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研究生真厲害:1年發表12篇SCI論文,還有4項專利,太優秀了!

2020-12-05 中國校園在線

徐文浩,2018級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外科碩士研究生,2018-2019學年碩士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曾獲2019年「青年創意設計大賽」全國一等獎。師從葉定偉教授團隊著名泌尿腫瘤專家張海梁教授,從事泌尿系統腫瘤的基礎及臨床轉化研究。研究生第一年期間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SCI論著12篇;以主要發明人身份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專利3項;曾於2019年3月受邀赴西班牙巴塞隆納參加第19屆歐洲泌尿外科年會口頭髮言交流,並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進行發言或壁報展示。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徐文浩在研一期間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ging,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Frontiers in Oncology, Frontiers in Genetics, Journal of Cancer等雜誌發表SCI論著12篇,影響因子總計41.89分;以其他作者身份在Cancer Research等雜誌發表SCI論著2篇,影響因子共計11.25分。

當被問及所發表論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時,徐文浩回答:「其實是我的第一個課題成果,有幸收到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2019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泌尿生殖系統腫瘤年會(ASCO GU)的參展邀請,並且最後以會議摘要形式發表於腫瘤學頂級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 28.245)。2018年7月,為了提前適應研究生學習,我在導師張海梁教授的建議下提前來到復旦附屬腫瘤醫院學習,張海梁教授在給我精心定製了長達一年的學習計劃後,讓我首先學習收集腫瘤醫院泌尿外科的龐大患者診療資料庫,從臨床角度出發研究『減瘤腎切除手術是否會為晚期腎癌患者帶來更大的生存獲益』這一課題。

然而當時的我是一個科研小菜鳥,對如何收集和處理數據、如何運用不同統計學方法作圖、論文寫作結構、怎樣與審稿人鬥智鬥勇都一竅不通。幸運的是,張海梁教授在繁忙工作之餘對我傾囊相授,鼓勵我獨立思考,為我的數據和論文把關,在學術大門前推了我一把。」雖然這是現在的他看來還存在許多缺陷、值得進一步探索的一份研究課題,但正是這一研究讓他跨出了學術道路最難的第一步,「真的很感謝我的師父,他是我的領路人,帶我邁出了學術道路最重要的第一步,沒有張海梁教授的幫助我會多走很多彎路。」徐文浩補充道。

徐文浩目前和師兄正在研究一個新的課題,已經經過了半年的探索。該研究的靈感來源於他師兄做的關於前列腺癌的機制研究,然而當時得到的結果與預期不大一致,於是提出是否存在「某種新型 RNA甲基化修飾調節前列腺癌進展」這一假設。

帶著這一疑問,師兄朱文愷諮詢了該領域國際領先的實驗室後發現確實可能在前列腺癌中存在這個修飾,雖然國外有過相關研究但還不夠深入,於是兩人開始了在前列腺癌和腎癌兩大泌尿系統癌種中如火如荼的探索。徐文浩認為做研究主動性很重要:「一定要去跟著師兄師姐們學習,他們的經驗和知識能讓我受益匪淺。要願意去深挖現象背後的可能原因,每次得到的新進展會形成一種正反饋,這是科研的樂趣。如果每次都是被動做實驗,最後會淪為失去主觀能動性的工具人。」

徐文浩的日常實驗工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除了實驗研究,徐文浩秉承科學研究為臨床工作服務的理念,堅持參與門診,一年來累計協助導師診治患者超4500例,獨立完成膀胱鏡檢查、膀胱灌注等門診手術操作超200例,並長期參與中國泌尿腫瘤多學科疑難病例會診。

徐文浩從去年9月開始每周跟導師一起出診兩次,每次四個小時。出診過程中,他協助導師首先對患者進行初步的病史登記和病情處置,再根據處置方式的不同分門別類,然後由導師審核處理方式並進一步診治,進而大大提高門診效率,協助導師儘可能在有限時間內診治更多的患者。此外,徐文浩可以獨立完成較為簡單的泌尿系統腫瘤相關的門診手術,例如膀胱癌術後患者的灌注化療、膀胱鏡檢查、輸尿管支架的更換或置入等。

徐文浩提及,門診遇到的大部分患者都很好溝通,但也難免會有情緒激動的患者。醫院每天放給每位教授的門診掛號數有限,然而患者數量眾多,會出現插隊、擅自進入診療室打斷問診等情況。

當問到是否會因為患者不理解、不信任自己的用心付出而難受時,徐文浩搖搖頭笑道,「我們還有很多患者需要診治,還有很多臨床和科研任務需要承擔,這種小插曲僅僅是忙碌生活的調味劑」。徐文浩說:「醫患其實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我們都有一致的目標那就是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生存獲益。出診的時候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患者,但無論怎樣都要耐心應對,導師也叮囑我患者都不容易,一定要學會溝通的技巧,要學會換位思考。」

徐文浩還致力於臨床轉化工作,以第一發明人身份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一種泌尿外科用尿道給藥器」、軟體著作權專利3項:「腎癌免疫治療療效預測系統」、「膀胱癌免疫治療療效預測系統」和「腎癌分子影像學融合分析系統」。

以主要發明人身份成功申請並受理實用新型專利3項:「一種腹腔鏡手術下用帶刻度的B超探頭」、「一種安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刀」、「一種新型輸尿管支架管」和發明專利1項:「一種泌尿外科手術機器人機械臂」。此外,他與導師一起設計的泌尿外科用尿道給藥器,於今年2月獲得了全國「青年創意設計大賽」一等獎。他認為在實踐中用心觀察和思考很重要,在臨床操作時哪裡不順手,就會思考可以怎樣改進,然後將想法落到實處。

