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奔日 探尋太陽風起何處

2020-11-22 千龍網

除了給予地球光和熱外,太陽也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地球。一種被稱作「太陽風」的高速等離子體流時刻從太陽表面湧出,並向太陽系的深處奔去。當它到達地球附近時,會與地球的磁場發生作用。強烈的太陽風暴會引起地磁場的劇烈變化,對航天、供電、通訊、航空、導航等一系列領域和技術系統產生災害性的影響。

8月12日,帕克太陽探測器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由Delta-4重型火箭發射升空。這艘探測器將以前所未有的距離靠近太陽,有望對多個科學問題的研究起到決定性的推進作用。

抵達日冕加熱的第一現場

太陽日冕中,太陽大氣的等離子體溫度從六千多攝氏度猛增到了數百萬攝氏度。帕克太陽探測器將深入到在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真正發生的地方,通過觀測尋找日冕反常高溫的原因。

1958年,太陽風的發現者尤金·帕克博士提出,由於日冕底部的高溫,日冕中存在著比較大的壓強梯度力,使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逃脫了太陽引力的束縛,被逐漸加速並最終達到超音速,形成了太陽風。這一理論與當時學者們普遍接受的太陽靜止大氣理論相矛盾,因此一開始並沒有被廣泛接受。然而,當人類擁有了航天發射能力後,蘇聯的「月球1號」和美國的「探測者10號」「水手2號」等探測器在太空中傳回的實測數據,證實了帕克博士的理論。

太陽釋放的能量來自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從太陽內部到我們肉眼可見的太陽光球,溫度隨著與中心距離的增加而逐漸降低,這也符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距離熱源越遠,溫度越低。

但在光球以上的色球、過渡區和日冕中,反常的現象發生了。太陽大氣中等離子體溫度從六千多攝氏度猛增到了數百萬攝氏度,進而具備了可以形成太陽風的條件。在60年的太陽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們試圖搞清這一反常升溫現象的原因,解釋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的機理,將帕克的太陽風理論進一步完善,形成更加自洽的物理圖像。目前,研究者們普遍認同,太陽對流層中的動能轉化為了磁場能,再由磁場傳輸到日冕中,並再次轉換為等離子體的內能和動能。

然而,對於磁場能量轉換的具體物理過程,則仍存在爭議。帕克博士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了「微耀斑」理論。在這種理論中,磁場能量通過一種名叫「磁場重聯」的物理過程釋放。所謂磁場重聯,是指磁力線的連接性發生變化的一個過程。有如鐵路道岔的轉換一樣,磁力線的連接情況將在磁場重聯過程中發生轉化,重聯後的總磁場能小於重聯前的總磁場能,而損失的那部分磁場能則轉化為等離子體的動能和內能。

另外一個理論流派則認為,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的能量來自於低頻阿爾芬波的耗散過程。如果將磁力線視為琴弦,那麼阿爾芬波就是琴弦的顫動所形成的波動。阿爾芬波形成後,一部分遠離太陽傳播,另一部分則被反射回太陽表面,進而對太陽風進行加速加熱。

目前,尚沒有證明這兩種理論哪一種更加接近真實情況。在帕克太陽探測器之前,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射的「太陽神1號」和「太陽神2號」探測器曾經獲取到了距離太陽中心約0.3天文單位(AU,1天文單位約為1.5億千米)的太陽風實測數據,而目前大部分太陽風觀測數據都獲取於1AU甚至更遠的位置。在這些位置,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過程已經完成,人們看到的是這兩個過程的「果」,因而難以探求「因」。

帕克太陽探測器將深入到10個太陽半徑(約0.05AU)以下的日冕中,在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真正發生的地方,通過其搭載的SWEAP儀器(太陽風電子-質子-α粒子探測器)和FIELD儀器(電磁場探測儀)獲取等離子體和磁場的實測數據。同時,「帕克」運行在太陽附近時,有一段時間繞日的角速度剛好和太陽自轉的角速度相同。這使得它幾乎可以觀測同一位置的太陽風流隨日心距離而發生的性質變化。這些觀測都將為科學家們最終揭開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之謎提供證據。

實測冕洞是否太陽風的家園

科學家們已確認速度在450—850公裡/秒的快速太陽風發源于冕洞之中。但對於速度在250—450公裡/秒的慢速太陽風來自何方,目前仍然存在爭議。「帕克」的觀測將幫助科學家們弄清太陽風的起源問題。

利用磁場的塞曼效應,人們已經可以比較準確地測量太陽光球上的磁場強度和方向。然而由於日冕的密度比光球小,塞曼效應較弱,還無法直接對日冕的全球磁場進行可靠測量。目前,獲取日冕磁場結構信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利用等離子體的凍結效應,通過等離子體發出的極紫外輻射特徵結構推斷磁場結構。

