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博士3年發表46篇SCI排第一16篇論著,這怎麼做到的?

2020-09-07 BMC科研

在國內以SCI論英雄的大環境下,盛產SCI的神人不在少數,今天看到這個我真的驚呆了,雖然之前也看到過不少某某博士發表很多SCI的新聞,但是大多數都是材料專業的,臨床醫學專業的真的不多。

四川大學華西的科研氛圍我是見識過的,但是遇到這樣的神人還是要感嘆一下,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當無數人都憋不出1篇論文的時候,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鄧博士在3年時間裡累積發表了46篇SCI !

鄧博士,2011年考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本碩博連讀,自2016年至今,累計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46篇,其中第一作者41篇(是的,你沒有看錯,自己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就有41篇,這可是實打實自己寫的,不像很多人雖然文章數量很多,但是很多都是共一)共同第一作者5篇,累計影響因子大於120分!!

如果是基礎試驗,我覺得一篇完全自己做完的SCI差不多需要耗費一個普通研究生1到2年的工作量,如果前瞻性的臨床試驗,光收集病例+隨訪也要2年時間吧,當然如果都是回顧性的臨床研究就比較快了。

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成績肯定會有一些質疑,我也比較好奇鄧博士發了什麼樣的文章,有人也去挖了一下,發現在這麼多文章中,其中Original research 16篇(僅僅原創論著就有16篇,也足夠秒殺很多人了),其它Comments 9篇,Meta分析10篇,另很多篇letter,這些文章平均IF都是2-3分之間。

鄧博士本人也對網絡上的質疑做出了回復。

咱先不評論鄧博士的論文有沒有灌水的嫌疑,這樣高產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咱們很多人為啥1篇也寫不出來呢?


我覺得能做到這樣,估計有以下幾點:

1. 對科研和專業的熱愛

不喜歡科研,不喜歡寫文章的人,不喜歡自己所學專業的人肯定是做不到這些的。

2.有明確的奮鬥目標

不管是以拿獎學金,拿榮譽稱號,還是以成為學術大牛為目標,這裡面肯定有他的奮鬥目標。

4.合作能力強

能發這麼多原創論著,自己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是基礎試驗,我猜這離不開導師課題組團隊的協作。

5.依託平臺強大

華西醫院的科研氛圍很好,硬體軟體實力在國內都是頂尖的,所以基於高平臺能高產論文也不奇怪。

6.數據資源充足

華西這樣的頂尖平臺一般資源和數據來源都比較充沛,所以也比較容易寫文章。

7.導師指導有方

優秀的學生肯定不乏優秀的老師,能出這樣的學生導師功不可沒。

8.超出常人的勤奮

勤能補拙,這樣的學生從小就是學霸,學習非常努力,所以在科研上也不會差。就是發46篇中文核心也得費點功夫,就是46篇統計源也TM得碼字啊,想發46篇SCI,閱讀文獻基本破千了,說他非常努力沒什麼好說的。

9.善於思考

能寫這麼多Comments和Letter就說明平時看文獻會經常思考,不然也找不到文獻裡的錯誤,更寫不出Comments。

10.不刷抖音,不看電視,不打遊戲,不逛街,不睡覺

這條是我胡亂想的,能寫這麼多文章,差不多幾天就出1篇SCI的速度,那麼每天應該沒有那麼時間幹這些事情的吧,也應該沒有不相干的事情來幹擾。


回想起我讀碩士搞第一篇SCI的那時候,為了學做實驗,巴結討好人,感覺實驗沒學會我可以賣保險了。每天悶頭看文獻,設計實驗,不知不覺趴實驗室桌子上睡著了,再一抬頭臥槽天亮了?


在實驗室養細胞的時候,細胞汙染是常態,常年是凌晨1兩點還在做實驗,那時候有個女同學也做實驗到很晚,因為她害怕,每天要我等她做完我才能走。所以我經常是最後一個從實驗室離開的人。

到了寫文章的時候因為沒寫過SCI,就先寫中文,然後自己翻譯,絞盡腦汁在啃,寫完以後再讓老闆求人給我改,別人每一句都能指出一個錯誤。投文章時候,隔幾天郵箱裡的回覆都是「I regeret……」開頭,我都快絕望了。


