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 (中科院):太陽風暴與空間天氣預報 |天芳夜譚空間科學線上系列科普講座

2021-03-01 ISSIBJ

 線上講座  Online Seminar 

   

  

    —————————— 

  講者 Speaker 沈芳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日期 3月8號 周一

  時間 Time 8 PM (GMT+8)

在B站觀看講座

https://live.bilibili.com/22671469

B站: 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BJ

  〡The seminar is in Chinese

  〡該講座的語言為中文

  〡Participation is free

  〡免費參加   

太陽每天東升西落,為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賴以生存的光和熱。在太空之中,太陽也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地球。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源自太陽的爆發活動,將高速太陽風、高能粒子以及強磁場拋射到太空中,引起地球附近空間環境的劇烈變化。太陽風暴能夠帶來美麗的極光,但也會對衛星飛船的運行、北鬥GPS導航、高壓供電系統、民航飛行等技術系統產生災害性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只有提前預知太陽風暴的到來,才能最大程度的減輕太陽風暴的危害。

空間天氣事件的建模研究,預測太陽風暴到達時間和強度是當今全世界空間天氣研究科學家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目前國內外科學家們正致力於太陽風暴的三維建模及預報,希望藉助我們對太陽風暴的科學認識和超級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加速實現數值建模對太陽風暴的全程追蹤,初步滿足人們對空間天氣預報的需求.

報告人介紹

沈芳,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於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現工學院)獲學士及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計算磁流體力學、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日冕/行星際過程與三維建模方面的研究。2015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計劃。現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CAAI)智能空天系統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計算物理學會理事、地球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Upcoming Seminars 

4月12號

XU Yi

MUST

5月10號

QIN Liping

USTC

6月21號

ZHAO Yuhui

PMO

7月12號

HE Haiyun

IGG, CAS

8月9號

YUE Chao

PKU

Follow ISSI-BJ to stay up-to-date!

Follow ISSI-BJ on Wechat or subscribe to the ISSI-BJ Newsletter!

