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遲林華、杜肖銘10月12日報導:光源與文明同行。人類生存和發展從來就離不開對「光」的利用和開發,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利用和開發「光資源」的歷史。而其中,對光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了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助推器。
10月11日,在航空工業上電舉行的「固態雷射應用趨勢」報告會上,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藍光LED與藍色雷射二極體發明人中村修二教授應邀作了題為《藍色雷射二極體的發明及未來雷射照明》的報告,分享了雷射光源的發展歷史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演講中,他講述了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及開發藍色LED的過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徵得了當時日本日亞化學企業負責人的同意,從1989年開始採用GaN材料研製藍光LED,通過三年的研究,1991年開發出了藍色LED產品,2014年他憑藉該科技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村修二教授2005年加入美國籍,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繼續進行新光源的研究,2010年成功研製出基於半極性氮化鎵的藍色雷射二極體,以此將人類帶入固態雷射照明時代。相比藍光LED,藍色雷射二極體的能源密度更高,可以極大地降低照明的成本。目前,藍色雷射二極體已經在顯示、AR/VR眼鏡、汽車照明等領域廣泛使用。
現場觀眾積極提問,與中村修二教授交流互動
會上,中村修二教授就雷射照明技術發展與參會技術人員進行了問答式的深入交流,現場氣氛熱烈。中村修二教授表示,目前他正在對藍色雷射二極體進行改進,預計在不久的將來,藍色雷射二極體的價格將與LED相同,就他所研究的領域來看,10年後,雷射照明很可能會代替現在的LED照明,而且目前也沒有更好的光源能超越藍色雷射二極體,他深信雷射照明必將有光明的前景。此外,中村修二還介紹了藍色雷射二極體在通信、雷達等領域的應用情況。
中村修二教授參觀國畫展廳,深入交流雷射產業技術
中村修二教授與中航國畫董事長蒲毅、總經理錢仕良在國畫展廳前合影
雷射是20世紀以來繼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為「最鋒利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頒布給了從事雷射相關科研的科學家。此次交流活動是雙方就雷射產業的技術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的一次深入的研討,也是對新光源發明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