終於熬到接收那一天,我高興得幾乎跳起來。然而現在回看,真的是一篇水的不能再水的垃圾文章了,要是現在,我分分鐘就能想到類似的idea,1個月之內就能把實驗做完。

哎,現在老了,精力不足,亂七八糟的事情幹擾也比較多,已經缺少年輕時的那股衝勁了,現在1年搞出來一兩篇已經是我的極限了!哈哈哈!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去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在過去近一年之後,近日,這個話題再度被提起。小編發現,當事人鄧漢宇博士,目前已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胸外組)醫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科生導師。擔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多個SCI雜誌審稿人。
  • 川大華西醫學院博士畢業生一作發46篇SCI引熱議,你怎麼看?
    導讀: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榮譽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在網上引起熱議,其中討論的焦點在於如何在讀博期間發這麼多的SCI?近日,知乎上一則「如何看待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 2019 屆畢業生發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熱議。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pan>《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開掛的人生源於開掛的態度 華西畢業生發表46篇SCI文章的背後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榮譽畢業生發表 46 篇SCI文章的新聞驚爆了眾多醫學生的眼球,也引發了大家關於這樣的人才是「學霸還是水貨」的熱烈討論。根據網絡上的資料顯示,該生系華西臨床醫學院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專業學生,2011年入學,2019年畢業。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熊丙奇《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第一篇SCI就發表在5分以上期刊,如何做到的?
    2019 年 3 月,我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人生中第一篇 SCI 文章,今年公布的影響因子數據顯示,我所投稿的雜誌斬獲 5.793 分,也為我的博士生涯畫上了一個比較滿意的句號。在這篇文章之前,我沒有以第一作者發表過任何論著,中英文雜誌都算在內,文章發表的數目是零,可謂是科研小白。但是,我仍舊認為 5 分以上的雜誌,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遙不可及,有很多規律可尋。接下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到人生第一篇 SCI 就發表在 5 分以上的雜誌。
  • 第一篇SCI就發表在 5 分以上期刊,我是如何做到的?
    2019 年 3 月,我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人生中第一篇 SCI 文章,今年公布的影響因子數據顯示,我所投稿的雜誌斬獲 5.793 分,也為我的博士生涯畫上了一個比較滿意的句號。在這篇文章之前,我沒有以第一作者發表過任何論著,中英文雜誌都算在內,文章發表的數目是零,可謂是科研小白。
  • 46篇SCI畢業生,科研大牛還是灌水強人?外行和內行看法完全不同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最近一位畢業生非常「火」,原因在於他從2011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本碩博連讀期間,累計發表SCI共46篇!這位鄧同學學的是臨床醫學,他在2016年至今,不到3年的時間內,發表了46篇SCI論文,平均每月1篇多。
  • 3年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均在學校「最具影響力期刊」目錄)、EI會議論文4篇,另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
  • 25歲博士奶爸走紅,曾睡4小時打3份工,發表16篇SCI論文
    每當夜半時分,材料D樓三層總是傳來歌聲,這是王言博在邊做實驗邊唱歌。全民K歌顯示,他已經錄製了486首單曲,獲得了超過24000次的收聽。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25歲博士奶爸王言博火了。16篇SCI論文、十佳歌手、六塊腹肌……近日,還榮獲上海交通大學2019「學生年度人物」和第四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的榮譽。
  • 他讀研3年發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發他博士證?
    從小學二年級跳到小學六年級,這叫聰明。從初中三年級直接參加高考成為大學生,有人叫「神童」。那碩士讀著讀著畢業了,卻要被人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叫什麼?近日,「西安交大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一話題登上知乎熱搜,討論熱度達到857萬。超模君大眼一瞪,三年發16篇SCI!這位仁兄,要不要這麼強?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
    「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記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川農博士發表8篇SCI,其中5篇top期刊!屬於他的科研故事
    在校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在SCI TOP期刊,累計就讀碩士時,他就已了解到四川農業大學在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的卓越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的行業翹楚李明洲教授,這一切都成為了他選擇加入川農,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深耕的動力和緣由。  然而,那一年他並沒有成功,頂著壓力再次複習準備,終於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談起他的導師李明洲教授,孫俊龍非常敬佩:「他年輕,有活力,最讓我折服的是他活躍的科研思維。
  • 3年16篇SCI,碩士生破格拿博士學位,他的兩位前輩比他還牛
    接受採訪的時候,孫光宇說:飲水思源,我在瑞士讀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報效祖國。看,這活脫脫就是一位受校友錢學森精神感召的未來學術大牛啊。3年16篇SCI很牛嗎?碩士期間拿博士學位很牛嗎?西安交通大學孫光宇的經歷像極了兩位前輩,他到底牛在哪裡?一位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你說牛不牛?平均一個半月一篇SCI,你說牛不牛?
  •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屆畢業生發表46篇SCI文章?
    對於三年46篇SCI的事情,不想吹也不想黑,這樣宣傳只是在服從遊戲規則罷了。認為這是灌水也沒有錯,但不能否認這一數量可以反映出這位同學的科研能力,起碼是努力程度的事實。考慮到現行國內研究生畢業評價體系的導向,這一做法可以理解,我與他易地而處,可能也不會做的比他高尚。當然從科學價值來看,這些大量的低分文章大部分時候產生不了任何科學價值(其實對於分數稍高的期刊這一事實也沒有太多的改變)。
  • 國人佔比79%的SCI畢業神刊,被爆8篇文章嚴重抄襲
    這些論文主要抄襲自國外2013-2015年間的兩篇博士論文,抄襲程度有多嚴重?見下圖標註,也不知道這是如何通過查重的?又或者該雜誌有沒有做好查重工作。Spandidos,看這名字就知道是大老闆。其主攻臨床病毒學研究方向,已在200本不同雜誌上累計合作發表英文論文8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