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地球在太陽風形成的 「氣泡」中

2020-11-22 IT之家

北京時間5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有些人認為太陽的磁場就像尾巴一樣拖在身後,但一項涵蓋了11年太陽周期的研究顯示,太陽磁場的構造其實更像一個「氣泡」。

結合NASA卡西尼號任務、兩次旅行者號探測器任務、以及星際邊界探測器任務收集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太陽系或許整個被包裹在一個近似球形的「套子」裡。

這些新數據無疑挑戰了「太陽尾巴」假說。該假說認為,「太陽圈」(heliosphere)由圓圓的「頭部」和延長的「尾巴」構成。而此次研究讓科學家對太陽的磁場系統產生了新的見解。

有些人認為太陽的磁場就像尾巴一樣拖在身後,但一項涵蓋了11年太陽周期的研究顯示,太陽磁場的構造其實更像一個「氣泡」。

結合NASA卡西尼號任務、兩次旅行者號探測器任務、以及星際邊界探測器任務收集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太陽系或許整個被包裹在一個近似球形的「套子」裡。這是太陽源源不斷吹出太陽風的產物,產生的「氣泡」直徑約2300萬英裡(約合3700萬公裡)。

這些新數據無疑挑戰了「太陽尾巴」假說。該假說認為,「太陽圈」(heliosphere)由圓圓的「頭部」和延長的「尾巴」構成。而此次研究讓科學家對太陽的磁場系統產生了新的見解。

「太陽圈沒有長長的、彗星般的尾巴,而是形如氣泡。這是因為太陽磁場比我們之前所想的強得多,並且日鞘內部的氣體分壓與磁壓比很高,兩者結合便產生了這一結果。」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希臘雅典學會太空科學家科斯塔斯·迪亞利納斯(Kostas Dialynas)解釋道。

NASA的卡西尼號探測器可以測量到與來自星系物質的中性氣體原子進行過一系列電荷交換後、向內層太陽系快速移動的中性原子。這些粒子的運動速度無法與光速相比,要耗費數年時間才能從太陽抵達太陽圈邊緣、然後折返。

此外,粒子數量會隨著活動周期不斷變化,而這點也要數年時間才能通過返回太陽系的中性原子數量反映出來。對這些中性原子的測量結果為科學家判斷太陽圈形狀提供了新線索。「卡西尼號探測器可繪製被困在土星磁氣圈中的離子分布圖。」NASA旅行者號和卡西尼號任務的儀器主管湯姆·克裡米吉斯(Tom Krimigis)指出,「我們從未想過能親眼見到這樣的觀測結果、繪製出太陽圈的邊界。」

新數據顯示,來自太陽圈「尾部」的粒子反映出的變化速度幾乎與來自太陽圈「前端」的粒子完全一致。這說明我們到兩邊的距離幾乎完全一樣,因此太陽圈或許為球形。「如果太陽圈的『尾巴』像彗星一樣拉得很長,中性原子反映出的太陽周期規律就會向後推遲。」克裡米吉斯指出。

旅行者1號探測器收集的數據顯示,太陽圈之外的星際磁場比之前所想的強得多,說明它可能在太陽圈邊界處與太陽風發生相互作用,將太陽圈「尾巴」的形狀推擠得更加緊湊,「旅行者1號和2號、卡西尼號和星際邊界探測器提供的數據如同一筆意外之財,幫助我們對太陽風末端進行研究。」參與旅行者號和星際邊界探測器項目的科學家埃裡克·波斯納(Arik Posner)指出。「隨著我們從太陽圈邊緣獲得更多數據,我們也將更好地了解這個使地球免受宇宙射線戕害的『保護套』。

