為『極好』。這種評語是我們極少給予學生的。他在我所教過的中國留學生中,無疑是一位最強者。」

(三)家國情懷,海外歸來

1937年鄒儀新學有所成,從日本歸國,把自己所學專長奉獻給祖國的天文事業。而此時抗戰的炮火迫使中山大學遷移內地。鄒儀新捨棄個人財產,隨身攜帶著天文儀器和大量的圖書隨校遷移。

1937年11月,葉述武在法國得到學位後,時年26歲,因上進心切,仍然舉債赴巴黎,在巴黎大學聆聽多位著名數學家講座。後來抗日戰爭日趨吃緊,舉債無門,於是歸國返回中山大學任教。

葉述武抵國土時,廣州正陷入敵機濫炸中。妻子鄒儀新偕同職員在中大進行拆卸儀器裝箱,準備轉運疏散。當時中大人員的疏散有三途:一是隨校乘船疏散到暫定地點。由於內地艱苦、交通不便,且工資日益貶值,隨校者極少。二是,移至香港、澳門。近在咫尺,交通方便,可自由來往,還能兼職增加收入,多人選擇。三是留守廣州,保全家人財產,就地另謀優職,準備作日寇的「順民」。葉述武夫婦倆因前期求學已債臺高築,又都有弟妹多人,是中大教職員中最貧困的一對。但他們誓死不作亡國奴,堅決隨校遷往內地。

1938年廣州淪陷,國難校難重疊,日寇蓄意毀壞文教設施,加之中山大學具有「抗日大本營」之稱,日機肆意多次定點轟炸中山大學校區。中山大學被迫動員一切力量,將數千箱物資搶運到偏遠地區,剛運到石牌校址不久的天文臺儀器設備也在搶運之列。最終,25箱天文臺設備被搶運出23箱,天文臺隨中大沿西江溯流而上,先後在廣東羅定、雲南澄江落腳,最後隨中大本部遷移到了粵北坪石。

(四)共赴國難,弦歌不輟

1939年,中大在雲南澄江鄉開課。葉述武、鄒儀新夫婦算是首批到校並能執卷上課的教師。恰好在這時候,從廣州轉來法國信件,葉述武的導師都拉克已代他在法國找到工作,月薪幾千法郎,可以讓他們在較好的物質條件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然而,葉述武夫婦雖已身無長物,但仍以愛國為重,決定不再赴法,準備共同接受更大考驗。

1940年8月,由於滇西戰事臨近和粵北局勢相對趨於穩定等原因,中山大學從雲南澄江遷回粵北,理學院遷坪石鎮,醫學院遷樂昌縣,農學院遷湖南,陸續恢復上課,形成以坪石為中心,跨越廣東、湖南兩省辦學的局面。

1943年,日寇進攻坪石,理學院派葉述武到湖南臨武縣建立疏散點。但疏散未完,日寇突犯臨武並指兵坪石,理學院人員急赴樂昌。葉述武追蹤趕來,連續兩天遭遇日兵,衣物損失殆盡。最後攜女隨中大同仁,長途輾轉,橫跨半個粵北,抵粵西連縣的中大分教處時,已一貧如洗。為了理學院的圖書儀器公共財物,葉述武北上湘南臨武,查看他當日所建立的疏散點,安頓好學校財物,請到當地保衛、管理人員照料之後,才返連縣分教處。

1945年抗戰勝利後,葉述武隨連縣分教處人員返回廣州。妻子鄒儀新則留下等候公物運輸船,隨船返校。抗戰數年,中大理學院四度搬遷,數學天文圖書儀器卻損失很少。葉述武夫婦倆已盡失所有,衣服僅夠蔽體,仍自慶堅持愛國。葉述武曾對友人說:我一再放棄法國舒適生活,舍下博士論文而「奔赴國難」,還是必要的!

雖然身處戰火紛飛的動蕩時期,中山大學的天文學者並沒有放棄他們的研究事業,他們只用很短時間就將天文臺建成,確保教學工作不致中斷。而挽救中大天文臺的關鍵人物,是當年身為中山大學天文臺臺長的鄒儀新。1944年,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來到中山大學理學院參觀。戰亂中的鄉間校園許多系空無一人,而鄒儀新卻帶著孩子仍在孜孜鑽研,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李約瑟為鄒儀新拍下了一張在儀器前的珍貴照片,並在《戰爭中的中國》一文中發表了這張照片,描述了這位年輕勤奮的女性科學家。

(五)學者風範,後世楷模

葉述武先生從30年代在中山大學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已半個多世紀,為祖國培養很多人才。原中山大學數學系主任梁之舜、許淞慶教授;南京大學數學系莫紹揆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數學系主任鍾集教授,還有上海天文臺臺長葉叔華,副臺長萬籟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席澤宗等,當年皆曾受業於葉述武。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廣東省教育廳指令將中山大學原師範學院獨立成為華南師範學院。葉述武受命主持籌辦數學系;蓽露藍縷,著力經營;聘請教師,制訂方略。幾經運籌,多方收集國內外著名數學雜誌和天文學名著。如今,當年他奠基的數學系及其藏書,成為莘莘學子求學成才的園地。葉述武創業之功,受到人們的崇敬!

