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工程所用介尺度科學探索湍流取得進展

2021-01-14 中國科學院

  湍流是世紀性難題,湍流模型是解決工程湍流問題的一個主要途徑。工程湍流問題中往往存在湍動和非湍動(即層流)區域共存的特點,而傳統湍流模型假定計算網格內流體總是處於充分湍流狀態,忽視了流動中的層流部分,導致模擬的準確性不足。能量最小多尺度(Energy Minimization Multi-Scale, EMMS)模型是針對氣固流態化系統發展的基於結構分解和穩定性條件封閉的多尺度方法,它較早關注了介於系統整體與其組成單元間的介尺度結構對系統行為的影響,並由此逐步發展形成了介尺度科學研究思路。該思路從對複雜系統的尺度和控制機制的分解入手,將不同控制機制分別表達為一種極值趨勢,並通過分析它們之間在競爭中的協調獲得系統的穩定性條件,從而在數學上可表達為這些控制機制極值的多目標變分問題。由此可以把不同尺度上的動力學方程關聯起來,形成封閉的模型。

  在十幾年不懈探索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介尺度科學研究部在這一思路的湍流應用中獲得突破。研究發現湍流中慣性和粘性機制競爭中協調產生介尺度渦團,並形成湍流穩定性條件,利用該穩定性條件封閉湍流,建立了基於EMMS原理的介尺度湍流模型(圖1)。基於EMMS原理的介尺度湍流模型大大改進了雷諾平均方法模擬湍流的精度,譬如,高雷諾數方腔流模擬中,EMMS湍流模型成功地捕捉到了標準模型不能預測出的三級角渦,EMMS湍流模型的計算結果與DNS數據更吻合(圖2);EMMS湍流模型預測得到的NACA0012翼型升力和表面壓力係數比Spalart-Allmaras模型預測的更準確。

  湍流模擬中,面對計算網格內的非均勻性,要麼採取平均化處理,要麼是通過大渦或直接模擬努力了解所有的渦結構,而忽視了湍流介尺度上存在的最為重要的主導機制,即粘性和慣性之間競爭中的協調產生介尺度渦團,因而難以準確、大規模地描述湍流複雜系統。基於EMMS模型原理發展的介尺度科學思想,為湍流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審視角度,解決了非均勻湍流系統定量模擬的問題,並提升了工程湍流模擬的預測性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關結果於5月5日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Wang L, Qiu X, Zhang L, Li J. Turbulence originating from the compromise-in-competition between viscosity and inertia.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 300:83-97)上在線發表,該工作得到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圖1 基於EMMS原理的介尺度湍流模型 

 

圖2 EMMS湍流模型和標準模型計算方腔流的結果比較 

  湍流是世紀性難題,湍流模型是解決工程湍流問題的一個主要途徑。工程湍流問題中往往存在湍動和非湍動(即層流)區域共存的特點,而傳統湍流模型假定計算網格內流體總是處於充分湍流狀態,忽視了流動中的層流部分,導致模擬的準確性不足。能量最小多尺度(Energy Minimization Multi-Scale, EMMS)模型是針對氣固流態化系統發展的基於結構分解和穩定性條件封閉的多尺度方法,它較早關注了介於系統整體與其組成單元間的介尺度結構對系統行為的影響,並由此逐步發展形成了介尺度科學研究思路。該思路從對複雜系統的尺度和控制機制的分解入手,將不同控制機制分別表達為一種極值趨勢,並通過分析它們之間在競爭中的協調獲得系統的穩定性條件,從而在數學上可表達為這些控制機制極值的多目標變分問題。由此可以把不同尺度上的動力學方程關聯起來,形成封閉的模型。
  在十幾年不懈探索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介尺度科學研究部在這一思路的湍流應用中獲得突破。研究發現湍流中慣性和粘性機制競爭中協調產生介尺度渦團,並形成湍流穩定性條件,利用該穩定性條件封閉湍流,建立了基於EMMS原理的介尺度湍流模型(圖1)。基於EMMS原理的介尺度湍流模型大大改進了雷諾平均方法模擬湍流的精度,譬如,高雷諾數方腔流模擬中,EMMS湍流模型成功地捕捉到了標準模型不能預測出的三級角渦,EMMS湍流模型的計算結果與DNS數據更吻合(圖2);EMMS湍流模型預測得到的NACA0012翼型升力和表面壓力係數比Spalart-Allmaras模型預測的更準確。
  湍流模擬中,面對計算網格內的非均勻性,要麼採取平均化處理,要麼是通過大渦或直接模擬努力了解所有的渦結構,而忽視了湍流介尺度上存在的最為重要的主導機制,即粘性和慣性之間競爭中的協調產生介尺度渦團,因而難以準確、大規模地描述湍流複雜系統。基於EMMS模型原理發展的介尺度科學思想,為湍流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審視角度,解決了非均勻湍流系統定量模擬的問題,並提升了工程湍流模擬的預測性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關結果於5月5日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Wang L, Qiu X, Zhang L, Li J. Turbulence originating from the compromise-in-competition between viscosity and inertia.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 300:83-97)上在線發表,該工作得到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圖1 基於EMMS原理的介尺度湍流模型 
 
