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丨為什麼他們獲得了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0-12-04 澎湃新聞

科技日報微信號10月7日消息,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開創性發現,解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氧氣適應過程的機制。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氧氣的化學式為O2,約佔地球大氣的五分之一。氧氣對動物生命至關重要,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都會利用氧氣,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奧託·沃伯格(Otto Warburg)是193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他揭示出,這種轉換是酶促過程。

在進化過程中,生命體發展了確保向組織和細胞充分供氧的機制。頸動脈作為大血管,包含專門的細胞,可以感應血液中的氧氣含量。193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發現,頸動脈體進行血氧感知後,通過與大腦直接通信來控制呼吸頻率。

缺氧誘導因子(HIF)被發現

除了對低氧水平(低氧)進行頸動脈體控制的快速適應外,還有其他一些基本的生理適應性。對缺氧的關鍵生理反應是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激素水平的升高,這會導致紅血球產量的增加(促紅細胞生成)。激素控制紅細胞生成的重要性在20世紀初就已為人所知,但是這種過程如何由氧本身控制仍然是個謎。

格雷格·L·賽門扎研究了EPO基因,以及如何通過改變氧氣含量來調節它。通過使用基因修飾的小鼠,顯示了位於EPO基因旁邊的特定DNA片段介導了對缺氧的反應。

格雷格·L·賽門扎

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還研究了EPO基因的氧依賴性調節,兩個研究小組都發現,幾乎所有組織中都存在氧傳感機制,而不僅存在於通常產生EPO的腎細胞中。這些重要發現表明,該機制在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中是通用的。

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

賽門扎希望確定介導這種反應的細胞成分。在培養的肝細胞中,他發現了一種蛋白質複合物,該複合物以一種依賴氧氣濃度的方式與上述DNA片段結合。他稱這種複合物為缺氧誘導因子(HIF)。賽門扎致力於純化這種誘導因子,並作出了包括鑑定編碼HIF基因在內的關鍵發現。

1995年,他發現缺氧誘導因子由兩種不同的DNA結合蛋白組成,這兩者分別被命名為HIF-1a和ARNT。由此,研究人員可以著手探索整個氧傳導機制的參與部分和其工作機理了。

林道氏病(VHL)竟成「合作夥伴」

當氧氣水平很高時,細胞中幾乎不含HIF-1α。但是,當氧含量低時,HIF-1α的量增加,因此它可以結合併調節EPO基因以及其他具有HIF結合DNA片段的基因。

幾個研究小組表明,通常能迅速降解的HIF-1α在缺氧條件下降解減緩。然而,在正常氧氣水平下,一種被稱為蛋白酶體的細胞機器也會降解HIF-1α。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小肽泛素被添加到HIF-1α蛋白中,而泛素的主要功能是標記需要分解掉的蛋白質。但泛素如何以氧依賴的方式結合HIF-1α,仍然是一個核心問題。

答案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方向。

在賽門扎和拉特克裡夫探索EPO基因調控的同時,癌症研究人員小威廉·凱林正在研究一種遺傳症候群,即馮·希佩爾·林道氏病(VHL疾病)。這種遺傳疾病會導致遺傳性VHL突變的家庭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急劇增加。

小威廉·凱林向諾獎官方發送了一張自拍照

凱林的研究表明,VHL能基因編碼一種可預防癌症發作的蛋白質,而缺乏功能性VHL基因的癌細胞會異常高水平表達低氧調節基因,但當VHL基因重新引入癌細胞後,則恢復了正常水平。

這是一個重要線索,表明VHL以某種方式參與了對缺氧反應的控制。然後,拉特克利夫和他的研究小組又做出了一個關鍵發現:證明VHL可以與HIF-1α物理相互作用,並且是正常氧水平下降解所必需的。這一成果最終將VHL與HIF-1α直接聯繫起來。

氧氣感應機制謎題終於「破解」

然而,科學家仍然缺少對氧含量如何調節VHL與HIF-1α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解。

