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歷史贏9次諾獎,這個實驗室給我國基礎科研帶來哪些啟示?

2020-11-30 賽先生


位於大洋彼岸的貝爾實驗室聞名遐邇,這裡不僅誕生了9個諾貝爾獎,還把圖靈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等大獎收入囊中。而我們現在享受的很多科技產品也要歸功於它。


貝爾實驗室在推動基礎科研的發展中扮演過什麼樣的角色?在急需發展基礎科研的中國,這所實驗室又會給我們什麼啟發?或許,我們可以從貝爾實驗室的輝煌歷史中找到答案。


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


在2019年的兩會上,作為企業家代表的馬化騰先生提出的一條建議,引發了熱烈討論。他建議國家出臺激勵措施,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加強對基礎科研的投入,改變我國基礎科研主要由政府投入的局面。


相比之下,美國的基礎研究來源更為多元化。根據美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統計數據,2016年,美國政府對基礎科研的資金投入佔比為47%,而企業佔比高達27%,甚至超過了高校(14%)[1]。在美國,企業出資從事基礎研究的不乏先例。成立近百年的貝爾實驗室更是其中的典範。


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的前身是美國電話與電報公司(AT&T)子公司西部電氣(Western Electric)公司於19世紀末成立的工程部[2]。1925年,這個工程部成為貝爾實驗室。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貝爾實驗室對人類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電晶體、雷射、電荷耦合器件(CCD)、資訊理論、UNIX作業系統、計算機C語言等都誕生於此。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工業公司所屬的實驗室,貝爾實驗室歷史上在基礎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大大小小的基礎研究既大大促進了公司的技術發展,也包括很多對於公司的技術沒有直接應用的成就,它們都得到實驗室的支持。


歷史上,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一共獲得了9次諾貝爾獎[2],包括8次物理學獎和1次化學獎。這也是貝爾實驗室推動基礎研究的重要標誌。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在貝爾實驗室孕育出的諾獎成果[3]。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8年,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在雷射領域作出突破性發明的科學家——96歲的「光鑷之父」阿什金(Arthur Ashkin)與另外兩位科學家[4]。阿什金成為史上最高齡的諾獎得主,他的獲獎工作就是在貝爾實驗室完成的。而且,他自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後,便加入了貝爾實驗室,在那裡工作了40年,直至退休。


阿什金(Arthur Ashkin),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1937年,戴維森(Clinton Joseph Davisson)因為發現了電子被晶體衍射,證明了電子的波動性,從而與湯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7年,戴維森從卡內基工學院來到貝爾實驗室,研究軍事通訊上所需要的真空管。一戰之後,他留在貝爾實驗室,繼續研究真空管中電子的行為。1927年,他和革默(Lester Germer)合作發現了電子衍射。同一年,湯姆森也做出了同樣的發現。今天,戴維森-革默實驗已經成為大學物理的基礎教學實驗。

1956年,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巴丁(John Bardeen)和布列坦(Walter H. Brattain)因為發明半導體電晶體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47年,在貝爾實驗室,巴丁和布列坦先發明了一种放大電信號的半導體放大器,然後肖克利又作了進一步的改進,這就是電晶體。順便提一下,1956年獲獎時,巴丁在伊利諾伊大學任教,剛剛與庫珀和施瑞弗提出BCS超導理論,這使他們獲得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巴丁也成為唯一兩次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1977年,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因為發展無序材料(比如玻璃)中的電子理論,而與莫特(Sir Nevill Francis Mott)和範夫列克(John Hasbrouck van Vleck)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58年,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安德森指出,在無序材料中,一定條件下,電子是局域化的,也就是局限於小範圍運動,不能導電。安德森對凝聚態物理理論有非常多的重要貢獻,可能是當代最重要的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後來,安德森長期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


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


1978年,彭齊亞斯(Arno A. Penzias)與威爾遜(Robert W. Wilson)因為發現微波背景輻射,而與發現超流的卡皮查(Pyotr Leonidovich Kapitsa)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微波背景輻射指均勻充滿整個宇宙的微波,為關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關鍵證據。根據大爆炸理論,175億年前,宇宙起源於大爆炸,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降低,物質成為星體和星系,而充斥宇宙的輻射的波長拉長,成為微波。1960年代,他們建起狄克(Robert Dicke)輻射計,以用於射電天文學和衛星通訊。當他們發現這種強度較高、來自外太空各個方向的微波時,並不清楚它的起源。當時,普林斯頓大學的宇宙學家(包括狄克)很快給出了解釋,事實上,他們正在試圖建造用於探測宇宙背景輻射的狄克輻射計。


1997年,朱棣文因為用雷射冷卻和束縛原子而與另外兩位也在這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柯亨-塔諾基(Claude Cohen-Tannoudji)及菲利普斯(William D. Phillips)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1980年代,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將原子冷卻到微開的量級(0開就是絕對零度)。這一發現為1995年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所有的粒子處於同一種量子態)打下了基礎。取得獲獎成就時,朱棣文就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在那裡他還實現了「原子噴泉」。


