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天文臺發現目前距地球最遠新銀河
【環球網駐日本特約記者 邢熠】據日本新華僑報網6月5日消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不斷向前。6月4日,日本國立天文臺公布消息,稱他們發現了距離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7.5億光年的新銀河,比此前觀測到的銀河系又向前推進了約40億光年。
-
日本「昴星」望遠鏡發現多個早期宇宙黑洞,形成過程成謎
資料圖【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愛媛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團隊3月13日宣布,他們使用位於美國夏威夷島的日本國立天文臺「昴星望遠鏡」觀測,發現了83個存在於約130億年前早期宇宙的巨大黑洞。據稱,這些黑洞各自的質量均有太陽的1億倍左右。
-
為什麼在宇宙中,恆星形成的腳步在110億年前慢下來
一個在天文物理學存在已久的問題,研究人員看起來有一個解釋了:「為什麼在宇宙中,恆星形成的腳步在110億年前慢下來?」在110億年前,星繫到達它們最忙於製造恆星的時段,然後變慢下來。天文學家在這個發生什麼事的問題上,困惑了好幾年。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報導他們所發現的研究人員解釋:「答案是來自恆星形成的星系之間類星體(quasar)的能量反饋。」
-
120億年前已然成型的巨大星系核
利用光譜觀測星系中恆星的運動,科學家發現組成該星系核心的部分在120億年前已然成型。(圖片來源:日本國立天文臺) 譯者註:宇宙年齡138億年(2018年ESA普朗克望遠鏡結果) 來自日本國立天文臺等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研究小組,利用昴星團望遠鏡和凱克望遠鏡進行觀測,在120億年前的宇宙中發現了這一質量比我們的銀河系還要大的星系。
-
哈勃紫外深空場照片發布:追溯110億年前的恆星形成時期
哈勃紫外深空場照片發布:追溯110億年前的恆星形成時期 Winnie Lee • 2018-08-19 17:21:42 來源:前瞻網 E1509G0
-
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螺旋星系或揭示銀河系的形成之謎
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古老的宇宙遺蹟,它距地球110億光年,是迄今為止人類觀測到最古老的螺旋星系。最新觀測到的被稱之為A1689B11,是現代銀河系的祖先。現代星系,就類似我們的銀河系那樣,特徵是擁有圍繞星系中央由氣體、塵埃與恆星組成的長長旋臂。
-
日本岡山天文臺東亞最大望遠鏡「晴明」開放使用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2月21日報導,日本京都大學和國立天文臺20日宣布,岡山天文臺(
-
日本國立天文臺觀測到來自小行星的流星
日本國立天文臺發現,2017年於日本關西地區目擊到的明亮火球(明亮流星)起源於小行星。此次發現的小行星釋放流星機制,是研究保護地球免於天體撞擊的重要成果。 圍繞太陽的塵埃粒子撞擊地球,會在大氣中發出光亮。流星體塵埃直徑一般為毫米級,而數釐米大小的流星與地球相撞,人們會觀測到比負4等級金星更明亮的火球。
-
人類觀測從肉眼可見300萬光年到138億光年的距離,是如何做到的?