另一種則引入一定的物理假設,通過可知的光球磁場和數學計算,得到日冕的磁場結構。第一種方式能夠使用的高度範圍有限,而第二種方式的物理假設不一定和實際情況完全相符,光球磁場的測量誤差也會影響計算的精確性。

由於日冕磁場觀測手段的限制,人們現在尚沒有徹底搞清形成太陽風的物質到底是從日冕中的什麼位置釋放出來的。在日冕的極紫外觀測中,有一些區域呈現比其他區域更黑暗的形態,科學家們將這些區域稱為冕洞。冕洞是開放磁力線集中的區域,這些磁力線一端紮根在太陽表面,另一端則延伸到太空之中。通過美國第一艘空間站「天空實驗室」上的儀器觀測,科學家們已確認速度在450—850公裡/秒的快速太陽風就發源于冕洞之中。

然而對於速度在250—450公裡/秒的慢速太陽風來自何方,目前仍然存在爭議。有些學者認為快太陽風產生于冕洞中心,而慢太陽風產生于冕洞邊緣,並由此發展了一套太陽風速度與磁場結構間的經驗關係,目前廣泛應用於空間天氣預報中。

雖然這種理論的物理背景簡潔、實用效果較好,但也存在一定缺陷。觀測表明,快、慢太陽風的性質差異不只在於速度,其源區溫度、離子豐度等性質都存在不同。慢太陽風來源于冕洞邊緣的理論難以解釋快、慢太陽風的這些性質差異。因此,另一些學者提出慢太陽風產生於閉合磁力線和開放磁力線的角色轉換。在這個過程中,兩端都位於太陽表面的閉合磁力線和開放磁力線發生重聯,使得開放磁力線的端點位置發生變化。然而,由於缺乏充分的觀測證據,學術界沒有完全接受這個理論。

兩種理論對磁場變化的特徵做出了不同的預測,因此帕克太陽探測器對日冕磁場和等離子體的實測將為終結兩種理論的爭論提供可能。除了進行局地測量的FIELD儀器和SWEAP儀器,帕克太陽探測器上還搭載了用於遙感成像觀測的WISPR儀器(太陽風探測器寬視場成像儀),可以近距離觀測日冕結構的形態。成像觀測和局地觀測將幫助科學家們弄清太陽風的起源問題。

穿上「隔熱服」與太陽並肩飛行

通過7次飛掠金星的借力飛行,帕克太陽探測器在7年後會最終將自己的軌道高度降低到9個太陽半徑以下,在最後的3圈飛行中實現對日冕進行近距離探測的目標。

帕克太陽探測器上還搭載了一臺用於探測高能粒子的ISIS儀器(太陽高能粒子集成探測儀)。太陽風流中的帶電粒子,其能量一般在1—10keV(千電子伏特)之間。然而在地球附近還探測到了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這些粒子的能量在數10keV到幾GeV(十億電子伏特)之間,約為前者的數萬倍。這些粒子一旦襲擊地球,不但會妨礙衛星正常運行、甚至徹底擊毀衛星,還會對航天員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ISIS的探測數據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更深入的了解太陽高能粒子產生和傳播的過程。

帕克太陽探測器升空後,將進入一條環繞太陽的橢圓軌道。一開始,這條軌道的近日點與太陽的距離為太陽半徑的35倍,遠日點則在1AU左右。通過7次飛掠金星的借力飛行,帕克太陽風探測器在7年後會最終將自己的軌道高度降低到9個太陽半徑以下,在最後的3圈飛行中實現對日冕進行近距離探測的目標。

在每一圈的飛行中,探測器的科學探測主要在與太陽的距離小於0.25AU時進行。在距離太陽比較近時,由於太陽本身的輻射對通信的影響,飛船只能下傳飛船工作狀態的有限信息,獲取的探測數據會暫存在飛船自身的存儲器中。當探測器與太陽的距離大於0.25AU時,地面將與探測器恢復較為通暢的通信。控制人員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收集探測器上存儲的科學數據,對飛船發送控制指令。在此過程中,探測器只會在供電條件允許和其他工作空閒的情況下進行有限的科學探測。在歷次任務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深空探測網絡」,將承擔地面與帕克太陽探測器的通信任務。

「帕克」在太陽附近工作時,承受的太陽輻射是地球附近的500倍。為了使探測器不被太陽「烤熟」,工程師們利用碳複合材料設計了一個保護罩。在工作過程中,這個厚度僅有11.43釐米的保護罩朝向太陽的一面最高溫度可達1400攝氏度左右,但在它的保護下,探測器的工作環境溫度僅有29攝氏度。而日冕中的太陽風的溫度雖然高達數百萬攝氏度,但由於太陽風的密度極低,不會對探測器的正常工作造成影響。