圖2 EMMS湍流模型和標準模型計算方腔流的結果比較 

相關焦點

  • 螺旋湍流研究取得進展
    螺旋度的定義是速度與渦量的標量積,螺旋湍流指平均螺旋度或局部螺旋度不為0的湍流流動狀態,廣泛存在於龍捲風、颱風等自然現象及航空發動機、離心泵等旋轉機械流動中。螺旋度守恆性定理為系統研究三維湍流的時空演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作為三維湍流僅有的兩個二次無粘不變量之一(另一個為動能),Noether定理決定螺旋度具有時空多尺度分布和多尺度多方向手性間的傳輸特徵。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5-13 海洋研究所 【字體  熱帶溫躍層內部的小尺度動力過程(一般稱之為湍流過程或混合過程)能夠影響溫躍層的結構和強度,而後者能夠決定厄爾尼諾(El Niño)的強弱及其發展過程,對於厄爾尼諾的發生和變異機理研究及模擬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
  • 磁重聯擴散區動力學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奧地利科學院空間研究所,在磁重聯擴散區內部動力學過程及其能量釋放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證實了磁重聯擴散區內部多磁通量繩相互作用並最終演化為湍流的物理過程
  • 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LTCS)與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LTCS)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力學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LNM)2019聯合學術年會暨第三屆湍流與非線性力學研討會在中科院力學所舉行。李存標圍繞湍流基礎與應用、複雜流動、航空航天中的關鍵力學三個核心科研方向,梳理總結了實驗室在可壓縮湍流、氣體力學、納米材料、界面力學和材料力學、複雜網絡、導航控制等方面取得的若干高水平成果,著重介紹了實驗室在與國家重大需求結合方面取得的突出貢獻。
  • 可壓縮湍流邊界層馬赫數效應研究獲進展
    Lett. 109, 054502, 2012),報導了佘振蘇教授研究團隊在可壓縮湍流邊界層馬赫數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該研究豐富和發展了可壓縮湍流邊界層的經典Morkovin假設,提出了改進的van Driest新變換,對今後實現可壓縮湍流邊界層平均場的理論預測和航空航天飛行器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 湍流與渦流的區別
    自從1883年Reynolds 發現湍流流動現象以來,關於湍流發生的機理,湍流的結構,以及湍流流動基本規律的研究,一直是一百多年以來流體力學和傳熱學家們所關注的課題。由於湍流本身的複雜性,直到現在仍有一些基本問題尚未解決。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多相反應過程中的介尺度機制及...
    「多相反應過程中的介尺度機制及調控」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過程工業涵蓋能源和資源轉化利用等重要基礎產業,但效率低、汙染重、資源浪費嚴重,多數過程的工藝技術開發周期長、風險和費用高,這些問題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多相反應是其中最普遍與最核心的過程,探索這些過程中介尺度結構的形成機理、實現其科學定量描述與定向調控已成為過程工業發展的前沿。
  • 大連化物所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副研究員李華,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通過控制SAPO-34分子篩的表面阻力,實現對甲醇制烯烴(MTO)反應的催化壽命以及低碳烯烴選擇性的調控。
  • 大連化物所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副研究員李華,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通過控制SAPO-34分子篩的表面阻力,實現對甲醇制烯烴(MTO)反應的催化壽命以及低碳烯烴選擇性的調控。
  • 湍流燃燒建模新進展
    燃燒,是一種具有強烈的非線性與時空多尺度特徵的化學反應,這一特徵也正是求解湍流燃燒問題的根本性挑戰。迄今為止,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湍流燃燒模型,包括火焰面類模型,概率密度函數(PDF)類模型,條件矩封閉(CMC)模型,以及渦耗散概念(EDC)模型等,但這些模型在構建的物理基礎及封閉的合理性方面一直沒有令人滿意的方案。