1948年,鄒儀新獲得國際天文學會交換學者委員會高額獎學金,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1949年赴愛丁堡天文臺和劍橋太陽物理臺進修和工作。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鄒儀新謝絕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天文學界的任職邀請,響應祖國的號召,為新中國的天文事業而獻身。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邀請她共進午餐,讚賞她在天文事業是的傑出貢獻。1970年,59歲的鄒儀新被調至北京天文臺工作專門負責太陽觀測資料的整理,並主編了《太陽地球物理資料》月刊。1985年,鄒儀新和她的學生葉叔華這師生兩代女性天文學家的辛勤勞動,使得我國報時精準度達世界第二位。

葉述武、鄒儀新伉儷皆為人謙遜,雖學識淵博,成績卓著,但虛懷若谷,淡泊名利。學者風範,堪稱後世楷模!

參考文獻:

1、鄒儀新.《值得崇敬的學者——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葉述武先生》

2、卜松竹.《他修建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天文臺》

3、高天成.《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鄒儀新》

原文轉載於韶關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李琳

相關焦點

  • 語文很有趣:換個角度讀經典,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寫進高考作文
    01豪放稼軒詞如果要論高考作文最熱的主題,「家國情懷」必然是當之無愧的。我了解到很多小夥伴都在這個主題上大量地積累素材,以備高考作文寫作的不時之需。在這篇文章裡,我就從全新的角度,來給考生解剖一篇經典課文——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並用它來完成「家國情懷」系列典型素材的整理。經典回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築夢圓夢」偉大歷史進程中,知識分子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可或缺。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中秋節|從中秋月迎寒到天涯若比鄰—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家國情懷
    中秋節承載著文人墨們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中秋,中秋文化。正因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中秋節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時俱進。事實上,中秋節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之一。而親人被迫分離,是因國家山河破碎(安史之亂)所造成,所以,詩人心中思的是家,但實則憂的是國。秋天是團圓的季節。明朝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記》中指出「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由此可見,至少在明朝時期,中秋節就被當成團圓之節了。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黃大年的「家國情懷」為我們樹立了價值航標和光輝榜樣。 在黃大年短暫的58年生命歷程中,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始終踐行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他在入黨志願書中寫到的內容,既是人生夙願,也是真實寫照。
  • 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
  • 「雲講堂」「五四」青年節專題講座《西工大「水娃」的家國情懷...
    2020年5月4日晚,研究生教育「雲講堂」系列講座第九期邀請了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西工大校友張仁勇副研究員,他為西工大師生們帶來題為《西工大「水娃」的家國情懷》的專題講座。
  • 影視作品要有家國情懷和輸送正能量
    並且在作品創作中家國文化概念從樸素真摯信仰到思想理論體系日臻完善成熟。「舍小家為大家」家國情懷,是一種愛國愛家並擁有報國熱情的態度與行為,是影視作品進行展現與表現的正向精神能量,會積極引領社會大眾真善美愛國情懷。向凱理解自己的愛國題材作品為「以文報國」。他鄭重強調,嶽飛在背後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他要在胸口刻四個字「國之重任」。
  • 「雲講堂」五四青年節專題講座《西工大「水娃」的家國情懷》成功...
    5月9日電(杜春梅 朱晶 王建平 王鵬)2020年5月4日晚,研究生教育「雲講堂」系列講座第九期邀請了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西工大校友張仁勇副研究員,他為西工大師生們帶來題為《西工大「水娃」的家國情懷
  •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2020-10-01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市名師解析2020年高考試卷——語文 側重對家國情懷及個人成長的...
    我市名師解析2020年高考試卷——語文 側重對家國情懷及個人成長的思考 2020-07-16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原標題:二〇二〇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秋晚會10月1日晚在央視播出,120分鐘的晚會融中秋文化、家國情懷、民族特色於一體,受到了觀眾的喜愛。
  • 雙節來渭博 聽先賢故事 學家國情懷(組圖)
    陝西網訊(通訊員 楊娟)9月29日、30日,渭南市高級中學和渭南小學的七百多名中小學生走進渭南市博物館,參與該館正在舉行的「迎中秋 慶國慶 家國情懷」渭南歷史人物專題導賞和月相儀製作體驗活動。在了解渭南先賢故事和感受月相變化中歡度國慶中秋雙節,感悟家國情懷。
  • 藥理學教授歐陽冬生的家國情懷
    從現實理想主義者到浪漫理想主義者,教授用他的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現實力量走出農村把握自己的未來「你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很欣慰。」記者剛走進歐陽冬生辦公室,就聽見他在與女兒通電話。看見記者進來,他與女兒簡單交代幾句便掛了電話,並對記者說:「我女兒很優秀。」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社科網評」端午文化的家國情懷決非牽強附會
    但在這些節日當中,端午節卻有著更為厚重的家國底色。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起源或源於民間的原始崇拜和信仰,但自漢魏以來,便被人們賦予了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其中以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影響最大,也最深遠。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官之時,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後受讒言,放逐地方,在家國破敗之際,懷石投江,用終結自己生命的方式譜寫了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主義篇章。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湖大」抗戰文化活動 【親歷】 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 長衡區受降記 【綜述】 抗戰中的湖南大學——唯一見證侵華日軍投降儀式的中國大學 【尾聲】
  •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2015-12-03 14:05:10   抗日戰爭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浴血奮戰,抗戰所激發出來的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們不能忘卻的時代記憶
  • 「地評線」紫金e評:在清明「雲祭掃」中升華家國情懷
    網際網路在特殊時期發揮作用,把線下的鞠躬致敬,變為了網上的緬懷祭奠,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每一次祭掃都是價值和情感的雙重回歸,凝聚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匯聚更多的前行力量。在「雲祭奠」中緬懷英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