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首次將流體力學與AI技術建模 可對汽車製造/天氣預測帶來重要...

2021-01-08 騰訊網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研究人員首次將流體力學與人工智慧技術相結合,成功將湍流建模實現了自動化。該項目將強化學習算法與CSCS超級計算機Piz Daint上的湍流模擬融合在了一起。

流體概念圖(圖片來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湍流建模與仿真對於設計汽車和人工心臟瓣膜、預測天氣、甚至是追溯一個星系的誕生都至關重要。約2000年前,希臘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阿基米德曾致力於流體力學,但截至今日,流體流動的複雜性仍未被人完全理解。物理學家理察費曼認為湍流是經典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未解問題之一,而且仍是工程師們、科學家們和數學家們經常研究的話題。工程師們在製造飛機或者人工心臟瓣膜時必須考慮到湍流的影響;氣象學家在預測天氣,天體物理學家在模擬星系是也需要考慮到湍流的影響。因此,此類領域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對湍流建模,並在仿真湍流方面進行了逾60年的研究。

湍流的特點是其流體結構跨越了廣闊的時空界限,通常有兩種方式模擬此類複雜的流體結構:一種是直接數值模擬(DNS),另一種是大渦模擬(LES)。

DNS解決了Navier-Stokes方程,該方程是描述流體的核心方程,解析度高達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個柵格點(建模常用捕捉對象)。DNS是計算流體行為最準確的方法,但是並不適用於大多數真實應用。為了捕捉此類湍流流體的細節,需要大量的柵格點,而目前任何計算機都無法處理如此大量的柵格點。

用於建模的多代理強化學習示意圖(圖片來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因此,研究人員在模擬中採用了模型,從而可以計算出每個細節,並保證準確性。在LES方法中,大流體結構得到解決,而所謂的湍流閉合模型解釋了更微小的流體,以及其與更大尺寸流體的互動情況。不過,為了得到準確的結果,挑選正確的閉合模型至關重要。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實驗室教授Petros Koumoutsakos表示:「在過去60年中,湍流閉合模型的建模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經驗過程,現在,則更多的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Petros Koumoutsakos教授與其博士生Guido Novati和前研究生Hugues Lascombes de Larousillhe(現為蘇黎世大學博士生)提出了一個新策略,將這一過程實現了自動化,即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從DNS中學習最好的湍流閉合模型,並將此類模型應用到LES方法。具體而言,研究人員研發了新型強化學習(RL)算法,並將其與物理知識相結合,對湍流建模。

研究人員研發的新型RL算法利用解決流場的柵格點作為AI代理,通過觀察成千上萬個模擬流體學習湍流閉合模型。為了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模擬,需要利用CSCS超級計算機Piz Daint。在訓練之後,該代理能夠自由地模擬此前未經過訓練的流體。

該系統通過與流體一起「玩」來學習湍流模型,在其成功將LES與DNS結果匹配起來時,就贏了。在LES方法中,該AI只通過觀察已經得到解決的大尺寸流體來執行未被解決的流體的行動。據研究人員所說,新方法不僅優於現有的建模方法,而且還可以不考慮到柵格大小和流體的條件進行推廣。