  • 中國科大在流體力學界面不穩定性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教授羅喜勝、陸夕雲等在匯聚激波誘導的流體力學界面不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得到了匯聚激波管中界面擾動的演化規律,發現在反射激波再次作用之前界面擾動會出現衰減,證明了在匯聚激波作用下存在輕重界面減速引起的Rayleigh-Taylor穩定性。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由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簡稱深海前沿中心)荊釗教授和王勝鵬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立新院士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傳統的觀點認為中尺度渦旋引起的垂向熱輸送由斜壓不穩定過程產生,主要集中在主溫躍層區域,對海洋上混合層中的垂向熱輸送的貢獻可以忽略。該項研究通過分析全球高解析度海氣耦合模式模擬數據發現:冬季海洋表面強烈的失熱和風攪拌作用通過激發湍流混合打破了中尺度渦旋原有的地轉平衡狀態,誘導出顯著的次級環流進而引起向上的熱輸送。
  • 過程工程所基於顆粒化乳液的新冠疫苗佐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馬光輝研究員、夏宇飛副研究員聯合微生物所嚴景華研究員以及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戴連攀副研究員,利用獨創的顆粒化乳液技術,構建鋁顆粒化乳液(PAPE),已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重組疫苗對小鼠的實驗中取得了顯著優於商品化鋁佐劑的免疫應答效果
  • 掌握核心技術,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下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技研發機構。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郗恆東課題組在JFM發文報導熱湍流中大尺度環流反轉機理突破性進展
    西工大航空學院郗恆東課題組在JFM發文報導熱湍流中大尺度環流反轉機理突破性進展近日,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郗恆東教授課題組在熱湍流系統中大尺度環流反轉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Reduced flow reversals in turbulent convection in the absence of corner vortices
  • 光電所大氣雷射通信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在自適應光學(ao)技術應用於空間相干雷射通信系統上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實驗室內實現了在中等大氣湍流條件下的5gbps的高質量空間相干雷射通信效果。驗證了ao技術可以提高相干雷射通信系統的可用度,在水平大氣、星地等鏈路的相干雷射通信系統中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 例如大木星,數學家在扁平流體中徵服湍流
    湍流將平滑的流體分裂成混亂的漩渦,這種分裂不僅會導致飛機顛簸,也會對用來描述大氣、海洋和管道的數學原理造成影響。湍流是納維-斯託克斯方程控制流體流動的定律。它如此難解,以至於無論誰能證明它是否一直有效,都可以從克萊數學研究所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湍流的不可靠性在於它用自身的方式使其變得可靠,湍流幾乎總是從較大的氣流中竊取能量,並將其引導到較小的渦流中。
  • 掌握核心技術 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湍流研究中的困難與誤區
    「貨櫃」方式輸運的效率極高,以渦粘性、熱擴散、質量擴散係數表徵的輸運能力可以是層流狀態的千萬倍,尤其是湍流大尺度擬序結構的參與,可以極大地影響輸運過程。一方面它強化傳遞和反應過程;另一方面極大地增加摩擦阻力和能量損耗。鑑於湍流是自然界和各種技術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流體運動狀態(例如,風和河中水流,飛行器和船舶表面附近的繞流,流體機械中流體的運動,燃燒室、反應器和換熱器中工質的運動,汙染物在大氣和水體中的擴散等),研究、預測和控制湍流是認識自然現象,發展現代技術的重要課題之一。
  •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中科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Andre Geim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毛細凝聚關聯了宏觀固液界面潤溼和微觀分子間力學作用,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早在150年前,著名的英國科學家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後來被冊封為開爾文勳爵)從理論上描述了毛細管內彎曲的液氣界面引起的蒸氣壓變化,被稱為開爾文方程,這是固液界面潤溼領域三大經典理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