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球的開發,一直是科學家們比較重視的話題。早在人類已經具備一定航天技術的時候,開發月球的話題就提上了議事日程。近些年來,關於人類在月球建造基地的消息也越來越多。看起來,人類終於要跳出地球,在宇宙中開闢第二個基地了。
就以目前來說,我國的月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持續探索工作,移動的距離已經打破了前蘇聯的紀錄,成為了人類目前探索月背的最有力武器。不過,看起來月兔二號將不再孤單。根據NASA的計劃,他們同樣把眼光對準了月球背面。不過,他們準備投放的不是月球車,而是一架先進的望遠鏡!
這就有意思了,為何科學家要把望遠鏡送到月球上去呢?難道是地球的「廟」太小、容不下望遠鏡這尊「老龍王」嗎?
是。
事實上,在月球上建立望遠鏡的想法不是最近才提出的,小編在小學的時候就曾經在一些科普書籍上讀到過。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離地球越遠,我們就可以看得越遠。顯然,那個時候的我還很懵懂,這個想法純粹屬於幼稚的猜測,畢竟地月之間38萬公裡對於觀測動輒上萬甚至上億光年的天體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早在幾百年前的時候,人類發明瞭望遠鏡,第一次學會了借用工具來擴展自己的視野。後來,人們發現,在山上觀測星空,似乎更加清晰。也許當時他們確實以為這是由於自己更接近星空了,誰知道呢。到了後來,大家明白了:地球表面有一層濃厚的大氣層。越遠離地面,大氣越稀薄。雖說空氣中絕大部分都是無色的,但這不代表著它們真的完全不存在。畢竟超過100公裡的大氣層所含有的無數粒子,不可能不對我們的觀測造成幹擾。
尤其在近些年來,工業化越來越深,空氣品質持續下降,再加上人類製造的光汙染,種種因素都讓天文觀測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山區成為了架設望遠鏡的首選,不僅大氣層相對薄一點,而且遠離城市,汙染也少。
後來,隨著人類航天科技的發展,科學家索性把望遠鏡發射到太空中,基本擺脫了地球大氣層的幹擾。比如哈勃太空望遠鏡,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等,都成為了人類觀測宇宙的利器。
既然這些太空望遠鏡幾乎已經不受地球大氣層和汙染的幹擾了,人類何必再把望遠鏡送到月球呢?
原來,即便如哈勃望遠鏡已經在距離地面五百多公裡之高處運行,依然無法完全不受到地球的影響。雖然大氣層的影響已經降到最低,但還有一個因素不能不考慮,那就是電磁幹擾。不論是太陽風,還是地球磁場,都會對這些精密儀器造成幹擾和影響,降低觀測水平。
而在我們地球周圍,有一個絕佳的位置可以巧妙地避開這些電磁幹擾,那就是月球背面。由於月球背面永遠不會朝向地球,有月球正面阻攔在它與地球磁場之間,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觀測地點。如果在這裡架設望遠鏡,將會產生更好的觀測效果。
同時,月球背面的望遠鏡,還可以配合地球的望遠鏡進行觀測。我們知道,今年最熱門的科學事件——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就是利用世界各地的望遠鏡所組成的虛擬望遠鏡,憑藉虛擬出來口徑和地球尺寸差不多的巨大望遠鏡,才拍攝到了目前最清晰的黑洞照片。而地月距離達到了38萬公裡,如果能夠在這個範圍內建立一個虛擬望遠鏡,其口徑可以極大幅地提升。屆時,人類的觀測水平將會迎來質的飛躍。
根據NASA的計劃,他們將僅僅通過一輛月球車,完成直徑達10公裡、由128根天線組成的望遠鏡陣列。由於這輛月球車是依靠太陽能提供動力,只能在月晝時工作,所以這個架設過程會相對比較漫長。
人類科技發展的腳步,不僅有大踏步,也有細水長流。讓我們耐心地等待,期待月球上的望遠鏡,帶我們看一看更遙遠、更清晰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