朱棣文


1998年,斯通莫(Horst Störmer)、勞夫林(Robert Laughlin)和崔琦(Daniel Tsui)因為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和理論而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霍爾效應是指磁場中的導電平面的邊緣積累電荷,因此在與電流垂直的方向也會有電導。馮克裡青(Klaus von Klitzing)發現,兩種半導體的界面上的霍爾電導總是某個常量的整數倍數。1982年,當時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崔琦和斯通莫發現這個倍數還可以是分數。事實上,電子在這裡形成了一種新的量子流體。

2009年,博伊爾(Willard S.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E. Smith)因為發明CCD傳感器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另一半授予對光纖作出傑出貢獻的高錕)。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博伊爾和史密斯的一個電子學記憶設計為CCD打下了基礎。在CCD中,感光元件受到光射後發出電子,如果加上電壓,就會有電信號,導致數字成像。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白茲格(Eric Betzig)、黑爾(Stefan W. Hell)和莫爾納(William E. Moerner),以表彰他們對於超分辨螢光顯微鏡的貢獻。1990年代在貝爾實驗室,白茲格基於光在單個分子上激發的螢光,發明了一種超越通常的光分辨極限的方法,將不同分子的激髮結合起來,使得顯微鏡具有非常高的解析度[5]

白茲格(Eric Betzig)


2018年,阿什金因為發明光鑷且用之於研究生物系統,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另一半授予產生超強超短雷射脈衝方法的莫雷(Gérard Mourou)和斯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阿什金巧妙地利用光壓,發明了可以捕捉原子、分子、微粒和細胞的光鑷,並為雷射束縛原子打下了基礎 [4]。1969年,阿什金用聚集的雷射移動了空氣和水中的介電小球。1977年,為了囚禁和冷卻原子,阿什金提出「全光單束梯度力囚禁」的構想,也就是光鑷。1985年,阿什金與同事成功地用光鑷囚禁了一個介電小球。1986年,朱棣文等人與阿什金合作,將原子減速冷卻下來,並應用和發展了阿什金的光鑷囚禁方法,成功實現了原子的雷射冷卻和囚禁。1986年,阿什金開始將光鑷用於研究生物系統。光鑷現在成為研究生命系統的重要工具。


2006年,貝爾實驗室的母公司朗訊(Lucent Technologies)與法國的阿爾卡特公司(Alcatel)合併為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同時成立一個新公司LGS Innovations來管理貝爾實驗室和朗訊的政府合同。2007年,貝爾實驗室與阿爾卡特的實驗室合併。2008年,貝爾實驗室退出了基礎研究。2016年,諾基亞買下了阿爾卡特-朗訊,貝爾實驗室正式更名為「諾基亞-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在基礎研究方面的輝煌歷史可以賦予今天的中國很多啟示。馬化騰的建議也正逢其時。


參考文獻:

[1] www.nsf.gov/statistics/2018/nsf18309/#chp2[2] Wikipedia[3] nobelprize.org [4] 施鬱. 雷射成就夢想: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深度解讀. 知識分子, 2018.10.10.[5] 施鬱. 慶祝2015國際光之年、紀念早期量子論—從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談起,現代物理知識,2015年27卷1期,32-34

