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以SCI論英雄的大環境下,盛產SCI的神人不在少數,今天看到這個我真的驚呆了,雖然之前也看到過不少某某博士發表很多SCI的新聞,但是大多數都是材料專業的,臨床醫學專業的真的不多。
四川大學華西的科研氛圍我是見識過的,但是遇到這樣的神人還是要感嘆一下,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當無數人都憋不出1篇論文的時候,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鄧博士在3年時間裡累積發表了46篇SCI !
鄧博士,2011年考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本碩博連讀,自2016年至今,累計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46篇,其中第一作者41篇(是的,你沒有看錯,自己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就有41篇,這可是實打實自己寫的,不像很多人雖然文章數量很多,但是很多都是共一),共同第一作者5篇,累計影響因子大於120分!!
如果是基礎試驗,我覺得一篇完全自己做完的SCI差不多需要耗費一個普通研究生1到2年的工作量,如果前瞻性的臨床試驗,光收集病例+隨訪也要2年時間吧,當然如果都是回顧性的臨床研究就比較快了。
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成績肯定會有一些質疑,我也比較好奇鄧博士發了什麼樣的文章,有人也去挖了一下,發現在這麼多文章中,其中Original research 16篇(僅僅原創論著就有16篇,也足夠秒殺很多人了),其它Comments 9篇,Meta分析10篇,另很多篇letter,這些文章平均IF都是2-3分之間。
鄧博士本人也對網絡上的質疑做出了回復。
咱先不評論鄧博士的論文有沒有灌水的嫌疑,這樣高產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咱們很多人為啥1篇也寫不出來呢?
我覺得能做到這樣,估計有以下幾點:
1. 對科研和專業的熱愛
不喜歡科研,不喜歡寫文章的人,不喜歡自己所學專業的人肯定是做不到這些的。
2.有明確的奮鬥目標
不管是以拿獎學金,拿榮譽稱號,還是以成為學術大牛為目標,這裡面肯定有他的奮鬥目標。
4.合作能力強
能發這麼多原創論著,自己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是基礎試驗,我猜這離不開導師課題組團隊的協作。
5.依託平臺強大
華西醫院的科研氛圍很好,硬體軟體實力在國內都是頂尖的,所以基於高平臺能高產論文也不奇怪。
6.數據資源充足
華西這樣的頂尖平臺一般資源和數據來源都比較充沛,所以也比較容易寫文章。
7.導師指導有方
優秀的學生肯定不乏優秀的老師,能出這樣的學生導師功不可沒。
8.超出常人的勤奮
勤能補拙,這樣的學生從小就是學霸,學習非常努力,所以在科研上也不會差。就是發46篇中文核心也得費點功夫,就是46篇統計源也TM得碼字啊,想發46篇SCI,閱讀文獻基本破千了,說他非常努力沒什麼好說的。
9.善於思考
能寫這麼多Comments和Letter就說明平時看文獻會經常思考,不然也找不到文獻裡的錯誤,更寫不出Comments。
10.不刷抖音,不看電視,不打遊戲,不逛街,不睡覺
這條是我胡亂想的,能寫這麼多文章,差不多幾天就出1篇SCI的速度,那麼每天應該沒有那麼時間幹這些事情的吧,也應該沒有不相干的事情來幹擾。
回想起我讀碩士搞第一篇SCI的那時候,為了學做實驗,巴結討好人,感覺實驗沒學會我可以賣保險了。每天悶頭看文獻,設計實驗,不知不覺趴實驗室桌子上睡著了,再一抬頭臥槽天亮了?
在實驗室養細胞的時候,細胞汙染是常態,常年是凌晨1兩點還在做實驗,那時候有個女同學也做實驗到很晚,因為她害怕,每天要我等她做完我才能走。所以我經常是最後一個從實驗室離開的人。
到了寫文章的時候因為沒寫過SCI,就先寫中文,然後自己翻譯,絞盡腦汁在啃,寫完以後再讓老闆求人給我改,別人每一句都能指出一個錯誤。投文章時候,隔幾天郵箱裡的回覆都是「I regeret……」開頭,我都快絕望了。
終於熬到接收那一天,我高興得幾乎跳起來。然而現在回看,真的是一篇水的不能再水的垃圾文章了,要是現在,我分分鐘就能想到類似的idea,1個月之內就能把實驗做完。
哎,現在老了,精力不足,亂七八糟的事情幹擾也比較多,已經缺少年輕時的那股衝勁了,現在1年搞出來一兩篇已經是我的極限了!哈哈哈!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