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墜落形成的大坑。(資料圖片)
許多科學家認為正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
三天兩顆隕石撞地球,一顆小行星「擦肩而過」,地球感覺「壓力山大」!這一巧合激起全球對於靠近地球隕星及小行星的濃厚興趣,同時引起人們對地球安全的憂慮。不過,國內外專家異口同聲地表示,事件發生純屬巧合,公眾對此無需過度緊張。
1976年我國曾降「隕石雨」
莫斯科時間15日早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發生隕石墜落,目前已造成1200人受傷,主要是挫傷、骨折、割傷和腦外傷。該「隕石雨」事件引發公眾熱議與擔憂。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介紹,15日發生的「隕石雨」事件其實就是個頭很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所造成的。根據所掌握的信息,此次事件是一顆直徑約2米、重10噸的小行星,以每秒約15千米的速度衝進地球大氣層所引起的。該小行星在進入大氣層後分裂為幾塊較大的隕石和許多小隕石塊,強烈壓縮前面的空氣,產生高溫氣體火球和很強的衝擊波,從而衝擊和打碎玻璃,擊傷附近居民。
王思潮表示,小行星撞擊地球每年都會發生,只是大部分時候因為其個頭太小,襲擊的又多為無人區,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因此沒有引起公眾的關注。此次俄羅斯發生的這一事件,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在歷史上並不多見。
據古巴國家電視臺15日報導,古巴中部一個小鎮的居民稱,當地14日晚間發生了一起隕石墜落,隕石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使部分建築物發生晃動。
天文資料顯示,進入20世紀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影響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發生了多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08年6月30日早晨7時許,一顆直徑60米的小行星在俄國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其爆炸威力相當於200顆廣島原子彈(但無明顯放射性),一舉摧毀2000多平方公裡的古老森林,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在我國,最近的一次影響較大的「隕石雨」事件發生在1976年3月8日。當天下午,在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地區,「隕石雨」穿透地面1.7米的凍土層,又扎進地層4.8米,砸開了一個直徑達2.1米的大深坑。其中最大的一塊隕石重達1170公斤,慶幸的是也未造成人員傷亡。
小行星下次來約在2046年
北京時間16日凌晨,小行星2012DA14近距離與地球「擦肩而過」。小行星2012DA14是一顆近地小行星,其直徑約為50米,於2012年2月被一個西班牙天文臺首次發現。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崔辰州告訴記者,我國與西班牙合作建設的位於雲南麗江高美谷觀測站的全自動望遠鏡成功拍攝到了這顆小行星距離地球最近時的照片。
據介紹,小行星2012DA14離地球最近時刻是在北京時間16日凌晨3時許,當時它正飛行於印度尼西亞上空,距離地球僅約27000公裡。這一距離已經低於地球同步衛星的軌道。但天文學家事先已通過精密測算排除了它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
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像2012DA14這樣的小行星飛掠地球大約每40年才會發生一次,而撞擊地球的概率則大約為每1200年一次。小行星2012DA14圍繞太陽運行,預計它下一次近距離接近地球大約是在2046年。
小行星撞地球小概率高風險
在國際天文學界,目前對隕石與小行星並無明確界限,直徑1米以上的隕石都可稱為小行星。小行星大多由石塊、金屬和塵埃構成,小如卵石,大如山脈,形狀不規則,外表暗淡。它們本該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被天文學家稱為「小行星帶」的地方繞太陽公轉。但它們由於質量較小,常被大行星的引力攝動而遠離原來的軌道。在這種情況下,地球可能成為它們的目標。同樣道理,彗星也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斌表示,這起事件告訴人們,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直存在的。
王思潮、趙海斌等天文學家介紹,體積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風險事件。國際天文學界的統計分析顯示,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大小與其體積大小是成反比的,即體積越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就越小。直徑10千米以上的小行星大約1億年一次,直徑1千米以上的大約50萬年一次,直徑140米以上的大約5000年一次,像通古斯那樣的大約三五百年一次。
王思潮介紹,俄羅斯「隕石雨」事件的發生一點徵兆都沒有,這表明目前人類對小行星的監測還不能盡如人意,特別是對直徑只有幾米的小行星,由於此類小行星個頭小、非常暗,因此很難被觀測到。這就需要全球天文學界進一步提高觀測水平,防患於未然。
王思潮等天文學家表示,儘管風險一直存在,但畢竟危害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屬於極小概率的事件,因此公眾無需過度恐慌。
全球擬訂計劃防範太空「殺手」
天文專家表示,有可能撞擊地球並帶來災害的近地小天體總數大約700顆。為避免這些近地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部門和機構正擬訂措施加以避免。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鍾大新介紹說,大多數小行星處在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但在火星軌道的內側以及再往地球軌道內側深入的範圍內也有小行星存在,這些小行星被稱為近地小行星。其中有的處於力學上不穩定的軌道上,因此被認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有和地球等內行星互相撞擊的事件發生。
據統計分析,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以秒速10千米撞擊地球時的能量,相當於30億個廣島原子彈。許多科學家認為發生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直徑10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天文專家介紹說,有可能作為太空「殺手」威脅地球和人類的不僅有近地小行星,還有近地彗星。在天文學中,常把近地小行星與近地彗星統稱為近地小天體。
據美國「近地小行星追蹤計劃」的天文學家估計,有可能撞擊地球並帶來災害的近地小天體總數大約700顆。其中令天文專家最為關注的是一顆叫作「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據科學家計算,到2029年,直徑約300米的「阿波菲斯」與地球的距離將不到4萬千米。儘管這顆小行星2029年撞上地球的危險已被排除,但在2036年仍然存在著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可能性。
鍾大新表示,為避免近地小天體撞擊地球,目前一些國家的有關部門和機構正在擬訂計劃,制訂措施,並逐步付諸實施。其要點有兩方面:一是要對近地小天體建立空間警戒網,進行嚴密的空間搜索和有效監視;二是系統研究和掌握攔截、爆破、擊毀及將其推離原來軌道等高新技術,以便化險為夷。
天象奇觀
最亮彗星
亮度超滿月
2013年最令人期待的天象非「ISON彗星」莫屬。天文專家表示,這顆近80年來最亮的彗星,亮度將於11月末達到極值,屆時,如果天公作美,我國公眾用肉眼就可目睹這顆比月亮還亮的、夢幻般彗星的絕世風採。
那麼,這顆彗星從何而來呢?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從觀測計算發現,它以拋物線軌道直奔太陽而來,與1680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極為相似,它們都來自距太陽約15萬天文單位的所謂「奧爾特雲」,那裡有千億顆幾十米至十千米直徑大小的,由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甲烷、塵埃等組成的冰團,它們環繞於太陽系周圍,形成一個鬆散的「殼層」,當某一冰團受到太陽系成員攝動而落入太陽系內時,到達某一位置後,才成為我們可發現的彗星。它的發光是因為反射陽光;冰塊在太陽輻射壓力、太陽風等作用下,又拋出塵埃和氣體,體積增大,則生成尾巴,好似掃帚一般。
史志成表示,彗星看似尾大,其密度極微,質量主要集中於彗頭。有人形象地比喻:「一顆小麥粒,取出它的百萬分之一研磨成粉末,撒在莫斯科大劇院大廳中,這大致就是彗星的平均密度」。正因為如此,它不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也不向世界預示兇吉來臨,只是供人們欣賞的一個自然奇觀。綜合新華社報導
(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