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JL:太陽風反射粒子對近月表磁場擾動的影響

2020-12-03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張天馨等-APJL:太陽風反射粒子對近月表磁場擾動的影響

磁場擾動是天體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的關鍵特徵。不同於地球,月球沒有明顯大氣和全球性的強磁場,因此,超聲速的太陽風會直接轟擊月球表面,月球向陽面吸收太陽風粒子,太陽風所攜帶的行星際磁場則穿越月球,在月球背面形成等離子體空腔,即月球尾跡(圖1)。由此形成的抗磁電流,會在月球後方產生全球性的磁場擾動:增強尾跡中心的磁場並減弱尾跡四周的磁場。除了尾跡這種全球性擾動之外,月球表面還有許多區域性的磁場增強。前人的研究普遍認為,這些磁場增強是由於行星際磁場在月面剩磁上遊堆積壓縮而產生,但是,後續研究發現增強特徵和剩磁區域並不存在一一對應的位置關係。月球周邊這種區域性磁場增強的成因是長期困擾該領域的一個難題。

圖1 月球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示意圖(圖片來源:NASA)

太陽風入射時,除絕大部分入射粒子被月表吸收(>90%),還有一少部分被月球反射,在磁異常區上空尤為顯著。前人對月面反射粒子的探索大多集中於研究它們對近月空間等離子體環境的影響,包括加速過程、尾跡注入過程,以及波動激發過程,而入射粒子如何反射,以及它們對太陽風的反作用經常被忽略。這主要是因為這些過程往往發生在離月面較低的高度上(<30km),由於月球地形複雜,衛星很難接近月表,導致等離子觀測數據非常少;另外,也因為粒子探測器通常無法覆蓋所有能量範圍或所有方向,這導致粒子探測很難準確。相對而言,磁場探測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其準確性也毫無爭議,因此,磁場探測可能成為診斷這些物理過程的關鍵參量。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張天馨博士生在導師張輝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Lunar Prospector衛星的磁場觀測數據,對近月磁場擾動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建立由實時變化的太陽風電磁場確定的動態坐標系,月表磁場擾動展示出了全新的空間分布特徵:在月球的晨昏線附近,沿著電場方向存在磁場分布的不對稱性;在晨昏線之前(向陽面),電場指向的一側磁場增強更顯著(圖2a、圖2e);在晨昏線之後的尾跡區域(背陽面),電場指向的一側磁場減弱更顯著,並且發現尾跡結構發生扭轉(圖2a、圖2b、圖2f)。尤為重要的是,通過對照月球磁場模型,發現上述分布特徵與月表磁異常的空間分布沒有直接關係(圖2e-圖2h)。

圖2 統計結果:近月表磁場壓縮率(上)和月殼磁場分布(下)。a-d.沿著太陽天頂角展開圖;e-h.沿著月球-黃道面坐標系下的緯度的展開圖

近月空間磁場擾動強度由太陽風對流電場方向控制,這一觀測特徵暗示月面反射粒子的運動可能是磁場擾動的源。張天馨等利用試驗粒子模擬方法(圖3),定量地研究了反射粒子對磁場擾動,得到以下重要結論:

(1)反射粒子在太陽風的捕獲作用下,會造成太陽風的減速進而導致背景磁場的增強。由於反射粒子在電場的加速下聚集在電場指向的一側,在月球晨昏線之前,電場指向的方向磁場增強更加明顯;

(2)反射粒子的分布的不均勻性會造成月表等離子體密度的差異。在等離子體密度大的一側,產生了更強的抗磁電流,從而導致在晨昏線之後(膨脹區),電場指向的方向磁場減弱更加顯著,由此形成了不對稱的尾跡結構。

圖3 磁異常區處於不同位置時(Case a-c)以及全月面平均(Case d)的粒子反射分布。自上而下分別是:反射粒子數密度,太陽風減速幅值,磁場壓縮率

該研究發現了近月表磁場分布的新特徵(非對稱磁場增強和非對稱尾跡),同時也揭示出太陽風反射粒子的捕獲效應是近月表磁場增強的新機制。月球磁場與太陽風相互作用是小尺度磁場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的一個典型,該成果對研究小尺度磁性天體(如小行星或彗星)與太陽風相互作用具有廣泛的參考價值。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APJL。(Tian-Xin Zhang, Hui Zhang*, Hai-Rong Lai, JunZhong, Li-Bo Liu, Yong Wei, Jin-Bin Cao, Jun Cui, Chang-Bo Zhu, Sui-Yan Fu and Wei-Xing Wan. Asymmetric Lunar Magnetic Perturbations Produced by ReflectedSolar Wind Particles[J].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20, 893(2): L36.DOI: 10.3847/2041-8213/ab8640)