該方法的關鍵部分是新型算法,能夠識別出之前哪些模擬與每種流體狀態有關。研究人員表示,在流體力學以外的多個基準問題方面,Remember and Forget Experience Replay(記憶與遺忘體驗回放)算法的表現超越了目前大多數RL算法。該團隊認為,他們新研發的方法不僅在汽車製造和天氣預報方面具有重要意義。Koumoutsakos表示:「對於科學技術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我們只能解決「大尺寸」的問題,並對「微小」的問題建模,而新研發的方法提供了一種強大的方法,能夠利用AI技術為各種尺寸的問題自動建模。」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將流體力學與人工智慧結合,使湍流建模自動化
    打開APP 研究人員將流體力學與人工智慧結合,使湍流建模自動化 蘇黎世 ETH 發表於 2021-01-07 10:46:22
  • 座頭鯨鰭肢在不同領域的仿生流體力學應用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許多生物具有的功能能迄今比任何人工製造的機械都優越得多,仿生學就是要在工程上實現並有效地應用生物功能的一門學科。Zipp的工程師正是受座頭鯨鰭肢造型啟發,創造了454 NSW和858 NSW系列輪組。而座頭鯨的仿生流體力學應用,遠不止此。大部分鯨魚和其他鯨目動物的鰭肢,前緣都是平滑的。
  • 坐看「風雲」起——走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
    根據國內外學科發展趨勢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知識創新時期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新要求,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始終圍繞著地球氣候系統模式的研發與應用、天氣氣候動力學理論、可預報性及預測預報新理論和新方法、地球流體宏觀演變規律和機理等四大方向開展研究工作。這四個方向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形成了從理論到基礎應用的閉環。
  • 別再吐槽天氣預報不準了!這次,AI將帶來氣象預測服務進階
    強對流天氣多發,一直是天氣預報的一大難點,尤其是對於地處大灣區的深圳。如果天氣預報不準,對於走在大街上的深圳人來說,可只是半路淋溼、行程耽擱,但對於特定場景下的一些人來說,卻會給一些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比如出海漁民、戶外工作人員等等。
  • (2020)生物流體力學/醫學有限元研修
    原標題:(2020)生物流體力學/醫學有限元研修 一,醫學有限元(Mimics、ANSYS)培訓 11月26日— 11月29日 在線直播 二,生物流體力學建模仿真技術培訓班 12月10日—12月13日 在線直播
  • 流體力學野史
    這個公式講的是動量守恆和質量守恆兩個事情,歐拉巧妙的把守恆概念植入到流體力學之中,後世流體力學研究無論時空如何變化,守恆終生相伴。。。納維和斯託克斯首次將粘性植入到流體方程中,從此流體力學方程終於包含了粘性的本性。  納維斯託克斯方程偏微分屬性太強,兩位老前輩創作了一門絕世武功,這門武功的特點是納維和斯託克斯都不知道如何破解自己的武功。他倆活著的時候也沒看到有人能夠給出解析解,到200年後的今天也還是沒有。2000年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將該方程列為七大千禧年大獎難題,誰能給出解析解便獎勵一美金。
  • Uber、Waymo紛紛收購仿真技術公司,仿真模擬為何對自動駕駛如此重要?
    Latent Logic是一家從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分離出來的英國自動駕駛汽車公司,其開發的AI技術通過「模仿學習」來構建逼真的人類駕駛行為仿真,從而開發可擴展且高效的自動駕駛測試。其實一直以來,Waymo都在致力於發展仿真技術,這也是它自動駕駛的支柱項目之一。
  • 大講堂 | 預測時間敏感的機器學習模型建模與優化
    原標題:大講堂 | 預測時間敏感的機器學習模型建模與優化 雷鋒網AI研習社訊:機器學習模型現在已經廣泛應用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比如地震監測,闖入識別,高頻交易;同時也開始廣泛的應用在行動裝置中比如通過邊緣計算。這些真實世界的應用在原有的模型精度基礎之上帶來很多實際約束比如預測要在很短或規定時間內完成。
  • 力學的科學有多少種?
    本文借鑑廣泛採用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以下簡稱《中圖法》)中所研究的力學分支學科,以及對計算機數值方法解決各分支學科力學問題做綜合介紹,以幫助讀者對力學體系的架構有清晰的認識,並且能夠理解計算機數值方法作為極其重要的研究手段如何求解紛繁複雜的物理問題。現代科技領域研究的三個重要方法是科學試驗,科學計算及理論研究。
  • 智能賦能流體力學暨第二屆流體力學智能化研討會成功召開
