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天文望遠鏡可以清晰觀測月球表面的細節?

2020-11-27 老粥科普

目前沒有一臺天文望遠鏡是可以從地面上清晰觀察到月球表面的。

無論你把這臺光學望遠鏡造得有多大,都無法清晰地拍攝到月亮,不僅是因為地球與月球之間隔著38萬公裡,更因為地球表面有一層厚厚的大氣。

我們隔著大氣看月亮,就如同隔著河水看水底的5角錢硬幣一樣,儘管水很清澈,儘管我們湊得很近,卻很難看清楚硬幣上的花紋。因為河水是流動的,水面的波紋幹擾了我們的視線,以致於我們很難分辨細節。

(信徒們投進許願池中的錢幣,只有在池水平靜時才能夠看得比較清楚)

我們周圍的大氣層就更加變幻莫測,它的每一部分的溫度和密度都是不同的,並且它在一刻不停地做無規律的流動,這就是大氣湍流。

(大氣湍流)

經常乘坐飛機旅行的人會有這樣的體驗,明明飛機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飛行,但美麗的空姐卻在廣播中要求我們在座位上系好安全帶,說會有顛簸。這就是大氣湍流造成的。

大氣湍流不僅會給幾千米高空中飛行的飛行員和旅客帶來麻煩,它也一直是困擾天文學家們的一件頭痛事。因為無論通過多大的光學望遠鏡看天空中的星星,它都是閃爍不定的,更不用說看得有多清楚了。如果你從地面上用光學望遠鏡觀察月球表面的細節圖像,會看到月球就像是水波下躺著的一枚硬幣,它會不規律地晃來晃去。

天文學家們想了許多辦法來克服大氣湍流的影響,包括通過智能光學補償的方式來對圖像進行修正。

配備了光學望遠鏡的天文臺會被建設在乾燥的高原,或是很高海拔的山巔,這裡受到空氣湍流的影響會更小一些。同時,先進的光學望遠鏡還會配備光學補償系統,一束強雷射會從望遠鏡側邊向前射出,指向需要觀測的目標。這束雷射並不是用來照亮天體,而是探測前方大氣的湍流變化,從而將信息反饋回計算機,以對觀測到的天體圖像進行實時校正。

(對大氣湍流進行光學校正的原理)

但修正後能得到的圖像往往還是差強人意的。如果我們不進行光學校正,拍攝海王星會是一團模糊的影子,而在修正後,海王星的圖像會清楚一些,天文愛好者對這樣的效果或許會非常滿意。但這對於天文研究來說還遠遠不夠。

(對大氣湍流進行修正的圖像對比)

為了能夠穿透大氣這層「毛玻璃」,得到更加清晰的星空圖像,科學家們想了一個辦法:把天文望遠鏡送到大氣層外邊,送到太空中去。為此,他們製造了哈勃太空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

果然,在距離地面575公裡的高空,大氣已經變得極其稀薄,擺脫了大氣湍流的影響,哈勃望遠鏡為我們奉獻了一大批極其絢麗的星空照片,這些星系甚至距離我們數十億光年,卻如同在我們身邊一樣清晰。

(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遙遠星系)

哈勃望遠鏡如此的強大,拍多少億光年之外的天體都可以這麼清楚,我們拿它來拍月亮應該沒什麼問題吧?事實上,NASA真拿它來拍過月亮,他們將哈勃望遠鏡對準了月球上的「哥白尼環形山」,得到的照片是這樣子的:

(哈勃拍攝的哥白尼環形山)

哥白尼環形山是月球上最突出的環形山之一,是一個直徑為93千米的年輕環形山。哈勃不是為了拍月亮設計的,它是個「遠視眼」,只能分辨月球表面50到100米的物體,更小的東西它就完全看不清楚了。

如果要想得到更加清晰的月球照片,就必須飛到離月球更近的地方,比如距離月球上空200公裡的環月飛行軌道,利用更加精密的照相機對它進行拍照。

(LROC拍攝的哥白尼坑照片)