校對:陶琴

相關焦點

  • APJL:太陽風反射粒子對近月表磁場擾動的影響
    前人對月面反射粒子的探索大多集中於研究它們對近月空間等離子體環境的影響,包括加速過程、尾跡注入過程,以及波動激發過程,而入射粒子如何反射,以及它們對太陽風的反作用經常被忽略。這主要是因為這些過程往往發生在離月面較低的高度上(<30km),由於月球地形複雜,衛星很難接近月表,導致等離子觀測數據非常少;另外,也因為粒子探測器通常無法覆蓋所有能量範圍或所有方向,這導致粒子探測很難準確。
  • 地球磁場—賴以生存的環境—第八章 帶電粒子流作用下的磁場
    U和U1指數 描述全球每月和每年的地磁擾動強度的指數。主要是反映磁暴對地磁場的影響。U指數是地磁赤道處地磁場水平強度日均值的逐日差在一個月或一年內的平均值,單位取為納特,並取係數為0.1,以使U 的數值在1附近。U1指數是U 指數的改進。根據實用經驗曾把U 改進為U1。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九章 人類和地球磁場
    關於太陽風,只是到了上個世紀中葉,當我們走出地球之後,我們經過空間探測才確認它的存在。在本書前面的章節,我們知道太陽風造就了地球的磁場系統,太陽風不像引力和陽光那樣對地球的影響是基本穩定的,它有著多方面的變化。它劇烈的改變會給地球或乃至地球生命造成巨大的影響。
  • 地球磁場是一個無情的太陽風粉碎機器
    (太陽噴射出持續的等離子粒子流)推到一邊,就像高速行駛的汽艇船頭把水推開一樣。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我們應該感謝這次弓形震波,因為它將灼熱的太陽風減弱為我們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微風,但並不知道這是如何發生的。現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給這個難題增加了幾十億個電子大小的碎片。地球的磁場穿過強烈的太陽風,就像一艘船在水中航行一樣。
  • 什麼是太陽風,猛烈的太陽風會把地球吹跑嗎?
    太陽風隨著離開太陽的距離,就會變得越來越稀薄。到了地球附近的星際空間,每立方釐米就只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了,這種密度比地球上絕大多數人造真空都還要真空。要知道在月球上是極度真空狀態,但月表空間每立方釐米還含有80000多個粒子。
  • 來自太陽和月球的禮物——太陽風和潮汐
    有人問「太陽風是什麼?和潮汐有關係嗎?」在這裡我要說的是,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太陽風中是大量的帶電粒子,抵達地球時,被地球磁場所束縛,充其量引起地球的地磁擾動而已。而潮汐與萬有引力相關,所以和太陽風沒有直接的關係。既然提到了太陽風和潮汐,本文將為您科普一下太陽風和潮汐是什麼。什麼是太陽風?
  • 捕捉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攻防」全景
    捕捉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攻防」全景  本報記者 唐 婷  天聞頻道  太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太陽系天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一直使用望遠鏡對木星兩極的極光進行觀測。近日,他們發表論文稱,太陽風對木星兩極加熱的程度超過預期,太陽風對木星的影響是「空間天氣的極端例子」。
  • 今年地球將受特大磁暴襲擊 造成全球性磁層的劇烈擾動
    眾人皆知,磁暴是一種自然現象,大部分人知道磁暴這個名詞是通過絢麗的北極光,地球的極光是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而極光大多為天文愛好者和旅行記錄者所喜愛,當然,今天的主角不是極光,而是磁暴。
  • 「帕克」奔日 探尋太陽風起何處
    除了給予地球光和熱外,太陽也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地球。一種被稱作「太陽風」的高速等離子體流時刻從太陽表面湧出,並向太陽系的深處奔去。當它到達地球附近時,會與地球的磁場發生作用。強烈的太陽風暴會引起地磁場的劇烈變化,對航天、供電、通訊、航空、導航等一系列領域和技術系統產生災害性的影響。
  • 美歐兩探測器將近距離揭秘日冕、太陽風和太陽磁場—新聞—科學網
    太陽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量,在人類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太陽風和帶電粒子也會引發某些太空天氣事件,幹擾無線電通信、電網等。這些事件為何以及如何發生?對地球產生何種影響?迄今還未被人類完全理解。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類現在終於可以與太陽「親密接觸」。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地球磁場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擾動的影響,宇宙飛船就已經探測到太陽風的存在。