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冕天文臺BIS+T國際聯合觀測計劃

2020-10-04 指尖天文

BIS+T (Beimian Tianwentai/ICQ Search and Tracking Program)北冕天文臺/ ICQ搜索和跟蹤任務是一項觀測計劃,觀測地點是位於中國西藏阿里地區甲馬爾燈山上的北冕天文臺,觀測設施由騰訊公司投資,開展相關的遠程天文觀測系統出租業務。

該項目於2019年啟動,旨在:

1. 尋找新的彗星以及近地小行星。

2. 通過CCD成像系統對每個已知彗星進行系統地觀測並建立全球彗星科學檔案中心。

BIST計劃是一項國際合作任務,是由北冕天文臺(中國業餘天文愛好者陳韜)與ICQ /彗星科學檔案中心由哈佛大學/ EPS的Daniel W. E. Green牽頭,是哈佛大學地球與生命科學起源計劃的一部分)聯合倡導。陳韜是北京指尖天文科技有限公司的執行長,Green也是國際天文電報中心(CBAT)的主任。ICQ,CSA和CBAT從Tamkin基金會獲得了對計算機設備的慷慨支持。

同期,國際天文電報中心組織授權北京指尖天文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北冕天文臺轉載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電子通告(IAUCs)內容。

陳韜與Green教授合影

天文電報中心組織(CBAT)簡介:

CBAT (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中文名稱是「天文電報中心」,於1880年在德國基爾正式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遷移到丹麥的哥本哈根天文臺,並在哥本哈根運行並維護至1964年。(1920-1922年曾在布魯塞爾的烏克勒市短期駐紮)。IAU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1922年採用哥本哈根天文臺中央局作為其官方的天文電報中心,同期IAU第六屆委員會成立,負責監督CBAT。

1965年1月1日,CBAT從哥本哈根遷至麻薩諸塞州的劍橋,自1883年以來哈佛大學天文臺在那裡擔任西半球的天文學信息中心。(早期在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和美國史密森學會之間,每年通過鋪設在大西洋下的電纜相互發送天文電報,開始為西半球提供天文發現公告服務,該服務從華盛頓特區轉移到了哈佛。)

自1882年起,基爾,HCO,哥本哈根和SAO等中心就開始發布天文通告電報(作為對印刷和郵寄通告函的補充),歷時110年,但當計算機通信時代開啟時,電報就不再使用了。鑑於通信中心的名稱由來已久,「 Telegram」一詞並沒有被棄用,實際上,新的電子出版物CBET(Central Bureau Electronic Telegrams,天文中心數字電報),現在成為了CBAT宣布天文新發現消息的最主要途徑。

CBAT自1965年以來一直在劍橋運營,其領導組織工作先後由Owen Gingerich教授(1965-1968),Brian G. Marsden博士(1968-2000)和Daniel W. E. Green博士(2000年至今)擔任。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告函(IAUCs)是一系列明信片式的通告,提供及時快捷的天文學現象的信息,特別是新星,超新星和彗星的發現和跟蹤。IAUC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CBAT / MPC服務以電子形式獲得。最初的IAUC由在烏克勒的皇家天文臺發布(第一個系列的1-31號出版),而隨後是由哥本哈根天文臺(第二個系列的1-883號發行)主導。IAU駐烏克勒辦事處在1920-1922年期間發布了31個以標準尺寸紙張印刷的通告函。當哥本哈根天文臺的ElisStrömgren於1922年宣布出版IAUC時,開始在卡片上列印通告函,以便於更容易郵寄。

天文通告明信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4年,當時哥本哈根天文臺的Strömgren為了規避第一次世界大戰對CBAT造成了幹擾,開始在明信片上發布緊急天文信息。當IAU在1922年將CBAT的管理權移交給在哥本哈根的Strömgren時,Strömgren自然地將其早期的明信片系統轉變為IAUC的新版本。

CBAT於1882年在德國基爾開始出版了世界上最傑出的天文雜誌(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簡稱A.N.)。該雜誌大約每周出版一次, 被認為是宣布天文學新發現的主要來源。電報形式的通告函是從基爾(以及HCO,隨後是哥本哈根)開始發布的,但通常都將其編碼以避免傳輸錯誤(但也因此不利於讀閱讀),印刷版則是往期電報的唯一保存形式。