相關焦點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那麼,標誌著世界頂尖水平的諾獎成果,也都發在頂刊上嗎?據科學網博主王慶浩對2006-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鍵論文的統計,在64篇論文中,發在《自然》上的有22篇,佔34%;《科學》上的有12篇,佔19%;《細胞》上的有9篇,佔14%。
  • 中國基礎科研急需「為未來而來」
    此外,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佔R&D經費比重為6.03%,比上年提高0.49個百分點,這也是我國基礎研究佔比首次突破6%。R&D經費總量首次破2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並接近歐盟15國水平,基礎研究佔比首次突破6%,都意味著,中國基礎科研已經達到了一個關鍵節點。
  • 站在十字路口的百年諾獎,何去何從?
    每一個人都有在人類方尖碑上鐫刻姓氏的機會,世界的未來圖景將經由自己的手繪製……可以想像,當時的諾獎評審應很是煩惱:在眾多貢獻卓越的殿堂級巨星中,該把獎項給誰而不被輿論攻訐。如今,百年已過,委員會或還經歷著同樣的情緒。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CFIC導讀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聽聽兩次到賴斯實驗室訪問工作的袁正宏、在賴斯實驗室三年從事博士後的易志剛怎麼說。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諾貝爾獎揭曉。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一部「百年醫學發展史」】青黴素是誰發現的?「試管嬰兒之父」是誰?為啥老馬能識途、飛鴿可傳書?在歷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中,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除此之外,諾獎得主在12月的頒獎典禮上,還能獲得一枚金質獎章、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2017年,諾貝爾單個獎項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被這筆巨額獎金「砸中」可不簡單。事實上,每年諾獎候選人都要經歷約一年時間「錘鍊」。從9月起,第二年的諾獎評選程序就已啟動。之後,候選人都將經過嚴格篩選、審定,以及專家審查,才能成功「晉級」。
  • 和歷史賽跑:科技強國的百年求索
    幾位曇花一現的科學天才是彌足珍貴的,但難以撼動歷史的車輪。 從五四喊出「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那刻開始,「科學強國」成了幾代中國人持續奮鬥和努力的目標。而在一百年多年後的貿易戰裡,我們又覺得之前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在當下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也有必要去復盤,在與歷史賽跑的百年中,我們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提問:為期三天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閉幕,數十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匯聚上海,可能會帶來哪些成果?餘金權:我是生物學出身,但在化學方面獲獎,跨界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種高層的跨界給我們帶來了顯見的成果。5年之後,大家可能會見證這次大會的成果。
  • 2020,諾獎將至
    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過百年。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該成果或拓寬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邊界;或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人類文明向前邁進提供了動力,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生活帶來福祉,最好兼而有之。」獎勵頂天立地的諾獎科學成就,彰顯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諾獎精神?郭鐵成認為,諾獎精神有三個方面。
  • 向探索與發現、挑戰與未知致敬|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帶來的啟示
    寫了一篇短文,既是對今年諾獎成果的簡單解讀,也是對大家各種疑問的討論,希望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對於霍金來說,他最為知名、最重要的工作無疑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霍金輻射」,如果哪天真的探測到這個輻射,按照目前的這個諾獎趨勢,也開始頒發給理論學家了,所以霍金肯定是毫無懸念的獲獎了。很遺憾的是,黑洞方面的一些聲名遠揚的大師已經相繼過世,貝肯斯坦也於2015年過世,依舊建在的不多了。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2015年,她們分享了生命科學突破獎;2016 年再次分享阿爾伯特獎。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
  • 「富二代」也能諾獎梅開二度?不愛科研的他最終也走上了科研道路
    文章選自公眾號中科院物理所2020 年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已經落下帷幕生物領域諾獎頒給了C肝病毒的發現物理領域諾獎則是頒給了黑洞化學領域諾獎最終給了 在桑格 2001 年接受諾貝爾委員會的採訪視頻中看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他對於自己能夠兩度獲得諾獎並沒有特別驕傲,反之則是一種平常心第一個獎比第二個獎難拿得多,因為假如你已經擁有了第一個,那麼你就能擁有更多員工工作,你也能擁有更多實驗室成員,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更簡單[5]傳奇的科學家也有一個傳奇的落幕方式,在他 65 歲的時候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楊振寧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諾貝爾獎從1901年第一次頒發,到現在已經走過近120年。大家試想一下,1901年,大清都還在,還處於封建社會,而接下來的數十年,我國經歷了軍閥割據、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那時候國弱民貧,連飯都吃不飽,怎麼有力氣去搞科研啊!落後100年,我國現在大部分科技已經實現追趕和超越已經難能可貴了,我們應該給我國的科學家更多的寬容和時間。
  • 已有9人獲2020年諾貝爾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新冠病毒大流行改變了世界的打開方式,擁有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也不得不取消頒獎晚宴,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傳統。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諾獎已經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具分量的獎項。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諾獎已經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具分量的獎項。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富二代」也能諾獎梅開二度?不愛科研的他最終也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2020 年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已經落下帷幕生物領域諾獎頒給了C肝病毒的發現物理領域諾獎則是頒給了黑洞化學領域諾獎最終給了CRISPR 基因編輯在桑格 2001 年接受諾貝爾委員會的採訪視頻中看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他對於自己能夠兩度獲得諾獎並沒有特別驕傲,反之則是一種平常心第一個獎比第二個獎難拿得多,因為假如你已經擁有了第一個,那麼你就能擁有更多員工工作,你也能擁有更多實驗室成員,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更簡單[5]傳奇的科學家也有一個傳奇的落幕方式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黃博陽)北京時間今日傍晚,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的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事實上,經濟學獎與其他幾位「老大哥」除了年歲差很多以外,其真正的全稱其實叫「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成立。
  • 奇聞:諾獎過時了
    如,2020/10/9,《環球時報》刊登一篇文章《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 2020諾獎大幕拉開,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諾獎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
  • 諾獎啟示 |「從零到一」的科學突破,用重金就能砸出來嗎?
    如果從應用市場合前景來看,「Church-張鋒」組合將CRISPR技術成功地應用到哺乳動物細胞中來,如果沒有這個突破,這項技術很可能至今仍舊還是一個針對微生物免疫機制的「基礎研究」。從這個意義上看,「Church-張鋒」組合的貢獻功不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