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啟示 |「從零到一」的科學突破,用重金就能砸出來嗎?

2020-10-12 賽先生

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圖源:諾貝爾獎官網


撰文 | 王建新(藥學專家)

責編 | 湯佩蘭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已揭曉。兩位女科學家,德國馬普感染生物學研究所教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Jennifer Doudna因對CRISPR技術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了今年的諾獎。


由於科學發現通常需要很多人的合作或者前赴後繼的努力,近年來諾獎同時發給三位研究人員的情況越來越多,比如剛剛頒發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就有三位。因此,在充滿競爭者的CRISPR領域,僅僅兩位科學家入列,讓人感到有點意外,尤其是大家非常寄予希望的張鋒博士並沒有能進入「第三位」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


事實上,有關CRISPR技術獲得諾獎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多年。我在2016年曾撰文介紹此事(見「基因編輯中的中國身影」)。當時大家爭議的重點在於是選「Church-張鋒」組合,還是「Doudna-Charpentier」組合。這一爭論最終在今年揭曉了,中獎的是「Doudna-Charpentier」組合。


張鋒和他的導師Church


「Doudna-Charpentier」組合做了開創性研究這一點幾乎沒有任何爭議。如果從應用市場合前景來看,「Church-張鋒」組合將CRISPR技術成功地應用到哺乳動物細胞中來,如果沒有這個突破,這項技術很可能至今仍舊還是一個針對微生物免疫機制的「基礎研究」。從這個意義上看,「Church-張鋒」組合的貢獻功不可滅。


那麼,這次為什麼「Church-張鋒」組合沒能獲獎呢?其實,這正體現了諾獎委員會的風格。一直以來,諾獎關注的是突破性的基礎研究,也就是某一領域的「發現者」。無論這個發現在最初階段是如何不起眼,如何不完美,但是如果沒有這「從零到一」的第一步,任何後繼的發明都沒有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社會會更多地回報給那些把基礎研究轉化為市場應用的人或企業。因此諾獎委員會認為,它的責任就是要為眾多默默無聞、幾十年如一日進行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掛「桂冠」。


在諾獎公布後,美國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在接受《科學》雜誌採訪時評論,他認為諾獎委員會的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選擇」(a really great choice)。在他看來,Charpentier 和 Doudna 二人確實是CRISPR的真正發現者」(made a discovery),而他和張鋒僅僅是在這一發現基礎上的「發明者」(inventors)。按照歷來的傳統,諾獎委員會青睞「發現者」遠勝「發明者」。


這次諾貝爾化學獎的頒布和大家的熱議,說明了在科學界合作和分工的重要性。Doudna 和 Charpentier的研究讓Church 和張鋒可以探索治療人類疾病的新方法。而他們的努力和成功也最終為兩位女教授「做了嫁衣裳」。同時也說明基礎研究「從零到一」對於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這一點對於目前正在熱議「從零到一」的中國科學界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啟發。中國並不乏「發明者」,僅在CRISPR及其相關領域,可以說是「從者如雲」。但是真正的、創新性的發現卻很少有人關顧。套用一句熟語:真是偌大一個華北,放不下一張安靜的試驗臺。然而,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重金之下必有創新」,這不是太天真就是太商業化了。每年的諾獎獎金大約為一百萬美金,如果兩個人分享也就是50萬美金。對於很多科研工作者來說,這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收入,靠這個鼓勵來推動創新恐怕是「杯水車薪」,因此真正的創新動力應該是來自於研究人員本人對科學和未知的渴望和追求——「上窮碧落下黃泉,吾將上下而求索」。即使現在有了諾獎巨大的光環,這兩位獲得諾獎的教授最大的可能還是回到自己的實驗室和課堂。

基因編輯技術概念圖,圖片來自flickr.com


回到前面話題,「Church-張鋒」組合真的不符合諾獎要求嗎?其實也未必如此,在歷史上諾獎曾多次為應用性發明頒獎。例如我們都熟知的另一位華人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在2008年分享了「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發現和發明。他的貢獻並不在於發現GFP,而是通過基因改造,讓同一蛋白產生不同的顏色,從而極大地擴展了其在生物研究中的作用。


而造成這次頒獎中必須「二者取一」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因為諾貝爾當年定下的「三人為眾」的規矩,也就是每一個諾獎不能發給超過三名科學家。「Church-張鋒」組合與 「Doudna -Charpentier」組合加起來總共有四個人,這四個人中排除任何一個人都很可能不太公平。因此諾貝爾獎委員會也許最後忍痛割捨,在兩個組合中「二取一」了。


作為張鋒的導師,Church 對自己的弟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認為「張鋒還很年輕,而且是一個充滿了創新性想法的人。在未來,張鋒獲得一到兩個諾獎(或其他獎)是極有可能的」(「Zhang is young, is so full of creative ideas that I have no doubt that he will get one or two in the future.」)


事實上,諾獎歷史也反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科研人員,無論在哪裡工作,無論在研究什麼,都有可能獲得諾獎。關鍵在於自己是否可以沉下心來,做一個「從零到一」的發現者。