HCO公告卡和HCO公告是哈佛出版物,在1895-1964年間用作為西半球CBAT版本的郵件輸出, HCO從1883年開始也向西半球的「天文中心」發布天文電報。

相關焦點

  • 北冕天文臺在西藏阿里發現首顆超新星
    北京時間2018年12月30日,我們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合作的北冕天文臺超新星搜索計劃(CSNS)在29日晚的巡天數據中發現一顆超新星候選體,亮度17.0等,位於鯨魚座,隨後立即上報至TNS,並獲得臨時編號「AT 2018 lcd」。
  • 北冕天文臺機正式開啟機位租賃業務
    主營業務是利用公司投資建設的北冕天文臺(坐落於中國西藏獅泉河阿里國家天文臺園區內的現代化全自動遠程觀測天文臺 ),通過網際網路出租觀測時間或機位給全世界的天文機構、學者與高端天文愛好者。此外,公司還代理銷售歐美知名品牌天文器材及科普推廣。
  •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4日消息,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 TMT雷射導星聯合實驗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進行
    11月24日至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與三十米望遠鏡(TMT)項目總部專家一道,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成功進行了系列雷射導星聯合外場試驗
  •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北京時間1月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容納10萬億數碼像素包含20億天體BASS巡天項目實際負責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鄒虎說,在開展DESI光譜紅移巡天之前,研究人員需要獲得比以往面積更大、更深的宇宙二維圖像來滿足大規模光譜觀測的需求。經國家天文臺和DESI國際合作團隊近200名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歷時6年進行聯合觀測和數據分析,對觀測的圖像拼接,打造出巨幅宇宙二維地圖。
  • 小夥在海拔5100米處建私人天文臺 官方支持(圖)
    國家天文臺、北京天文館、臺灣大學的天文臺紛紛在這裡「登陸」,準備開展科研項目。現代快報記者獲悉,11月19日,蘇州天文發燒友陳韜攜帶700公斤的天文設備,登陸海拔5100米山脊,開建私人天文臺—北冕天文臺,這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私人天文臺,建成後,陳韜在蘇州輕輕移動滑鼠,就能遠程遙控,搜尋小行星。
  • 巨幅宇宙地圖來了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最新發布的圖像巡天數據分布和局部DESI光譜觀測目標,BASS巡天數據為赤緯32度以上的區域。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本報北京1月14日電(記者齊芳)出門旅遊需要有地圖,那去宇宙旅行呢?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當然,人類還不能拿著這份天圖去旅行,但它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 中國虛擬天文臺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
    「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04年啟動,是國內最早啟動的科研信息化(e-Science)大型科學研究計劃之一,由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學部牽頭,會同數理科學部、化學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地球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聯合組織,總經費5000萬元。重大研究計劃共支持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13項,面上項目39項。
  •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科學家教你如何...
    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國際合作項目團隊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這幅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宇宙二維天圖是什麼樣的?它有怎樣的科研價值?從兩個團隊聯合公布的一幅平面圖來看,黑暗的背景中有兩塊形狀不規則的圖形,圖形由密密麻麻的小點組成。
  • 國家天文臺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新京報快訊 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消息,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近代天文觀測研究發現宇宙在不斷地膨脹,而且處於加速膨脹狀態。
  • 日本國立天文臺呼籲減少人造衛星對天文觀測影響
    減少人造衛星對天文觀測的影響科技日報東京7月15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國立天文臺日前發表聲明,對圍繞地球運動的人造衛星造成的天體觀測負面影響表示擔憂,要求衛星運營公司考慮和採取措施減少對天文觀測的影響。
  •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舉行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舉行 2020-11-04 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GEO)中國秘書處委託,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在常州國家高新區舉辦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
  • Cat.1bis 你懂了麼
    事實上,2020年5月工信部發文中提及的Cat.1已不再是狹義的初代LTE定義,而是新增包含Release 13 Cat.1bis內涵的廣義名詞。Cat.1bis名稱的由來?Cat.1bis中的bis來源於拉丁語」第二次或再一次」之意,放在Cat.1之後寓意其是在傳統Cat.1能力等級基礎上的二次衍生。
  • 我國四大天文臺聯合進行探月衛星測軌實驗
    目前,「嫦娥一號」還在研製過程中,但地面上的天文臺卻已提前開始了「演習」。據中科院上海天文臺透露,為檢驗探月衛星測軌系統的可行性和測量精度,我國和歐洲宇航局(ESA)進行了一次聯合演習。正在進行繞月飛行的歐洲衛星「Smart-1」友情客串「嫦娥一號」,接受了我國的測軌實驗。這次演習對明年「嫦娥一號」的發射具有重要意義。
  • 兩岸網絡媒體人參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共同探索星空奧秘
    華夏經緯網7月19日訊,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於2019年7月18日啟動,來自兩岸十餘家主流媒體記者和島內自媒體人士參加了此次採訪活動
  • 國家天文臺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包含20億天體
    國家天文臺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包含20億天體 帥俊全/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1-01-14 11:45
  • 颱風北冕異常低溫嚇壞專家,《後天》冰風暴成真?
    北京時間12月3日凌晨,西太平洋上生成的28號颱風北冕正式登陸菲律賓,按照中央氣象臺的的數據,登陸時颱風北冕為超強颱風級,近中心風力高達16級,颱風北冕也成為2019年襲菲律賓的最強颱風,根據新聞報導,目前菲律賓已有四人因為颱風北冕喪生。
  • 中外科學家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國家天文臺供圖  新華網北京1月14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近代天文觀測研究發現,宇宙在不斷地膨脹,而且處於加速膨脹狀態。驅動宇宙膨脹的力量被天文學家稱為暗能量。
  • 中外科學家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國家天文臺供圖新華網北京1月14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近代天文觀測研究發現,宇宙在不斷地膨脹,而且處於加速膨脹狀態。驅動宇宙膨脹的力量被天文學家稱為暗能量。
  • 紫金山天文臺將建近地天體觀測站
    中新社南京十一月二十日電(記者陳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在江蘇省盱眙縣跑馬山建立近地天體觀測站,以便及早發現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天外來客」。  據了解,紫金山天文臺「建造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項目是國家科技部重點科技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