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建模專家打造領先天氣預報模型—新聞—科學網

2020-12-08 科學網
讓氣象氣候拉起手來
計算機建模專家打造領先天氣預報模型

 

這場雪並不像預測的那樣糟。

Shian-Jiann Lin的項目將驅動短期天氣預報和長期氣候模擬。圖片來源:JEFF FUSCO

會議桌下傳來手機提示的聲音。新的天氣預報來了,氣候學家掏出手機查看:明天有雪——這對於2月初的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來說沒什麼不尋常。但天氣模型預報暴風雪將很嚴重,積雪會達到1英尺或者更多。這很有可能是個大雪天。

在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GFDL)辦公桌的另一邊,Shian-Jiann(S. J.)Lin對此並不相信。他是用兩萬行計算機代碼將大氣分到盒子中,從而精確解析描述全球空氣漩渦方程的大師。數十年來,Lin的項目一直驅動很多氣候模型的長期模擬,包括GFDL的模擬——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現在,Lin的範圍正在擴展到NOAA的另一面:國家天氣服務(NWS)短期天氣預報。到2018年,Lin的項目將會驅動氣候和天氣預報的聯合系統,這個系統將會預測未來的狀況或是從現在開始1個世紀的狀況,並比當前模型更快、更好地做到這一點。他的工作很快將不僅指導市長們為掃雪機做計劃,而且還包括正在升高的海平面。

Lin起步很早。他的小團隊已經在自己的超級計算機上運行一個原型預測。在他一貫的自信和急性子風格中,他做了對第二天暴風雪的簡短報告。

「如果我們的預測是正確的,那麼雪將會是7.6至15.2釐米。」Lin宣布。位於辦公桌旁的其他同事似乎存在質疑。「到時候會亂作一團。」有人警告。但Lin沒有讓步。他很少需要這樣做。「明天我們再看究竟會如何。」他說,「你們想打賭嗎?」

天氣和氣候「不分家」

很多都取決於Lin。最近,美國國家氣象局(NWS)遭遇了一些明顯的尷尬,比如在2012年,它預測颶風桑迪會在海洋上空停止,而一家歐洲中心則準確預測它會直接襲擊紐約市。受夠了美國「第二」的身份,該國國會在2013年傾注4800萬美元到NWS天氣預報模型中。這對於NOAA的信息很明確:讓美國到前面來。

這一驅動打開了新的機遇。在很長時間,氣象學家和氣候學家都在各自的單獨領域展開工作。氣象學家集中在速度方面:從衛星、氣球以及浮標上獲得儘可能多的信息,並迅速將其用於預報。而氣候學家則聚焦模型的挑剔物理學,以生成數十年的氣候模擬。但是現在,兩個隊伍正在從「亞季節到季節」預測(從一個月到兩年)中發現一些共同點。

為了推動天氣預報超過10天左右,氣象學家需要優秀物理氣候模型。同時,氣候學家想要知道天氣現象是否會在月度或年度的時間層面發生,比如影響全球氣候的厄爾尼諾。「這兩個文化正在講述對方的語言,認識到它們將會同生共死。」加州蒙特利海軍研究實驗室大氣科學家John Michalake說。

Lin在建模中從不對此做區分。「從一開始,我們就在談論天氣和氣候如何不分家。」安阿伯市密西根大學大氣科學家、Lin的長期合作者Ricky Rood說。但還有其他人不想聽到這些消息,特別是聽到Lin說這些話,作為一名政府部門的員工,他活躍而易怒。「這有些讓我吃驚。」Rood說,「S. J.會成為統一的來源。」

下一代天氣預報系統

Lin的一生中可謂都充滿了風暴。在他出生長大的中國臺灣省臺北市,颱風極為普遍,他總對颱風的力量著迷。「我的血液中有著暴風雨。」他說。在美國大學畢業後,Lin決定留在當地。當時計算機尚不能模擬小尺度的氣候事件。Lin很快在美國宇航局(NASA)找到了問題的癥結。

上世紀80年代,Rood在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研究南極臭氧層空洞的問題。NASA在派遣科研飛機飛入颶風中心監測可能在破壞它的化學物質。這些飛行表明若干種壽命極短的活性氧化氮在下降,這讓來自人類的化學物質形成的氯徘徊不前,進一步形成反應破壞臭氧層。但Rood的大氣模型不能模擬其中的流動反應。無論他做什麼,氮反應物都保持穩定。

當Lin在1992年加入NASA之後,兩人開始一起建立保存質量的模型。經過上世紀90年代喧囂的幾年之後,他和Rood擴展了他們的模型,使其超越化學物質輸送成為充分成長的動力核心,很快便被用於氣候模型。這個代碼的名字一點也不平凡。他們稱其為「FV」,隨後發展為FV3。