對這一答案的搜索,集中在已知對VHL依賴的降解很重要的HIF-1α蛋白的特定部分,凱林和拉特克裡夫都懷疑,氧感測作用機制的關鍵,應該在該蛋白結構域中的某個位置。

2001年,在兩篇同時發表的文章中,他們表明,在正常的氧氣水平下,羥基會在HIF-1α的兩個特定位置處添加。

這種蛋白質修飾被稱為脯氨醯羥化,使VHL能夠識別並結合到HIF-1α,由於參與到這一修飾中的脯氨醯羥化酶是對氧敏感的,因此這一發現解釋了正常氧水平下VHL控制HIF-1α降解的過程。

拉特克裡夫等人的進一步研究,確定了負責這一關鍵機制的脯氨醯羥化酶。他們的研究還表明,HIF-1α的基因激活功能受氧依賴性羥基化作用的調節。

至此,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已經闡明了氧氣感應機制,並展示了其工作原理。

氧氣調節機制直接影響生理和病理

由於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開創性工作,我們對不同的氧氣水平如何調節基本的生理過程了解更多。

氧傳感機制能使細胞適應低氧水平的新陳代謝。劇烈運動時的肌肉細胞就是一個例子。氧感測控制的適應性案例,還包括新血管的產生和紅細胞的產生;我們的免疫系統和許多其他生理功能也可以通過氧感應機制進行微調;甚至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對於控制正常的血管形成和胎盤發育,氧氣傳感也被證明是必不可少的。

氧感測是許多疾病的核心。

例如,患有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通常由於EPO表達降低而患有嚴重的貧血。而這項研究表明,EPO由腎臟中的細胞產生,對於控制紅細胞的形成至關重要。

此外,氧調節機制在癌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腫瘤中,利用氧氣調節機制刺激血管形成並重塑新陳代謝,從而使癌細胞有效增殖。

在學術機構的實驗室和製藥公司中,科學家正在努力,希望開發出可以通過激活或阻斷氧氣感應機制來幹擾不同疾病狀態的藥物。

 (原題為《權威解讀來了!為什麼他們獲得了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權威解讀來了!為什麼他們獲得了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氧氣的化學式為O2,約佔地球大氣的五分之一。奧託·沃伯格(Otto Warburg)是193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他揭示出,這種轉換是酶促過程。在進化過程中,生命體發展了確保向組織和細胞充分供氧的機制。頸動脈作為大血管,包含專門的細胞,可以感應血液中的氧氣含量。193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發現,頸動脈體進行血氧感知後,通過與大腦直接通信來控制呼吸頻率。
  • 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019年10月7日電 氧氣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昨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
  • 2019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是:William G.
  • 3名科學家奪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獲獎研究成果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三名科學家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美元)獎金。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 G.截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10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2015年,憑藉在青蒿素方面所做的貢獻,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摘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   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   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美國)、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Rice)(美國)共同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17:30,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 Jr、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斯霍普金斯的Gregg L. Semenza因揭示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機制而獲得此獎。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來源:網易新聞 / 中國醫學論壇報▍整理:賽柏藍器械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防治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 趣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獎的創辦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願是,將其財富的一部分,給予那些「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做出最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是對科學家科研成果的極大肯定。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醫學獎憑藉其出色的篩選能力樹立了其在醫學界學術圈的權威地位。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百年獎項,記錄對抗傳染病的「戰鬥...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名單率先被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Rice)共同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貢獻。
  • 漢鼎好醫友丨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為治癒C肝打下...
    漢鼎好醫友丨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為治癒C肝打下基礎!市場信息網   2020-10-09 11:06:09   來源:    評論:   近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揭曉:Harvey J.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百年獎項,記錄對抗傳染病的「戰鬥史」
    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黃雲迪 甄翔】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7日報導,當地時間10月7日午時,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英國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格雷格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3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三人共同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
  • 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1968年,瑞典銀行(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即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7日新鮮「出爐」,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年歷史中,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
  • 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北京時間10月5日17點30分許(瑞典當地時間11點30分許),諾貝爾大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為以下三位科學家,獎勵他們在細胞領域做出的貢獻。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年是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她因發現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時她也是女性獲獎者中年齡最高的,獲獎年齡為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