太陽風是從太陽日冕層向行星際空間拋射出的高溫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電離氫和電離氦的原子核。在太陽風的壓縮下,地球磁力線向相對遠離太陽一面的空間延伸得很遠,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稱為磁尾。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地球磁場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擾動的影響,宇宙飛船就已經探測到太陽風的存在。太陽風是從太陽日冕層向行星際空間拋射出的高溫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電離氫和電離氦的原子核。當人們通過先進的觀測手段發現彗星離太陽越近,彗發就越明顯,彗尾就越長,而且彗尾的方向總是背對著太陽的時候,就開始猜測,也許太陽會放射出一種類似於風的東西,對彗星產生影響。此後的1958年,美國人造衛星上的粒子探測器,探測到了太陽上有微粒流從日冕的冕洞中發出,因此美國科學家帕克將其形象的命名為太陽風。
  • 太陽風
    太陽風太陽風指的是從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向空間持續拋射出來的物質粒子流1958年,通過人造衛星上的粒子探測器,探測到了太陽上有微粒流發出。美國科學家帕克給它取名為「太陽風」。這種微粒流是從日冕的冕洞中噴射出來的。 太陽風有兩種。一種持續不斷地輻射出來,速度較小,在飛到地球附近時,平均速度約為每秒450千米;粒子含量也比較少,每立方釐米含質子數為1~10個。這種太陽風稱為「持續太陽風」或被科學家們稱作「寧靜太陽風」。
  • 什麼叫做太陽風?
    在這個層面上,太陽的引力不能保持快速移動的粒子,它們會從恆星流出。太陽的活動在其11年的周期中發生變化,太陽光斑數量,輻射水平和彈射材料隨時間而變化。這些改變會影響太陽風的特性,包括其磁場,速度,溫度和密度。風也因其來自太陽的位置以及該部分旋轉的速度而不同。太陽風 的速度高于冕洞,達到每秒500英裡(800公裡)的速度。冕洞上的溫度和密度低,磁場很弱,因此場線向空間開放。
  • 太陽活動之太陽風
    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釐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釐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
  • APJL:火星局部磁場偏轉太陽風流並阻礙大氣離子逃逸
    地球的全球性內稟磁場有效阻礙太陽風流與地球大氣的直接接觸,降低了地球離子成分逃逸至行星際空間導致的大氣損失。 由於火星缺乏類似地球的全球性磁場環境,其高層大氣中的氧離子、氧分子離子直接暴露在太陽風的剝蝕之中(圖1)。太陽風驅動的離子逃逸過程導致火星在三十餘億年裡損失了90%以上的大氣,也是造成火星地表液態水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 APJL:火星局部磁場偏轉太陽風流並阻礙大氣離子逃逸
    地球的全球性內稟磁場有效阻礙太陽風流與地球大氣的直接接觸,降低了地球離子成分逃逸至行星際空間導致的大氣損失。由於火星缺乏類似地球的全球性磁場環境,其高層大氣中的氧離子、氧分子離子直接暴露在太陽風的剝蝕之中(圖1)。太陽風驅動的離子逃逸過程導致火星在三十餘億年裡損失了90%以上的大氣,也是造成火星地表液態水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 首次最接近太陽的探測,拋射的磁場發生反轉,非常震撼
    所有這些活動都會影響我們的星球,向我們的衛星和太空人飛行的空間遭受高能粒子的破壞,比如通信和導航信號,強烈的時候還會中斷電力。在太陽的整個50億年的生命中,光爆現象已經發生了很多次,並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繼續影響地球和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命運。
  • 25年的太陽風科學研究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地球周圍不斷變化的動態空間系統 - 包括測量太陽風的屬性,以及太陽不斷釋放的帶電粒子。響應這一號召的是於25年前的1994年11月1日啟動的「風」任務(Wind mission)。目前,Wind衛星的運行軌道處於第一拉格朗日點L1處,這是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力平衡點,使得太空飛行器可以一直面向太陽。
  • 地球磁場「罩不住」月球?
    近日,山東大學空間科學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人員發現了月球暴露於太陽輻射的新模式——月球在滿月期間可能會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暴露於高能太陽粒子的輻射風險之中。相關論文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上。「地球磁尾的搖擺是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