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首次成功自然繁育非洲斑馬-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2021-01-09 央視網科教

  新華網西寧6月7日電(陳國洲、盛勤)6月6日凌晨,位於青海省西寧市的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內,3歲10個月的母斑馬順利產下一隻雄性小斑馬。這是青藏高原首次成功自然繁育非洲斑馬。

  「原產於非洲草原的斑馬能夠適應青藏高原嚴酷的環境已經實屬不易,這次在沒有人工幹預的情況下,成功自然繁育後代更是一個奇蹟!」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經營策劃部部長劉傳惠說。

  記者看到,小斑馬健康狀況良好,已經能夠站立並自由行走。小傢伙時而吮吸著母乳,時而安靜地站著環顧四周。斑馬媽媽則守在一邊悉心照顧,寸步不離,甚至不讓斑馬爸爸靠近半步。

  據主管飼養員張金生介紹,這兩隻斑馬是2009年4月從非洲引進的。為了讓它們順利度過寒冬,動物園在馬圈內安裝了暖氣,並密切監控圈內溫度。去年6月母斑馬自然交配受孕後,動物園更是指派專人24小時特護,對飼草料進行嚴格把關,同時在飼草料中添加胡蘿蔔等以補充營養。6日凌晨的整個分娩過程十分順利。

  劉傳惠說,此次在青藏高原成功自然繁育非洲斑馬,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在高海拔地區進行動物保護繁育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獲取的相關經驗對於保護青藏高原各類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西山林場境內,佔地面積100公頃,有動物180餘種3000餘頭,是青藏高原首個採用放養方式管理,集遊覽觀賞與野生動物保護於一體的動物園。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自然繁育非洲斑馬
    據新華社電6月6日凌晨,位於青海省西寧市的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內,3歲10個月的母斑馬順利產下一隻雄性小斑馬。這是青藏高原首次成功自然繁育非洲斑馬。   「原產於非洲草原的斑馬能夠適應青藏高原嚴酷的環境已經實屬不易,這次在沒有人工幹預的情況下,成功自然繁育後代更是一個奇蹟!」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經營策劃部部長劉傳惠說。
  • 《自然傳奇》自然類紀錄片《貢嘎》登陸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螢屏
    自然類紀錄片《貢嘎》將於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自然傳奇》欄目首次播出。紀錄片《貢嘎》由甘孜州委州政府、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北京三多堂傳媒聯合攝製。從海拔一千八百米的低地河谷直至六千米以上的雪山之巔,在中國西南部腹地,貢嘎攝製組經過為期兩年的不間斷拍攝,將貢嘎山豐富的自然和生命奇觀,第一次呈獻給觀眾。第一集:自然的恩典貢嘎雪山,海拔7556米,是橫斷山脈的最高峰,也是四川的最高峰。
  •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發布時間:2017-02-20 19:23:12.0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頻道呼號:CCTV-10科教)於2001年7月9日開播。是以教育、科學、文化為主體內容的專業電視頻道。
  • 青藏高原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雛鳥
    資料圖片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成功繁育的兩隻高山兀鷲幼鳥「三毛球」和「四毛球」正式與大眾見面。據了解,2020年3月22日和5月13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這兩隻雛鳥是中國境內人工繁殖成活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
  • 中國唯一雪豹繁育基地今年首對雙胞胎度過產後危險期
    羅雲鵬 攝   中新網西寧9月12日電 (羅雲鵬 孫睿)「今年繁育的首對雪豹雙胞胎已順利度過產後危險期,目前成長狀況平穩」,12日是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雪豹繁育基地雪豹雙胞胎出生後的第90天,該園副園長齊新章說。  雪豹是一種重要的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和旗艦種,由於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
  • ...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植被研究、調控花期、青藏高原地—氣相互...
    ——《中國科學報》2我國學者研究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與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人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技術,近期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
  • 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舉辦
    原標題: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舉辦   8月5日至9日,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暨昆蟲科普宣傳活動周在拉薩舉辦。   此次活動由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和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聯合主辦,旨在進一步推動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昆蟲學研究發展,共同搭建青藏高原生物自然資源科研科教科普及學術交流合作平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喬格俠介紹說,論壇匯聚了一批長期關注並投身青藏高原昆蟲多樣性研究的知名學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從青藏高原昆蟲的起源、分類、多樣性、資源狀況等不同角度,展示其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新聞網】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6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化石
    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最新消息稱,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夏河縣的古人類下頜骨化石,最新分析研究確認其為距今16萬年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該化石目前是除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將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的最早時間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也是青藏高原迄今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