    西工大新聞網11月10日電(葉坤 高傳強 攝影記者 郭友軍 視頻製作 劉新科)智能賦能流體力學暨第二屆流體力學智能化研討會於2020年11月7日至9日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南山苑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成功召開。
  • 流體力學主要理論模型
    以下列出流體力學主要的幾種理論模型,供讀者參考。牛頓通過實驗首先提出黏性流體的剪切應力公式,為黏性流體力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823年L .納維爾和G.G.斯託克斯分別建立了不可壓與可壓黏性流體運動方程組。此後,邊界層、紊流理論的研究普遍開展起來。雖然流體的黏性是用動力黏度μ 來衡量,但是μ 的流體未必當作黏性流體流動來處理。
  • 沈芳 (中科院):太陽風暴與空間天氣預報 |天芳夜譚空間科學線上系列科普講座
    ——————————   講者 Speaker 沈芳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live.bilibili.com/22671469B站: 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BJ  〡The seminar is in Chinese  〡該講座的語言為中文  〡Participation is free  〡免費參加   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為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賴以生存的光和熱
  • 計算機建模專家打造領先天氣預報模型—新聞—科學網
    這很有可能是個大雪天。 在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GFDL)辦公桌的另一邊,Shian-Jiann(S. J.)Lin對此並不相信。他是用兩萬行計算機代碼將大氣分到盒子中,從而精確解析描述全球空氣漩渦方程的大師。數十年來,Lin的項目一直驅動很多氣候模型的長期模擬,包括GFDL的模擬——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 流體力學GIF動圖:吹滅火柴都這麼美
    流體力學是浪花、爆炸、氣泡、漣漪、雲朵和水流等事物的科學。不難理解1967年時,《流體力學雜誌》(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的編輯宣稱自己刊物的宗旨就是要「上相」,他們的「自戀」並不是沒有道理。時至今日,這種「自戀」的風氣依然不減。
  • 未來的量子計算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基因定位到太空探索,人類活動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數據。這些海量數據的處理已經遠遠超過了經典計算機的能力範圍。基於這種情況,在挖掘大數據潛在價值的過程中,量子計算將扮演重要角色。例如 Google 將在無人駕駛車中用量子計算機區分汽車和景物。信息安全現有加密系統受到量子計算機威脅。但是通過使用量子力學特性,加密技術將變得更加安全。這種超級安全通信被稱為「量子密鑰分配」,它允許某人發送信息給其他人,而只有使用量子密鑰解密後才能閱讀信息。
  • 螺杆機械設計及三維流體動力學分析技術沙龍
    本次技術探討會聚焦於螺杆機械的熱力學預測和三維流體動力分析應用。眾所周知,螺杆機械轉子型線設計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使得藉助計算機輔助手段進行螺杆機械三維流體數值仿真的研究十分有限,幾乎無法獲得有效的三維流場的數值預測結果。
  • 《中國科學G輯》推出「環境力學」專輯
    力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分析、計算、實驗相結合的學術風格十分有利於深化對環境問題中基本規律的認識,如流體力學的邊界層理論,大大促進了大氣動力學的研究,使得天氣預報成為可能;強迫對流的研究,發現了因旋轉引起的風生環流的西部強化;多相流的理論研究大大提高了河流泥沙輸運、汙染物擴散的定量化預測精度等等。因此,力學與環境科學的深入交叉和融合,已是當今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趨勢。
  • 工程力學:工程科學和技術的基礎
    「力學位於工程、材料科學、地球物理以及寬廣的應用科學和技術方面教育和研究活動的軸心。」——中國力學學會年度報告 我國的近代力學事業始於20世紀50年代,既是具有傳統優勢的學科之一,也是一門獨立的重要學科。工程力學以工程和自然界的真實介質和系統為研究對象,成為眾多門需要精細化、機理化描述的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基礎。
  • 為什麼蒸發是個流體力學問題(三)?
    這裡要介紹的,並不是Priestley-Taylor公式,而是在我看來他更為重要,卻鮮為人知的工作。 二,Priestley的一生 Priestley的一生就是回答「為什麼蒸發是個流體力學問題「的最好答案。在劍橋大學讀書的時候,他的導師是二十世紀三大流體力學大師之一的G.I. Taylor (另兩位是Prandtl和von Ka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