在400年前,也就是1609年前,我們人類肉眼可觀測到最遙遠的宇宙大約是300萬光年之外的三角座星系。稍近一些的有250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和20萬光年外的小麥哲倫星系。能看到的最遠的恆星也不超過1000光年之外。
-
132.8億光年外星系發現氧 藏於獅子座方向銀河中
2017年公布的在132億光年外銀河發現的物質此前被認為是最遠的紀錄,此番又將紀錄提升了8000萬光年 由大阪產業大學、日本國立天文臺及名古屋大學等組成的團隊16日宣布,使用南美智利的ALMA射電望遠鏡發現距地球132.8億光年的獅子座方向銀河中存在氧。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
紫金山天文臺的名稱沒有改變,但已從一個紫金山上的觀測點發展為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現代化研究所,它的觀測點分布至更廣範圍:從山東到青海,從江蘇到黑龍江,從雲南再到……南極。 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擁有強大的觀測設備。這曾令中國天文學家捉襟見肘。 為進行1941年的日全食觀測,中國天文學界歷經艱辛多方籌款,才向美國訂製來一臺望遠鏡,這臺儀器卻在運至香港碼頭時被日本飛機炸毀。
-
銀河是條天上的河流嗎?不,銀河是……
大家都知道我們在銀河系中,不過,人類正確認識銀河系用了上千年的時間,而人類認識到銀河系之外還有著上千億個和銀河系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星系還不到百年。 那麼銀河繫到底是什麼樣的?銀河系外的星系又是什麼樣子?人類對於星系的認識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新華網
紫金山天文臺的名稱沒有改變,但已從一個紫金山上的觀測點發展為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現代化研究所,它的觀測點分布至更廣範圍:從山東到青海,從江蘇到黑龍江,從雲南再到……南極。 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擁有強大的觀測設備。這曾令中國天文學家捉襟見肘。 為進行1941年的日全食觀測,中國天文學界歷經艱辛多方籌款,才向美國訂製來一臺望遠鏡,這臺儀器卻在運至香港碼頭時被日本飛機炸毀。
-
是誰「聽到」了13億年前那聲響
原標題:是誰「聽到」了13億年前那聲響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已經探測到引力波,我們找到它了 1991年,麻省理工學院與加州理工學院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資助下,開始聯合建設LIGO,1999年11月建成,耗資3.65億美元。2005年至2007年間,LIGO進行過一次升級改造。升級後的LIGO,2009年7月重啟,直到2010年10月結束,但未能探測到引力波存在的可靠證據。2015年,最新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正式上線。
-
大爆炸後才15億年,形成的這個星系,卻擁有超過1萬億顆恆星!
一個比我們銀河系質量更大的星系,擁有超過1萬億顆恆星,銀河才2千億顆,揭示了宇宙中大質量星系的「核心」已經在大爆炸後15億年形成,比之前的測量結果早了大約10億年,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論文作者、日本高級研究生院和日本國家天文臺天文科學副教授田中雅之說:如果我們把望遠鏡對準天空,拍下一張深層次的圖像,就能看到那麼多星系在外面了。
-
中科院銀河畫卷巡天新發現——大江和鳳凰分子雲恆星搖籃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了兩個新的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朋友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先給大家做下名詞解釋:1、銀河畫卷巡天2011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完成了銀河畫卷計劃的準備工作,編制了規範巡天作業的《銀河畫卷手冊》,標誌著巡天正式開始。
-
你是否也有著在天文臺工作的夢想?聽聽觀測助手講他的天文臺生活
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站太陽射電望遠鏡上方的星辰(可以在左上角隱約看見仙女座星系)對於天文愛好者而言,去天文臺工作是夢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大家都說去天文臺工作都十分枯燥,每天重複做著相同的事情,日復一日。真的是這樣嗎?一些網友還問到,天文臺的工作是不是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
北冕天文臺BIS+T國際聯合觀測計劃
/ ICQ搜索和跟蹤任務是一項觀測計劃,觀測地點是位於中國西藏阿里地區甲馬爾燈山上的北冕天文臺,觀測設施由騰訊公司投資,開展相關的遠程天文觀測系統出租業務。陳韜與Green教授合影 天文電報中心組織(CBAT)簡介: CBAT (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中文名稱是「天文電報中心」,於1880年在德國基爾正式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遷移到丹麥的哥本哈根天文臺
-
日本天文臺發現新的巨大黑洞
東方網8月8日消息:日本國立天文臺近日發表科研報告說,在距地球約8500萬光年的星系中心,存在著一個質量為太陽的約280萬倍的巨大黑洞。這個黑洞是該天文臺使用口徑為45米的大型射電望遠鏡觀察到的,它存在於唧筒星座的渦旋星系IC2560的中心,根據它周圍的脈衝波的旋轉半徑和旋轉速度,科學家們推定其質量為太陽的大約280萬倍。1995年,這家天文臺曾經在距地球約2300萬光年遠的渦旋星系M106中心發現了質量是太陽的3900萬倍的巨大黑洞。
-
50億年前銀河系與矮星系的「親密接觸」
目前,西班牙科學家表示,太陽的誕生是由於50億年前銀河系與體積較小的人馬座矮星系近距離碰撞所致,這一事件為後續地球生命的孕育拉開了帷幕。對太陽系鄰近恆星年齡的分析表明,銀河系至少3次碰撞人馬座矮星系,每次碰撞事件不久在銀河系形成了恆星爆炸式孕育,此類宇宙碰撞引起一系列漣漪事件,其中之一導致了47億年前太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