  • 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取迄今最長青藏高原湖泊巖芯
    中國科學家成功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3日下午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這也是科學家迄今所獲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長巖芯。
  • 中國內地首次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
    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4月4日電(王華 麥念萍)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白犀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全世界現僅存有犀牛科4屬5種,均被列入瀕危物種。
  • 我國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北京日報圖集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的連續氣候環境記錄。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其湖泊面積近5萬平方公裡,佔我國湖泊總面積50%以上,十多條大江大河由此發源,是名副其實的「亞洲水塔」。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在此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歷時7年的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已於2005年底結束了全面野外工作,期間每年上千名專家學者參與調查研究,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區全部152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張洪濤說,在這些成果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是填制了110幅1:25萬區域地質圖,首次實現了我國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全面覆蓋。
  • 瀕危物種豹紋鯊在珠海首次繁育成功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韓希):記者24日從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獲悉,該園近期成功孵化兩尾豹紋鯊「寶寶」。  這是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首次成功繁育豹紋鯊,也是廣東省首次成功繁殖。
  • 廣東首次成功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
    廣東首次成功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珠海6月27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鄧泳怡)日前,兩尾豹紋鯊廣東珠海成功孵化,這是廣東首次成功繁育該物種,也為我國豹紋鯊物種繁育積累了經驗。年幼的豹紋鯊全身覆蓋粗大的黑白條紋,因此也稱為斑馬紋鯊。
  •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
    10月30日,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介紹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項目對丹尼索瓦人研究的最新進展。「藉助多種科技手段,項目團隊為該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至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側,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張東菊介紹。蘭州大學、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機構主導的這項研究於北京時間10月3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上,張東菊為該論文第一通訊作者。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三隻南美華卡約羊駝「小公舉」首次在青藏高原育活
    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7月12日對外表示,該園繁育成活三隻南美洲華卡約羊駝,這也是該物種首次在世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誕生並育活。華卡約羊駝除南美洲秘魯和智利等高原山區有分布外,還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屬偶蹄目駱駝科。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於2014年共引進四隻該類羊駝。(作者 羅雲鵬 劉可 編輯 樂小敏)
  • 西寧 中國夏都 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圖)
    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訊中心。全市常住人口達到217.79萬人,增加2.4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2.9萬人,增加3.66萬人;鄉村人口84.89萬人,減少1.2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1.02%。2008年末,在我市常住人口中,市區人口有112.21萬人,增加5.04萬人,人口出生率10.86‰,人口死亡率4.25‰,人口自然增長率6.61‰,計劃生育率99.13%。
  • 中國的地形地貌對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青藏高原為例
    為例探討中國地貌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1、對水文的影響①內、外有力的作用,使這裡成為中國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日照時數全年為2200到3600 小時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增。青藏高原地區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長,這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高原低溫的缺陷。有些地區把冬小麥種植到了4320米的高度,青稞種植更達4900米,創世界最高農業種植上限的紀錄。豐富的光能資源,為開發新能源展示了廣闊前景。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日益健全的生態與環境監測體系  為監測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變化,中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監測體系,包括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高寒區地表過程與環境監測研究網絡,以及環保、國土、農業、林業、水利、氣象等專業觀測網絡,形成了天地一體化的監測預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