相關焦點

  • 空間天氣-中國天氣網
    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第25個太陽周期中,預計2025年達到太陽活動峰值。2002年6月1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獲批成立,7月1日正式開展空間天氣業務運行。2020年的6月21日,夏至、金環日食、父親節,三日同聚。火星探索之路漫漫,相信看完這篇科普,大家會對航天任務心存敬畏,對航天人多一分欽佩。
  • 空間天氣指數
    北京時間11月29日夜裡9點21分,太陽爆發了一個M4.4的大耀斑,這是最近3年多來最大的耀斑,並伴隨日冕物質拋射。空間天氣App新版於2020年11月18日正式上線,應用寶、360、AppStore等可以下載。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
  •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中國天氣網
    北京時間11月29日夜裡9點21分,太陽爆發了一個M4.4的大耀斑,這是最近3年多來最大的耀斑,並伴隨日冕物質拋射。空間天氣App新版於2020年11月18日正式上線,應用寶、360、AppStore等可以下載。
  • 第S12次香山科學會議研討超強太陽風暴和太陽周異常行為
    第S12次香山科學會議研討超強太陽風暴和太陽周異常行為
  • 我國欲籌建巨型太陽望遠鏡,直徑8米,可觀測和預報太陽上的天氣
    我們的地球就存在於太陽營造出來的太陽系中,太陽的引力維繫著地球的平衡運行,太陽光給我們地球上面的生命物種帶來了光和熱,可以說正是太陽在左右著地球上的一切,如果太陽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一些波動,就會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打擊,有科學家認為如果最強烈的太陽風暴正面襲擊到地球上,甚至能捲走地球的大氣層,將地球的生態環境全部破壞掉,使得地球成為水星、火星那樣的不毛之地。
  • 對太陽進行「天氣預報」?!難道太陽上會下雨嗎?
    天上的衛星、地面的臺站,數不清的儀器在監測著太陽,人們可以藉此預測不同太陽活動變化對地球空間的影響及程度,這就是針對太陽的「天氣預報」。  太陽「天氣」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如何進行預報呢?  太陽天氣 關鍵看黑子  太陽黑子是人們最早觀測到的太陽活動現象。
  • 你了解空間天氣嗎?太陽風暴可摧毀人類科技基礎設施
    比如在元素周期表上排第77位的銥。物理學家阿爾瓦雷茨發現,全世界生成於距今6500萬年時期的黏土中,銥的含量大幅增加。他認為,這些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是小星體碰撞地球時帶來的,碰撞的時間在中生代的白堊紀(K)和新生代的第三紀(T)之間,據此提出了地質學上著名的K-T線。所謂K-T線,是指介於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的界線。界線,意味著代紀的更迭、物種的消亡與新生。
  • 我國太陽觀測技術獲得新突破 空間天氣預報將更準確
    新華社成都10月31日電(記者 吳曉穎)如何通過科技更清晰看到太陽活動區?中國科學家突破了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關鍵技術,這相當於給太陽望遠鏡帶上校正「眼鏡」。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在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上結合了該技術,獲取太陽活動區大視場高分辨力實時圖像。
  • 把握太陽的脈搏——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十年發展綜述
    十年進取  探索「觀天」之道  中國氣象局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到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重要性的機構之一。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氣象局便提出開展空間天氣監測預警的業務計劃。  2002年6月1日,國務院批覆中國氣象局成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 太空時代的「天氣預報」——空間天氣要怎麼報?
    天氣預報,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天出門前可能很多人都會打開天氣預報看一看,以便準備一天的著裝安排及出行計劃。但是,「空間天氣」卻鮮少有人提及。此時你是不是有點疑惑:在茫茫宇宙中,也會有天氣存在嗎?會對地球有影響嗎?要怎麼預報它呢?
  • 20.空間天氣預報有什麼用
    20.空間天氣預報有什麼用 太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總是那麼光輝爛。其實,我們肉眼看到的只是太陽大氣的底層,即光球層。光球層往外是太陽大氣的色球層,那裡物質稀薄,發出的光很微弱,通常無法直接看到。再往外,就是物質更加稀薄的太陽外層大氣日冕了。
  • 全球空間天氣路線圖及對中國的啟示
    同時要求路線圖必須集中在未來發展的建議方法上,包括:關鍵科學挑戰;數據獲取(包括天基和地基數據);有計劃地逐步從科學發展向可靠性服務方向轉變。 路線圖專家組由來自全球14個國家的26位空間天氣專家構成,劉四清作為中國空間天氣專家參與了本路線圖的制定。路線圖專家組在監督小組的支持和指導下開展工作。
  • NOAA第一顆空間天氣衛星將於7月底投入運行
    來源:NOAA  2016年6月23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第一個空間天氣衛星DSCOVR,已經完成儀器檢驗。這顆衛星將在7月27日正式運行,屆時它將在監測對地球具有破壞作用的空間天氣風暴方面發揮作用。  DSCOVR是深太空氣候觀測站的縮寫,NOAA期望其提供高質量的觀測數據,為預報員製作和發布空間天氣預警提供重要支撐。
  • 聯合訪談:專家解讀《2012》 太陽風暴是否造成世界末日?
    王華寧:太陽風暴要和太陽活動做一個對比,太陽活動是太陽上出現活動異常的現象,例如太陽上出現黑子,但是黑子不是爆發現象,黑子本身能存在很長時間,我們用黑子數量來表現太陽活動水平高低。在太陽上黑子數量比較多的時候容易產生爆發現象。一個大規模的太陽爆發會從太陽一直到地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
  • 科學網—宇宙射線威脅空間天氣衛星
    DSCOVR在距離地面150萬公裡的地方監測空間天氣。
  • 大氣層外的風雲——空間天氣漫談
    事實上,空間天氣的主要載體是空間等離子體,也就是電離的氣體。而空間天氣的主要驅動源頭,就是太陽的活動。太陽米粒組織。圖中呈現的區域之大小約和地球相當,其中的米粒組織之跨幅則約等同於一個國家,而影像能解析的最小結構小至30公裡寬。
  • 中國最北科研臺站:極寒之地「逐日」,給地球做「天氣預報」
    在科學界,這一事件徹底否定了「太陽是個固體球」的理論,說明了太陽是個氣體球。而對於公眾,這也是人類第一次見識到「太陽風暴」的厲害。根據歷史記錄,「卡靈頓事件」造成了長達8天的惡劣空間天氣。好在,那時的人類社會主要依靠蒸汽機和勞力,還沒有人造衛星、無線電通信和現代的電力傳輸網絡,劉立波說,「像惡魔一樣」的太陽風暴,並未給地球帶來過於嚴重的災難。
  • 「中科館大講堂」慶祝世界空間周院士科普系列講座
    時間:2019年10月9日(周三)14:00-16:00地點:中國科學技術館一層報告廳題目:「TheMoon: Gateway to the Stars,璀璨星河 皓月為匙」慶祝世界空間周院士科普系列講座
  • 第二屆亞洲-大洋洲空間天氣聯盟研討會在昆明召開
    吳季在講話中強調,亞洲-大洋洲空間天氣聯盟研討會的召開,有利於促進地區空間天氣數據的交換,推動地區空間天氣研究、應用及業務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加強地區間空間天氣信息和教育的共享與推廣;Iguchi先生在開幕辭中講述了亞洲-大洋洲空間天氣聯盟的發展歷程
  • 騰訊和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攜手推出太空科普項目
    2019年4月24日是第四個「中國航天日」,騰訊與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以下簡稱空間應用中心)攜手推出「太空科普項目」。2020年前後,中國航天事業將迎來多項重大進展,太空科普項目將以此契機,通過網際網路科技和新文創生態,深度融合空間科學知識開展系列航天科普活動,讓更多人關注星空,關注載人航天,支持大航天時代的空間科學,支持為人類探索未來的偉大事業。探索浩瀚宇宙,是代代航天人不懈追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