上面這張照片是美國近月軌道衛星上的LROC照相機拍下的,它每個像素的解析度大約是0.5米,這已經是非常清晰的一張月球照片了。

通過我們上述的分析,你大概已經明白了:要想通過望遠鏡從地面拍到一張清晰的月球照片是件很難的事,除非你足夠靠近月球。

相關焦點

  • 月球觀測
    月球觀測  對廣大天文愛好者來說,掌握月球的光學觀測,實為一技之本。 由於月球的視面大,表面清晰可辨,可觀測的項目多,而且通過認真的觀測,比較容易獲得觀測成果,因此,月球觀測是進行天文普及教育的最生動最真實的活動。
  • 天文望遠鏡裡的月球表面全是環形山,我們還會覺得月亮很美嗎?
    這是我們對於看見的畫面做出的聯想,有些人的眼中月亮上的圖案不是一張面容而是一隻小兔子或者其他的圖案,如果我們使用小倍率的望遠鏡去觀看月亮所有的美好聯想都會破滅。因為月球上全是坑坑窪窪的表面,我們現在說一個人的皮膚不好全是痘痘痘印就會說這是月球表面。1609年的時候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月亮發現月亮上的高山和深谷,這些就是構成人們聯想的真正月球表面,月球上還有很多的環形山。
  • 科普,天文望遠鏡的新突破——水銀鏡面望遠鏡
    那是不是還有可以變形的天文望遠鏡?答案:是的。今天就要給大家介紹一臺可以流動的天文望遠鏡——「水銀鏡面望遠鏡」,它是如何工作的?又有什麼樣的優點和缺點?它能給天文學的未來帶來哪些不可思議的突破?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所有的天文望遠鏡都是類似於一個碗狀的原因了。
  • 天文「發燒友」自製望遠鏡「追星」欲建觀測基地
    【解說】生活在福建泉州晉江市的顏明哲是一名天文「發燒友」,自2014年以來,顏明哲已經用自製望遠鏡清晰拍攝到了月球虹灣、月坑、太陽黑子、木星雲層和大紅斑等天文景觀,在民間天文愛好者中小有名氣。近日,記者驅車來到晉江市安海鎮,了解顏明哲的「追星」故事。
  • 民間達人手工打造天文望遠鏡 可看月球環形山
    (李劍供圖)別以為天文望遠鏡只能由專業廠家生產,錫城民間達人可以自己純手工打造!10月16日晚,這位達人就邀請記者用他自造的天文望遠鏡一起賞月。自製天文望遠鏡可看月球環形山16日晚天晴,有薄雲,月亮十分明亮。
  • 福建:天文「發燒友」自製望遠鏡「追星」 欲建觀測基地
    【解說】生活在福建泉州晉江市的顏明哲是一名天文「發燒友」,自2014年以來,顏明哲已經用自製望遠鏡清晰拍攝到了月球虹灣、月坑、太陽黑子、木星雲層和大紅斑等天文景觀,在民間天文愛好者中小有名氣。
  • 為什麼天文望遠鏡可以幾百萬光年的行星,卻不能看到表面呢?
    今天看到這麼個問題,為什麼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幾百萬光年外的行星,卻不能很仔細的看到億光年外某顆行星的地面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先要更正一點,應該是除了光亮極高的巨型恆星外,絕大多數行星現在的天文望遠鏡根本無能為力。而就算是這些巨型恆星在望遠鏡中也只是一個光點。真正能被觀測到整體結構的都是一些巨大的河外星系,例如仙女座大星系。相比之下,行星的大小及光度就顯得微不足道。
  • 最強的天文望遠鏡能看到月球上站個人嗎?
    無論通過人類目前在用的哪款天文望遠鏡,都不可能看到月球表面上站著一個人。天文望遠鏡的分辨能力由口徑決定,口徑越大,分辨能力越強,能夠看到的物體也就越小。具體來看下如下的公式:其中Δφ為分辨角、l為觀測目標的長度,d為目標的距離,λ為入射光的波長,D為天文望遠鏡的直徑。
  • 未來,月球是否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天文觀測基地?
    月球直徑約為3480公裡,它的巨大表面能為天文望遠鏡提供一個極為穩定的安置平臺,可以採用類似於地球上所用的安裝、指向和跟蹤系統,與失重狀態下的星載設備相比可以做得較為簡單月球表面重力只及地球表面重力的六分之一,且絕對沒有風,因而在月面上建造大型設備,包括望遠鏡本體和圓頂觀測室,其技術要求甚至會比地球上還要低。
  • 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數十億光年外的星系,為什麼看不到一個星球的表面?
    能不能看到星球表面,關鍵還是這個星球距離有多遠。這個問題所謂「星球表面」有些模糊,不準確。月球算星球嗎?火星算星球嗎?木星土星算星球嗎?太陽算星球嗎?這些通過大型天文望遠鏡,都能夠看到表面。還有所謂「表面」也很含糊,是要求什麼樣子就算看到表面呢?看到一個球面算不算?如果算,以上說的這些星球都算看到了表面了。
  • 哈勃望遠鏡能看到百億光年外,那它看到的月球和火星有多清晰?