相關焦點

  • 新研究認為地球或被包裹在太陽風形成的「氣泡」中
    結合NASA卡西尼號任務、兩次旅行者號探測器任務、以及星際邊界探測器任務收集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太陽系或許整個被包裹在一個近似球形的「套子」裡。這是太陽源源不斷吹出太陽風的產物,產生的「氣泡」直徑約2300萬英裡(約合3700萬公裡)。
  • 振幅比地球還大,太陽風撞擊地球會引起湍流,湍流再引發浮力波!
    猛烈撞擊地球白晝側磁層的太陽風會引起湍流,就像機翼上方的空氣一樣,萊斯大學的物理學家已經開發出新方法來描述這如何影響夜間的太空天氣。那裡很少是安靜的,太陽風繞著地球流動,進入黑夜,但在離地球更近的地方,等離子體塊被湍流纏住,下沉到地球上。
  • 其實地球生活在一個「氣泡」中!這是保護太陽系的一個巨大泡泡
    其實你生活在一個「氣泡」中,這不是比喻意義上的泡沫,而是真正的「氣泡」,但別擔心,不只是你,還有博科園小編我呢(^ ^*)。就這一點而言,整個地球,以及太陽系中的每一個其他行星天體等,也都處於泡沫之中。而且,我們可能正是因為這個「氣泡」才得以生存。
  • 新研究提出了早期地球強大的磁場的證據,從而保護了生命的形成
    為了確定過去的磁場方向和強度,研究人員對從澳大利亞收集到的鋯石晶體進行了測量和分析。鋯石大小約為0.1毫米,並且包含更小的磁性粒子,這些磁性粒子在形成鋯石時鎖定了地球磁場的磁化強度。圖中,鋯石晶體放在一角硬幣的「 O」內,以表示大小。
  • 太陽風竟然對地球有這樣的傷害!
    ,有科學家說這個現象很像我們人類打噴嚏,隨著傳播的過程中迅速高速的擴展開來,所以形成了發光的現象。        當然這個太陽風要是在古代形成是毫不影響人類的        大家會說看起來也沒什麼嘛!只不過是太陽的本身在釋放電離子,形成了粒子流,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涉及到地球的,其實電離子也就是太陽光所造成的這種粒子流他的傳播速度是非常快的。
  • 在地球上「重現」太陽:太陽風和等離子體「打嗝」
    太陽風幾乎影響著太陽系的一切,強大的太陽風和劇烈的等離子體都是異常危險的,太陽風可以破壞地球人造衛星的功能,還能產生極光極光等等。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物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在實驗室裡模擬了太陽風,證實了太陽風是如何發展的,並為未來太陽物理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地球範圍內的模型。
  • 什麼是太陽風,猛烈的太陽風會把地球吹跑嗎?
    這樣驚人的風速,怎麼沒有把地球吹跑了呢?這又是地球上的風暴與太陽風不同之處。如果像地球這麼密度的風以太陽風的速度吹來地球,地球不要說被吹跑,恐怕早就被撕碎了,還會有人類?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太陽風。
  • 25年的太陽風科學研究
    在地球附近,高能等離子體粒子束在地磁場的作用下飛向地球的兩極,這些帶電粒子在地球上層大氣中被激發。當Wind衛星測量這個過程時,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這個過程似乎是無碰撞的。也就是說,粒子不是像一滴水推動下一滴水產生電流那樣連鎖受碰撞力推動,而是受磁場引導而移動。這與預期不同。粒子傾向於相互反應,但在無碰撞衝擊中,它們基本上忽略了彼此的存在。
  • 捕捉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攻防」全景
    從「盲人摸象」到一覽全貌  太陽活動是日地空間系統中災害性天氣事件的驅動源。典型的太陽爆發活動包括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其產生的帶電粒子流以太陽風的形式在行星際旅行,對地球空間環境產生擾動。  來自太陽的「風」可並不溫柔。
  • 神秘等離子氣泡被發現,地球也有這種結構
    這些資料,讓科學家取得了很多新的發現,比如天王星的磁場、新發現的2個光環……儘管旅行者2號並沒有做過多的停留,在探測了45個小時後就繼續飛向下一站,但它留下的寶貴資料,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34年後,NASA科學家在回顧這些資料的時候,又發現了天王星的一個秘密。他們發現,在天王星上可能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氣泡,正在洩漏它的大氣層,把氣體排放到宇宙空間中。
  • 太陽風對地球有什麼危害