帕克太陽探測器依靠太陽能電池板為探測器提供電能。當探測器與太陽的距離太近時,過強的太陽輻射將會損壞太陽能電池板。為了確保安全工作,太陽能電池板採用了可調節的朝向設置。在太陽輻射較強時,太陽能電池板會向後收縮,將更多的部分隱藏在保護罩之後,只露出尖端的一部分。而當遠離太陽時,電池板則又從保護罩後面探出以提供充足的供電。在太陽能電池板上,裝備了由鈦合金支撐的水冷系統,能夠及時帶走積聚的熱量。即便在最嚴酷的太陽輻射下,水冷系統也能將太陽能電池板的溫度保持在150攝氏度左右。

相關焦點

  • 太陽風的誕生和帕克太陽探測器你知道多少?
    面對幾百萬華氏度的高溫,美國宇航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以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尤金·帕克命名,他第一次預測了太陽風的存在——將直接對太陽粒子和磁場進行採樣,試圖解決當今太陽科學領域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太陽風的起源是什麼?它是如何加速到每小時180萬英裡速度的?
  • 美宇航局宣布:帕克號太陽探測器聽到了太陽風的「聲音」!
    近日,來自美國宇航局的帕克太陽能探測器聽到了太陽風的「聲音」!到底怎麼回事?原來,這種聲音並不是我們所知的那種聲音,它是來自太陽等離子流發出的「唧唧聲」和「口哨聲」,美國宇航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所攜帶的儀器可以聽到這些聲音。
  • 帕克號探測器傳回太陽風炫麗畫面,這顆探測器將揭開太陽的謎團!
    12月4日NASA公布了去年發射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傳回來的圖像資料,帕克號探測器是人類發射最接近太陽的探測器,主要目的是為了揭開關於太陽的一些謎團,為了最大限度地抵禦太陽高溫炙烤,帕克號探測器在隔熱方面讓其能在1500攝氏度的環境下保持運行,同時保持高速的飛行避免太陽的高溫粒子在探測器上停留造成破壞
  • 描繪太陽磁場圖景,帕克找到新「拼圖」
    具有歷史意義的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以下簡稱帕克)由德爾塔4重型火箭發射升空,踏上了奔赴太陽的漫長徵途。如今,帕克離開地球1年多了,它已3次近距離接觸太陽,創下了人造太空飛行器的多項紀錄,成為當之無愧的人造太空飛行器中的大哥。
  • 新科普|我,尤金·帕克,決定把它叫做太陽風!
    編者按:8月12日,帕克太陽探測器由Delta-4重型火箭發射升空,將歷時7年抵達目標軌道,在日冕之內實地勘測太陽風,探索日冕加熱、太陽風加速和高能粒子產生的機理。 以他之名,解他之謎 今年,帕克教授已是91歲高齡。1958年那篇多次被拒稿、發表後又遇冷的論文,已經被引用了1916次(2018年7月26日ADS資料庫數據)。而對太陽風進行研究的人,已經從孤身一人的帕克,變成了全世界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領域裡眾多的科技工作者。
  • 帕克太陽探測器的5個新發現
    來源:NASA北京時間12月5日凌晨2時30分(美國東部時間12月4日13時30分),NASA召開媒體電話會議,宣布帕克太陽探測器首批研究成果
  • 6月7日!距離太陽1870萬公裡!帕克號第五次近距離飛掠太陽!
    近日,來自美國宇航局帕克太陽探測器在第五次近距離接觸中成功飛掠太陽,再次刷新人造天體飛掠太陽的新紀錄!2020年1月29日,帕克太陽探測器完成第四次近日飛行。自2020年5月9日起,帕克號研究團隊就一直在等待著這一場籌備已久的飛掠,參與這次任務的科學家們都希望揭開更多關於太陽如何運行的秘密。
  • 在地球上「重現」太陽:太陽風和等離子體「打嗝」
    太陽風幾乎影響著太陽系的一切,強大的太陽風和劇烈的等離子體都是異常危險的,太陽風可以破壞地球人造衛星的功能,還能產生極光極光等等。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物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在實驗室裡模擬了太陽風,證實了太陽風是如何發展的,並為未來太陽物理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地球範圍內的模型。
  • 帕克號的追日之路·儀器篇
    2018年8月12日,由NASA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這將是人類探測器最接近太陽的一次旅程。它攜帶了哪些「武器」呢?面對艱險的環境,輕車簡從的帕克號只帶了四把武器(科學儀器)[1]:FIELDS電磁力計、WISPR廣角相機、SWEAP太陽風粒子探測儀、ISIS集成探測儀。
  • 科學家完成太陽風迄今最佳研究—新聞—科學網
