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斯裡蘭卡舉行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
中國與斯裡蘭卡舉行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08 21:5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科倫坡12月8日電(記者楊梅菊 劉鴻儒)「首屆中國與斯裡蘭卡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8日在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召開
-
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即將舉行
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辦,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承辦的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將於1月20日至21日在中國廣州和斯裡蘭卡馬塔拉等地同時舉行。本次會議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斯裡蘭卡駐廣州總領事將在廣州會場參會。
-
我國研究機構助力斯裡蘭卡附近海域油輪滅火
9月3日,載有27萬噸原油的「新鑽石」號油輪在斯裡蘭卡以東海域起火,中國科學院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以下簡稱中—斯中心)迅速聯合斯裡蘭卡盧胡納大學、中資企業等相關機構和國內氣象、海洋專家對該海域進行氣象海洋預報會商,並分析可能發生的漏油擴散影響。
-
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召開「聯合支委會」
為更好地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支部間的學習交流,10月23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第一黨支部和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黨支部共同召開「聯合支委會」。交流中心主任陳家昌、國際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夏兵及兩個黨支部的支委、黨員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由交流中心第一黨支部書記吳程主持。 會議圍繞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加強聯學活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地球和空間前沿研究基地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合肥7月16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地球和空間科學前沿研究中心項目日前啟動建設。該項目將建設38個功能實驗室,在深地、深空和氣候環境變化等領域開展探測和研究,目標是建成引領我國地球和空間科學發展的前沿與應用研究基地。地球和空間科學前沿研究中心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建設的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之一,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科學研究取得累累碩果
記者從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作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年來取得累累碩果。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自1989年成立以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致力於科學研究,注重學科建設。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地球系統模式的中國道路——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9-19 彭科峰 孫愛民 金秋九月,是收穫的季節。清華大學教授羅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顧問組組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參與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談判,但由於在地球系統科學方面的研究還相對比較薄弱,中國在有關談判上「缺失科學話語權」。 他還強調,一個國家的計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在地球系統模式研究領域的發言權。
-
中智天文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2月1日下午,中智天文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和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在儀式上分别致辭,並為中心揭牌。來自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中科院各天文研究單位以及智利國家科委、智利大學、智利天文學會、智利駐華使館的代表出席揭牌儀式。
-
直擊中關村論壇|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魯登科·維克託·尼古拉耶維奇:俄羅斯正進行科教體制改革,建立聯邦研究中心和世界級科教中心
現在,智庫的研究範圍擴大,吸納了科學、技術和創新等新方向,智庫已成為基礎科學與創新之間的橋梁。智庫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類面臨著現代化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當代我們使用世界資源的方式,是過度的、不合理的,如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從化石碳氫化合物中提取能源造成的問題。
-
中國科技助力斯裡蘭卡附近海域油輪滅火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通訊員 徐曉璐9月3日凌晨,「新鑽號」油輪在斯裡蘭卡以東海域失火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中-斯中心)迅速聯合斯裡蘭卡盧胡納大學、中資企業等相關機構和國內氣象海洋專家對該海域進行氣象海洋預報會商,並分析可能發生的漏油擴散影響。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標誌著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上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中心」)理事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推選了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執行理事以及理事成員,審議通過北京中心章程。經理事會推舉,由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資深研究員擔任研究中心聯合主任,饒毅教授為北京中心法人代表。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這是中科院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後批准建設的第四個大科學研究中心。15日,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了解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選址西海岸新區的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以建成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目標,集聚中科院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位於古鎮口融合區大學園內,項目總佔地面積約2000畝。
-
第一屆中國-斯裡蘭卡氣候變化應對、環境與健康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承辦的「第一屆中國-斯裡蘭卡氣候變化應對、環境與健康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
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 中科院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本報青島2月8日訊 中國科學院日前下發通知,決定依託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建期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今天透露,通過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將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領域相關優勢研究力量,組織開展綜合交叉前沿研究,深入促進科教融合,建設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和面向國內外的系統創新基地,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為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提升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
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
12月3日,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主任陳泓表示,聯合中心未來將在天基衛星觀測領域,重點發展全球變化衛星,積極謀劃推動中國的通量衛星和冰衛星的觀測計劃,開展數據分析和模型模擬等研究工作。同時依託三極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項目實現科學研究、航天工程融通發展,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保持長期與連續的對地觀測,制定更高觀測能力的天基觀測發展規劃。
-
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大揭牌成立
12月3日,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下簡稱「聯合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主任陳泓表示,聯合中心未來將在天基衛星觀測領域,重點發展全球變化衛星,積極謀劃推動中國的通量衛星和冰衛星的觀測計劃,開展數據分析和模型模擬等研究工作。同時依託三極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項目實現科學研究、航天工程融通發展,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保持長期與連續的對地觀測,制定更高觀測能力的天基觀測發展規劃。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平臺——巨災科學中心揭牌!
11月26日,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新形勢下的國家能源、資源與城市安全風險研究」學術會議暨第三屆南豔湖公共安全論壇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舉辦。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市委副書記、市長凌雲出席會議並致辭。
-
中國第五科學中心:南京、武漢、西安、成都或被重慶攔截?
近年來,有關中國第五科學中心的爭奪日趨白熱化,重慶「西部科學城」橫空出世,成都、武漢、南京、西安也都勢在必得,到底誰才是最後的贏家呢?北京、上海、合肥、深圳已經搶佔前四個綜合性科學中心,重點研究基礎科學研究、大科學裝置,攻堅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以提升中國基礎科研水平,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不過重慶西部科學城有點不尋常,類似於美國矽谷模式,偏重實用技術研究。且再看看南京、成都、武漢、西安四個城市實力如何?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百年地學新生機—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辦公樓裡,張貼著中心新近發表的論文,90%是英文的,內容五花八門:有關於大氣環流的,有關於溼地保護的,有力學領域的,還有計算機領域的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項目將開啟施工
近日,中建四局六公司中標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醫學前沿科學和計算智能前沿技術研究中心項目。該項目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區內,總佔地面積 5324.14 ㎡,總建築面積55812.00 ㎡。擬建的建築物主要為1幢22層主樓、4-6 層群房及整體1層地下車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