    我們經常聽老師講什麼是太陽風、太陽黑子、太陽風和太陽耀斑,這樣我們才真正了解這個問題的根源?我們必須從十九世紀開始,一位英國天文學家在觀測太陽黑子時,突然發現在太陽表面出現了閃光,可能有5個點的長度,當時科學家們並不認為它會是爆炸或物質運動,而是說宇宙在隕石碰撞中發生了太陽。
  • 美研究分析月球土壤:月球上的水可能來自太陽風
    新華網倫敦10月14日電 新一期英國《自然-地學》雜誌刊登報告說,美國研究人員對阿波羅系列探月飛船帶回的月球土壤樣本進行分析後認為,月球上存在的水可能來源於太陽風,這說明其他一些星球也可能同樣因此而存在水。
  • NASA 最新研究:火星大氣層的流失可能肇因於強烈的太陽風
    逐漸消失的大氣在火星最初期的日子中,它可能曾經是一個可居住的星球,而不是現今乾燥且荒涼的世界。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數十億年來,火星的大氣層逐漸往太空中中散去。過去試著解釋火星是如何逐漸失去其大部分的大氣層的研究都將主要原因指向火星表面巨大的塵暴。然而,最新的研究認為,火星微弱的磁層(magnetosphere)及以每小時100 萬英裡(約每小時160 萬公裡)的速度向外吹的太陽風(solar wind)之間的磁互動才是將火星的大氣層趕走的原因。
  • 《物理評論快報》:新研究表明早期宇宙中膨脹的氣泡可能製造了大量的暗物質
    《物理評論快報》:新研究表明早期宇宙中膨脹的氣泡可能製造了大量的暗物質(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勻琳):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我們早期宇宙中膨脹的宇宙氣泡可能製造了目前大量的暗物質。
  • 我國在太陽風起源方面研究獲一系列進展-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隨著科技的進步,極光的奧秘也漸為人知,原來,這美麗的景象是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合作表演的作品。另外彗星的兩條尾巴中的離子彗尾(另一條被稱為塵埃彗尾)也由太陽風造成,當彗星靠近太陽時,周圍的氣體會被太陽風吹到後面,形成長長的離子彗尾。  太陽風是來自太陽的一種稀薄而熾熱的等離子體物質流,主要成分是質子和電子。
  • 潛伏在宇宙中的暗物質從何而來?新理論認為或由宇宙氣泡形成
    新理論認為或由宇宙氣泡形成  Emma Chou • 2020-11-05 18:06:29 來源:前瞻網 E「雖然我們知道我們的宇宙中有多少暗物質,但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對暗物質的性質和起源感到疑惑。」研究合著者Andrew Long說,他是休斯敦萊斯大學的物理學助理教授。「暗物質是基本粒子的集合嗎?如果是的話,這些粒子的性質是什麼,比如它們的質量和自旋?這些粒子施加了什麼力,它們經歷了什麼相互作用?暗物質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在它的形成過程中什麼相互作用起了重要作用?」
  • 地球磁場是一個無情的太陽風粉碎機器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我們應該感謝這次弓形震波,因為它將灼熱的太陽風減弱為我們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微風,但並不知道這是如何發生的。現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給這個難題增加了幾十億個電子大小的碎片。地球的磁場穿過強烈的太陽風,就像一艘船在水中航行一樣。
  • 太陽風把地球氧氣「吹到」月球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太陽風竟把地球氧氣「吹到」了距離地球約38萬公裡的月球。雖然此前已有研究稱地球「漏氣」,但這是首次發現地球氧氣到達月球。
  • 科學家完成太陽風迄今最佳研究—新聞—科學網
    流動在太陽周圍和遠離太陽的帶電粒子會破壞地球上的無線電網絡。圖片來源:NASA/SDO/AIA/S. Wiessinger   一架掠過太陽的探測器對太陽風的誕生地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最佳觀測。   太陽風是從這顆恆星向外噴湧出的帶電粒子流。
  • 太陽風為何比預期更「火熱」?最新研究成果給出了答案
    當太陽發散等離子體時,就形成了太陽風,當它向太空擴散時會經歷降溫,只不過降溫過程比物理現象原理所預期的要更晚一些。在《美國科學院學報》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物理學家們解釋了為何太陽風的溫度與預期溫度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