    美國宇航局(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發現了太陽風中的奇怪尖峰——粒子在那裡加速並改變了太陽風的磁場方向。該探測器還觀測到環繞太陽旋轉的太陽風的速度比預期的要快,這意味著科學家對於恆星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而減慢自轉速度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
  • 太陽風
    太陽風太陽風指的是從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向空間持續拋射出來的物質粒子流美國科學家帕克給它取名為「太陽風」。這種微粒流是從日冕的冕洞中噴射出來的。 太陽風有兩種。一種持續不斷地輻射出來,速度較小,在飛到地球附近時,平均速度約為每秒450千米;粒子含量也比較少,每立方釐米含質子數為1~10個。這種太陽風稱為「持續太陽風」或被科學家們稱作「寧靜太陽風」。另一種是在太陽活動時輻射出來,速度比較大。
  • 追風少年——尤金·帕克和帕克太陽探測器
    工程師們這次找了「維納斯」(也就是八大行星當中的金星)來幫忙,帕克太陽探測器從地球發射以後,將會和金星相遇七次,每次都會利用金星的引力將探測器的飛行軌道變得更小、速度變得更快,到了最後離太陽最近的時候,探測器將會加速到七十多萬千米每小時(約兩百千米每秒),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快的飛行器。北京到上海直線距離約一千千米,按照帕克太陽探測器這個速度,只要10秒就可以跑一個來回。
  • 「帕克號」太陽探測器,向著太陽,勇敢前進
    向太陽前進2018年8月12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帕克」太陽無人探測器發射成功。2018年10月2日 首次飛掠金星,完成第一次「引力彈弓」。2018年10月29日 「帕克」打破了1976年「太陽神2號」創下的距太陽表面4273萬的公裡紀錄,成為有史以來最接近太陽的人類太空飛行器。
  • 帕克太陽探測器即將公布飛越太陽的完整細節!
    還記得NASA的帕克號太陽探測器嗎?人類派遣的首個太陽探測器帕克號於2018年8月發射,任務為期7年,目標是觀測來自太陽持續不斷的高電荷等離子體流,即太陽風,以及恆星的外層大氣,即日冕。2019年9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帕克號」太陽探測器第三次飛過軌道近日點。按照預定計劃,探測器在發射後將藉助7次金星飛越來降低其橢圓軌道的近日點。它11月份首次過近日點時與太陽光球層的距離約將是2410萬公裡,2024年12月這一距離將減小到616萬公裡,約為日地距離的4%。2018年11月5日,第一次抵達近日點。
  • 美國宇航局帕克太陽探測器成為最接近太陽的太空飛行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自2018年發射以來已經完成了24個計劃中的3個,成為有史以來首個進入太陽大氣層部分日冕的太空飛行器。
  • 「追日夸父」-帕克太陽探測器揭示了太陽令人驚訝的細節
    帕克太陽探測器利用尖端的科學儀器測量太空船周圍的環境,完成了24次計劃中的3次穿越,這是太陽大氣中從未探測過的日冕部分。2019年12月4日,《自然》雜誌發表了四篇新論文,描述了科學家們從這場史無前例的探索中所學到的東西,以及他們對下一步研究的期待。
  • 25年的太陽風科學研究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地球周圍不斷變化的動態空間系統 - 包括測量太陽風的屬性,以及太陽不斷釋放的帶電粒子。響應這一號召的是於25年前的1994年11月1日啟動的「風」任務(Wind mission)。目前,Wind衛星的運行軌道處於第一拉格朗日點L1處,這是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力平衡點,使得太空飛行器可以一直面向太陽。
  • 「帕克」探測器為揭秘提供線索
    中新網12月5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日前更進一步接近太陽,並發回最新觀測結果。這批傳回的數據為長期以來的謎團提供了新線索,包括為什麼日冕比其表面溫度高數百倍,以及太陽風的確切起源等。
  • 帕克探測器「觸摸太陽」首秀成果 揭示古怪磁場和「滔天巨浪」
    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帕克太陽探測器「觸摸太陽」任務的首批成果。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2月4日報導,初步成果顯示,太陽磁場會出現奇怪的活動,比如僅僅維持數秒的磁場反轉。
  • 最靠近太陽的人造衛星「帕克」即將升空!
    2018年8月4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將開始為期7年的旅程,它的任務是探測太陽的能量,以更好地保護人類和航空器免受其潛在的致命影響。NASA稱,這將是有史以來最靠近太陽的人造衛星,其最引人注目的裡程碑時刻將是「觸摸太陽」。考慮到太陽是一團極為熾熱的氣體,沒有固體表面,那麼「觸摸太陽」意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