他們的工作很快吸引了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注意,這是美國天氣和氣候科學的領先機構之一,該機構將FV引入其具有影響力的氣候模型。NASA在紐約的氣候實驗室也採用了它。在2003年,GFDL將Lin聘走並升級FV,並將其用於全球模擬。這些模型的結果(美國對聯合國氣候變化小組的重要貢獻之一)已經形成了很多公眾所聽到的氣候變暖的結果。而它們的核心都是Lin的創新。

2014年,當NOAA宣布了一項競爭,以選擇該機構的下一代天氣預報系統「核心」時,Lin已經做好了準備。有5個模型參選,其中包括FV3。最終經過嚴酷的競爭和考核,FV3在2016年7月成為贏家。在競爭過程中,Lin曾指責NOAA偏向跨尺度預測模型(MPAS),這是由NCAR開發的並被很多研究人員使用的一個長期預測系統的全球版本。不過,最終他奪得了桂冠。

PK英國同行

現在,Lin面臨更大的對手:英國氣象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該機構就是將天氣和氣候預測視為一體的唯一中心;還有歐洲中期預報中心,該機構一直運行著一流的天氣模型。

歐洲建模者像其他人一樣,從同樣的氣球、衛星和地面監測設施開始。但他們聰明地將隨機性融入這些最初條件中,之後進行多次運行以產生「共識性」預測。讓美國接受這些標準將需要贏得美國研究人員的支持,使其提供Lin和同事能夠應用其模型的創新技術。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家Cliff Mass說,現實中卻存在學術界天氣科學家不願意使用FV3,轉而去使用MPAS的風險,他們對其來源和記錄反倒更加適應。過去,Lin不願意分解其代碼的做法也加劇了這種擔心。「Lin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建模專家。」Mass說,「然而在學界支持方面他並不佔優勢。」但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氣象學家、Lin的長期合作夥伴Bill Putman則相信Lin會支持改進。「如果他看得到這些事情能夠讓這個代碼走出當前的情形,我敢肯定他會願意改變。」

在近日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NWS拿出了啟動FV3的挑戰性時刻表。今年5月,FV3將被連接到該服務的數據同化。到2018年上半年,如果一切順利,NOAA將會觸動開關,使其成為發送到人們手機上的標準預報。

同時,Lin的團隊仍在繼續改進FV3。該模型可提前3天觀測到暴風雨的跡象。「在此之前,我們認為只有12小時可以預測相關事件。」Lin的副手Lucas Harris說。

到目前為止,這些結果尚處於實驗室中,Lin正在儘可能地傳播福音。但它能否成為從今日的龍捲風到未來10年的溫度上升的所有天氣和氣候預測的根基呢?「我對此持審慎樂觀態度,而並非過度樂觀。」他說。

次日早晨有一個好兆頭。大雪讓普林斯頓銀裝素裹,非常漂亮。大雪約15.2釐米厚,沒有達到1英尺(30.48釐米)。GFDL可以一直開門。對著天空,Lin情不自禁地對此做出最後的評論。「這場雪並不像預測的那樣糟。」

(晉楠編譯)

