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背後,有兩位重要華人學者,其中一個是咱們福建古田人!他就是江秉華!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G.Kaelin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PeterJ.Ratcliffe)及格雷格·塞門扎(GreggL.Semenza)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領域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一篇Semenza(塞門扎)參與的關於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論文還有一位作者,署名是JiangBH(中文名江秉華)
也就是說在這巨大成就背後,有兩位中國科學家的身影,其中一位還是我們寧德古田人,一起來認識一下他。
江秉華個人簡歷
1962年出生於福建寧德古田,1991年進入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94年8月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格雷格·塞門扎(Gregg Sememza)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1997-2000年在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2000年10月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和研究團隊。迄今為止發表論文170餘篇論文引用次數3萬餘次。
江秉華教授1962年12月出生於古田縣吉巷鄉一個僻遠的農村家庭。1984年畢業於中國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植物遺傳學專業,獲學士學位後分配於福建省中藥研究所工作。1991年赴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系留學,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接著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繼續攻讀,於1997年獲博士後學位,受聘於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分子與新藥系任研究員。2000年起至今,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 MBR腫瘤中心及微生物免疫與細胞生物學系擔任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國內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經常回國到各地。網絡上關於江秉華教授的英文資料很多,福建師範大學曾引進部份資料作為英文教材作用。
古田縣吉巷鄉有個「博士之家」,該家族同一輩份的兄弟姐妹間竟有近十名博士散居於海內外,為各行各業默默作著貢獻。2003 年被世界最權威的名人錄 《Who’s who in medical care 》評為年度最著名人士的江秉華教授就是其中一名。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據已故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首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性。
如果不是今年的諾貝爾獎,生物學家江秉華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即使是在國內科研圈也是如此。
其實,還有很多華人科學家都在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為全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湧現像屠呦呦一樣獲得諾貝爾獎,成為時代的楷模與全世界共同的驕傲,為他們點讚!!!
來源:東南網
[ 這裡是閩東日報,感謝您的閱讀 ]
閩東日報移動端矩陣
「你說我辦」新聞報料熱線:287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