    強大的哈勃不僅可以觀測到幾億光年外的星系,甚至還能觀測到一百多億光年外的遙遠星系。然而,如果用哈勃來觀測月球或者火星,並不能看到極為清晰的細節,要不然就不用發射探測器去探測月球和火星了(當然月球有特殊原因)。 哈勃太空望遠鏡能夠觀測到遙遠的星系,但卻不能看清地球附近天體的表面細節,其原因在於星系的尺寸遠遠大於像月球、火星這樣的天體。
  • 機械牛人自製天文望遠鏡,這次真的看到月球表面
    前段時間,中國從西到東很多地區都能看見難得一遇的日環食,再一次激發了很多人對探索天文現象的興趣。其實在光學和天文觀測方面,牛頓同樣有著非常大的成就,例如說牛頓利用小直徑的凹面鏡片,以及傾斜的平面反射鏡組合製成的望遠鏡,同樣能夠達到那些超長或者大口徑折射鏡的效果。
  • 自製大口徑天文望遠鏡 「怪才」設計師追夢星空
    我國航天事業的巨大成就也激發了一些天文愛好者的濃厚興趣。在福建泉州,有位天文愛好者通過自製的巨型天文望遠鏡,觀測著月球表面嫦娥五號的著陸點,追尋著自己的太空夢。這一段月亮的延時畫面是福建泉州天文愛好者顏明哲拍攝的。天文愛好者 顏明哲:通過我的望遠鏡能看到高倍的月亮表面的細節,月亮表面的細節非常震撼,表面都是坑窪,大小撞擊坑非常多,大的都有一百多公裡。
  • 現在最高級的天文望遠鏡能夠看到外星球表面嗎?
    能不能看到星球表面,關鍵還是這個星球距離有多遠。這個問題所謂「星球表面」有些模糊,不準確。月球算星球嗎?火星算星球嗎?木星土星算星球嗎?太陽算星球嗎?還有所謂「表面」也很含糊,是要求什麼樣子就算看到表面呢?現代大型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太陽系所有行星的表面,但也只能夠看到一個模糊的小球,最大的矮行星冥王星只能夠看到幾個像素。
  • 史上最清晰月球表面!加州天文攝影師通過堆棧數萬張月相圖合成
    加州知名天文攝影師安德魯·麥卡錫(Andrew McCarthy),日前通過捕捉月球在不同月相狀態下的照片,並將這些多達數萬張的圖像,疊圖合成一張細節極為清晰的月球隕石坑照片。加州天文攝影師安德魯·麥卡錫(Andrew McCarthy)昨在個人的社群媒體上發文並寫道:「這個月亮對你來說看起來可能有些好笑,但卻是最真實的面貌。」而貼文中的照片正是他歷時兩周使用專業的ASI1600MM和Celestron edgeHD 800器材,拍攝了數張月相照片,再通過計算機技術堆棧這2萬張真實的月球原始照片才完成。
  • NASA預備在月球表面架設先進望遠鏡,嫌地球「廟」太小?
    顯然,那個時候的我還很懵懂,這個想法純粹屬於幼稚的猜測,畢竟地月之間38萬公裡對於觀測動輒上萬甚至上億光年的天體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早在幾百年前的時候,人類發明瞭望遠鏡,第一次學會了借用工具來擴展自己的視野。後來,人們發現,在山上觀測星空,似乎更加清晰。也許當時他們確實以為這是由於自己更接近星空了,誰知道呢。
  • 為什麼天文學家想到月球上建天文觀測站?
    人類進行天文觀測需要用到望遠鏡,望遠鏡是依靠電磁波來獲取信息的,不同的望遠鏡需要藉助不同頻率的電磁波,甚至工作條件也是不一樣的。月球的背面是人類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的理想場所。小學時候學的課文告訴你,星星會「眨眼」,一閃一閃的。
  • 家用天文望遠鏡能看到行星和深空天體嗎?
    業餘天文愛好者使用家用天文望遠鏡看到太陽系的行星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通過肉眼其實就能看到太陽系中的五大行星,分別是水、金、火、木和土星,只是解析度的高低問題。人眼的極限分辨角有限,這幾大行星看起來都是亮點,看不清細節。而天文望遠鏡的極限分辨角更小,所以可以看到行星的細節。
  • 天文望遠鏡
    由於卡塞格林式望遠鏡焦距長而鏡身短,放大倍率也大,所得圖象清晰;既有卡塞格林焦點,可用來研究小視場內的天體,又可配置牛頓焦點,用以拍攝大面積的天體。因此,卡塞格林式望遠鏡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赫歇爾是製作反射式望遠鏡的大師,他早年為音樂師,因為愛好天文,從1773年開始磨製望遠鏡,一生中製作的望遠鏡達數百架。
  • 上手超快的天文望遠鏡,星、月、宇宙,想看什麼盡收眼底!丨種草機
    △觀測月球△月球表面的細節這款望遠鏡口徑為50mm、焦距是600mm,採用5*24尋星鏡,還有 3個目鏡,能夠滿足觀察不同目標的需求。如果你想觀察整個月亮,就用放大倍數小的(26mm);如果想看月球的細節,就用放大倍數大的(9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