註:本文首發於《醫藥經濟報》上,經作者授權發表。

相關焦點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問題是:如果霍金健在,能否也獲諾獎?本文從這個問題開始,拓展到更深更廣的視野。彭羅斯用了拓撲學方法,開啟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整體分析。 這個1964年獨立完成、1965年發表的開創性證明是彭羅斯獲得今年諾獎的理由。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2016年,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布,他們於2015年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個引力波來自兩個黑洞併合成為一個大黑洞。觀測結果驗證了霍金提出的黑洞視界面積不減。黑洞的視界是一個包圍著黑洞中心的球面(轉動黑洞的視界對球面有非常小的偏離),任何物體,包括光,落進去以後,便再也不能出來,它的面積正比於質量的平方。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又一中國男人榮獲巨獎!拿獎到手軟,卻坦言「我對諾獎沒有興趣」
    獲得諾獎似乎只是時間問題2020年9月10日,2021年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S)正式公布。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獲得了生命科學科學突破獎,華人數學家孫崧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前幾天我們講了中科大少年班孫崧的成名之路(傳送門),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另外一位華人科學家。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7月1日,林道諾獎得主論壇組委會專門為三位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舉行記者招待會,這一禮遇並沒有讓錢永健覺得自己很「特殊」。他身著淺藍色的長袖襯衣和黑色長褲,從容回答來自世界各地記者的提問。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在新澤西利文斯頓長大。16歲時憑藉一個金屬易受硫氰酸鹽腐蝕的調查項目,在美國全國性獎項「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中獲一等獎。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CRISPR-Cas9是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上帝的剪刀」,也是諾獎的大熱候選。但很遺憾,為這一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張鋒並未獲獎。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Clare Francis是當代的「科學警察」,是一個為一群在觀察之後發現了科學論文中可能出現的抄襲,作假等行為的人提供的匿名筆名。這個名字背後的人,不管是用ps修改了圖片還是論文作者忽略了數據,他們都會發現,並且通報出錯誤。
  • 2020,諾獎將至
    獎勵頂天立地的諾獎科學成就,彰顯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諾獎精神?郭鐵成認為,諾獎精神有三個方面。「一是科學精神,即邏輯理性、觀察實驗、質疑證偽、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奧秘。近年來,很多諾獎的成果都位於多學科交叉點之上,反映了當前科學發展的趨勢。王博認同郭鐵成的理念。「從科研體量和科研方式來說,現代科學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時候取得突破需要團隊作戰。現代重大科學成果需要的是群星璀璨,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仍處在大師輩出的年代。」王博說。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諾獎理財啟示錄
    我們有真的能從中學習到什麼對理財或是投資有益的啟示嗎?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個「假」的諾貝爾獎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一點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是一個「假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真實名字其實應該是「紀念諾貝爾」的經濟學獎。
  • 物理最高榮譽者文小剛:追求諾獎只讓我們離它愈遠
    其實我們現在最有用的科學成果、都是通過這些當時「無用」的科學研究得來的。5、大量的標準人才,對工程技術的發展會非常有用。但對以創新為目標的基礎科學研究,則很不合適。6、別人研究科研得諾獎,我們研究諾獎做科研。追求諾獎討論諾獎只會讓我們離諾獎越來越遠。
  • 諾獎得主根策爾:尊重科學才能不斷進步
    因為8年前,我已經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另外,在過去的幾年中,物理學中的天體物理學獲得了三次諾獎。所以我認為不再可能(落在這個領域)了。今天早上,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奇和高興。」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諾貝爾獎設立於1901年,適逢現代科學的開端。現代科學史上的很多頂尖科學家同時也是諾獎得主。一般來說,諾獎成果代表了基礎科學的最高成就。2020年諾獎獲得者「大合影」在2020年諾獎頒獎之際,我們一起回顧一點諾獎之物理學獎歷史
  • 收穫諾獎之後,屠呦呦團隊又有新突破,但屠依舊不是院士該怎麼看
    屠呦呦進入大眾的視野,可能是在2015年開始,在那一年,因為發現了青蒿素,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獎項,打破了國內科學界在該獎自然科學領域為零的尷尬,當然這一獲獎,也讓屠呦呦立馬獲得了非常多的大眾的關注,不過屠呦呦並沒有因為這種額外的關注而放下自己的學術研究,在領完獎之後,屠呦呦帶領自己的團隊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博頓導讀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技術被卡脖子就很正常,大部分諾貝爾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任重道遠,繼續加油!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CRISPR-Cas9是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上帝的剪刀」,也是諾獎的大熱候選。但很遺憾,為這一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張鋒並未獲獎。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人物|他的諾獎,是一根膠帶紙撕出來的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發表了超過150篇的頂尖文章,其中很多都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這位被學界稱作「石墨烯教父」的俄裔教授,時年58周歲,那年在浙大作了一場學術報告。海姆教授打扮低調:白襯衫、黑西褲、黑皮鞋,不過又不失時尚風度,白襯衫的門襟一邊和領子襯裡繡著一圈格子花紋,要知道現在娛樂圈帥哥們喜歡的白襯衣,也不過是這點心機。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當下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加需要,更不能夠停止。」謝爾登·格拉肖說。這位諾獎得主表示,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家還是會去拜訪蘇聯的科學家,蘇聯也會派遣科學家去參與很多國際會議,雙方配合開展科研的項目。比如,美蘇之間的空間科學合作計劃,該計劃曾於1987年4月5日籤訂協定,之後,又於1988年、1991年7月美蘇首腦級會談時一致同意擴大合作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