《中國科學報》 (2017-04-25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不靠譜?谷歌用AI模型實現「實時」天氣預報
    本周,谷歌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發表了最新一項研究,該研究利用谷歌自己訓練的人工智慧(AI)模型,能夠大大增強「實時」天氣預報的能力。谷歌稱,這項工作尚處早期階段,目前也未商業化,但研究結果令人滿意。研究人員將他們的預測方法與目前兩種主流的預測方法進行了對比:光流法(通過觀察雲的運動現象)以及模擬法(創建物理上的天氣系統模擬)。這些傳統方法面臨的問題在於計算量極為龐大,尤其是模擬法需要計算大量的物理效果。比如美國聯邦機構為天氣預報所做的模擬,每天需要處理來自不同氣象站多達100TB的數據量,並且需要花費數小時在昂貴的超級計算機上進行模擬。
  • 谷歌表示新的AI模型可以實現「近乎即時」的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非常困難,但是近年來專家建議機器學習可以更好地幫助從雨夾雪中分出陽光。谷歌是最新涉足的公司,本周在博客中分享了一項新研究,稱可以實現「近乎即時」的天氣預報。這項工作尚處於早期階段,尚未集成到任何商業系統中,但早期結果似乎很有希望。
  • Google 用 AI 模型實現了「近乎實時」的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預測未來」,但就像剛才說的,預測天氣同樣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而現在來看, AI 或許是一件能夠大大增強天氣預報功能性的工具。在這篇並未經過行業專家評論過的論文中表示,Goolge 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是如何通過僅僅數分鐘的計算時間,以一公裡的範圍提前 6 小時實現了準確的降雨預測。數分鐘的計算時間相比目前是一個巨大的提升,按照現有的技術可能需要數個小時的計算才能生成預測,儘管它們用了更長的時間生成了更複雜的數據。
  • 高精全球氣候模型有助改善天氣預報
    高精全球氣候模型有助改善天氣預報2018-02-19 07:48 來源: 科技日報 該模型有助改善熱帶和中緯度地區的季節性天氣預報。QBO是赤道下部平流層(高度約16公裡—30公裡)平均東西風在大約28個月時間內,逐漸改變風向的準周期性振蕩現象。自1950年在赤道地區進行無線電探空觀測開始,60多年以來,在西風上方形成東風、東風上方形成西風的現象無限期地重複出現。
  • 谷歌研發新AI模型:可以實現即時天氣預報 預測未來六小時天氣
    近日,據外媒報導,Google AI發布一項新研究,稱可以「近乎即時」地預報天氣。谷歌的研究人員描述了如何能夠以僅數分鐘的計算,以1公裡的解析度提前六小時生成準確的降雨預測。
  • 一種新型氣象預報方法正在推廣的自憶預測模型
    預報員要看好幾張天氣圖,才能作出未來天氣預報。而數值天氣預報則把預報問題變為一個初值問題也就是只使用一張天氣圖。怎樣在數學模型上實現含有更多信息量的預報員預報法呢?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象百科
    摘要 1980年7月7日,電視節目《天氣預報》誕生了,由於緊跟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因此被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在30多個年頭中,《天氣預報》節目領航式地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
  • > 氣象百科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_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是什麼意思...
    摘要 1980年7月7日,電視節目《天氣預報》誕生了,由於緊跟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因此被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在30多個年頭中,《天氣預報》節目領航式地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
  • IBM創新科技成就跨越全球更優質的天氣預報
    IBM GRAF,即IBM全球高解析度大氣預測系統,在一臺IBM Power Systems超級計算機上運行,能夠提前12個小時進行預測,並且全球範圍內的精細度和更新頻率均比以往都有所提升。IBM GRAF能夠提供更為精細的天氣預測,更新頻率是傳統全球建模系統的6-12倍。目前全球天氣預報模型是覆蓋10-15平方公裡(6.2-9.3英裡),每6-12小時進行更新。
  • 李大潛院士: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新聞—科學網
    3月2日,復旦大學在線開課第一天,該校數學科學學院的同學們迎來了改革後的《數學模型》課程。 為什麼要學習這門課程?怎樣才能學好這門課程?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四十年曆程回顧及展望
    1980年7月7日,中國氣象局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正式開播,自此開啟了我國電視氣象服務的先河。40年來,《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始終堅持「第一時間 權威發布」的平臺定位,始終堅持做老百姓看得懂、喜歡看的天氣預報節目,做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天氣預報節目,做引領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的天氣預報節目。
  •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
  • 怎麼沒人告訴我,人工智慧和天氣預報居然是一對好CP?!
    當天氣預報發展為一門科學,現代人看數看圖看表格,數值預報技術是天氣預報的核心技術,國際上天氣預報技術領先的國家無不以先進的數值預報技術代言,中國正在實施的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成以水平解析度10km的數值預報業務系統。
  • 眾包天氣預報信息深度整合系統研究
    摘要:由於信息來源不同、處理方式差異等原因,來自不同氣象臺的天氣預報信息經常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這會給需要知道準確未來天氣的人產生困擾。本文旨在通過機器學習和信息檢索的方法,搜集來自不同氣象臺的天氣信息,然後使用隱馬爾科夫模型、眾包模型、自回歸模型等方法,對不一致的天氣預報進行整合。
  • 氣象錦囊——人工智慧賦能數值天氣預報
    天氣況狀瞬息萬變,令人難以捉摸,精準的天氣預報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指導和服務,因此,最大限度的準確預測天氣一直是人們的不懈追求。數值天氣預報的誕生曾經給天氣預報領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它是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巨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 中國氣象局將釣魚島天氣預報納入國內城市預報
    中國氣象局和國家海洋局9月11日起正式發布釣魚島天氣預報和海洋環境預報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9月11日起,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中發布釣魚島及周邊海域天氣預報,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預報臺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海洋預報節目中發布釣魚島附近海域海洋環境預報
  • 天氣預報是怎麼「算」出來的?
    近些年,隨著數值天氣預報方法在世界各主要預報中心進入業務化,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接替預報員進行天氣預報的「換代」趨勢正逐步顯現。而隨著衛星遙感等多種觀測手段的進步,近10年來氣候觀測獲得的各種大數據,將為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颱風「踏足」之處不僅意味著大風天氣,更帶來多種災害,浙江臨海全市被淹,永嘉發生山體滑坡...... 與以往颱風不同,此次颱風生成的緯度較高,登陸地點不再「偏愛」華南地區,而是選擇華東地區,而後一路向北,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這是否會成為日後的常態?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一探究竟。
  • 專家:超10日天氣預報不可信 計算機憑規律推出準確率不高
    東方網3月2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進入3月,氣象局公布的天氣預報稱未來5天仍然是拖陰帶雨。為了「尋找」陽光,人們渴望能看到2周甚至更久的天氣預報,網絡上只要貼出與天氣預報有關的長期天氣預報圖表,都能獲得極大的關注。氣象專家表示,正規渠道發布的天氣預報,都會有明確的發布者和精確到幾時幾分的發布時間,數據來源均有據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