臨床工作中的徐文浩

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徐文浩在研究生入學前就在導師和師兄師姐的幫助下收集和整理臨床數據、設計課題、著手做實驗、寫論文。他說:「做研究要願意投入並高效利用時間,效率太重要了。我個人習慣提前幾天做好規劃,比如我會今天想好明後天要收集多少數據、完成實驗的哪一部分之類的目標。」徐文浩補充說道,寫論文還要善於總結,例如搭建文章結構的技巧、如何抓住審稿人的眼球等等。

在科研學習和臨床工作外,徐文浩還積極參與了各種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在2018-2019學年期間,他曾赴西班牙巴塞隆納參加第19屆歐洲泌尿外科年會(EAU)報告發言;曾在上海第三屆東方泌外科和男科學術會議以及廈門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CSCO)報告發言;曾受邀參加美國泌尿科協會(AUA)、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泌尿腫瘤分會(ASCO GU)、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和第九屆東方腎臟病學會議壁報展示。

徐文浩提到,他在巴塞隆納見到了之前只在文獻中見過的學術大佬,並且向他拋出了去國外研究中心交流的橄欖枝,還結識了北大醫學院的一位研究生,對方英語口語十分流暢。徐文浩說:「與優秀的人接觸會激勵自己更加努力。」

第19屆歐洲泌尿外科年會壁報合影

徐文浩坦言自己其實是一個愛玩的人,「我愛打遊戲,端遊手遊都在玩。我還很喜歡旅遊,但現在沒什麼時間去了。」他現任復旦附屬腫瘤醫院團學聯外聯部部長和男籃隊隊長,今年他所在的男籃隊還獲得了復旦大學楓林校區男籃比賽季軍。他笑著說道:「我不是一個能夠除了睡覺就是幹活的人,娛樂休閒於我而言不可缺少。而且身體最重要,休息夠了才有精力繼續做事。」

復旦附屬腫瘤醫院研究生男子籃球隊合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是徐文浩的現實寫照。因為媽媽是醫生,所以他小時候就耳濡目染,對醫學產生興趣,在高考填志願時毅然選擇了學醫這條路。他至今沒對當初的決定後悔,「做不完的手術、看不完的患者、補不完的病史,或許這就是中國年輕醫生的現狀,但是我認為這是必經的歷練。

在徐文浩看來,作為一名科研型碩士研究生,要對自己對導師負責,做到學術誠信、不弄虛作假;還要對患者負責,無論有什麼矛盾和誤會,都要恪守醫生的道德準則和底線。他想對當代青年學生說,「效率十分重要,因為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不能有拖延症。此外,對人對事要有自己的冷靜思考。最後,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在團隊中不要太計較得失,在發生分歧時學會讓步。」

無論是國獎,還是「優秀學生」榮譽稱號,它們不僅代表著對學生不懈付出和優秀品質的肯定,更代表著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精神鞭策,他將繼續在科研和臨床實踐中踐行「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的理念。

來源:復旦研究生 撰稿 劉 甜 編輯 章雨晨

相關焦點

  • 西工大「硬核學霸」集體亮相:保研清華、發17篇SCI論文、太優秀……
    他榮獲2019年寶鋼優秀學生獎,優秀學生標兵以及國家獎學金等榮譽,現保研至清華大學材料學院。8、許海龍,材料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2019獲研究生標兵稱號,他是老師眼中勤奮刻苦的學生,也是同學心目中最可信賴的朋友。目前共發表SCI論文17篇,含4篇ESI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總和117.4,公開2項國家發明專利。
  • 這位學霸真牛:他發表30篇SCI論文,發明專利28項,獲國內大獎!
    這是自1996年設置該獎項以來,電子科技大學學子首次獲此殊榮,不僅填補了我校在該獎項的空白,也體現了歷經20餘年的不懈努力,我校光學工程學科在基礎前沿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與進步,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力日益提升。學霸不是說說而已羅鴻禹在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劍峰教授的悉心指導下,自2011年起一直從事「中紅外光纖雷射」方向的研究工作。
  • 超150篇論文,55項發明專利!這8位「男神」全是博士,都來自西安交大
    發表17篇SCI學術論文,其中最具國際影響力期刊15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5項;他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優秀研究生"稱號,囊括"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中國研究生石油裝備創新設計大賽等獎項。  博士期間,他參與橫縱課題共9項,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7篇,其中SCI期刊論文12篇;以第一學生作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並全部授權;開發2套數位化精度分析軟體,並獲得軟體版權2項。2019、2020年度連續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6年獲得"SMC社會獎學金",2019年獲得"優秀研究生"榮譽稱號,2020年獲得"優秀博士研究生標兵"榮譽稱號。
  • 他們是湖大2020優秀畢業研究生代表:發論文、拿國獎、申請專利……
    在小貝的日記裡,有他們的笑容,有他們的歌聲,還有他們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在此,小貝向大家今年畢業研究生中的優秀代表,以此紀念這個不平凡的畢業季,也祝願所有的畢業生鵬程萬裡,不負芳華。文學院 張義明張義明,文學院碩士研究生,2017年以總分第一名考入湖北大學文藝學專業,在校期間兩次獲得校級學業獎學金,並於2019年榮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篇。
  • 復旦大學2019-2020學年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擬推薦名單公布!
    12月1日上午,2019-2020學年復旦大學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終審答辯會在邯鄲校區逸夫科技樓一樓報告廳舉行。最終,本次答辯會擬推薦10位研究生同學為本年度優秀學生標兵,最終名單以學校批覆為準。首先,讓我們來一起康康名單吧!
  • 他在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14篇SCI論文
    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8本頂級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14篇,其中一區論文10篇,累計影響因子達60以上;現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等10餘本國際SCI期刊邀約審稿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金龍魚獎學金」等榮譽;主持「江南大學優秀博士培育基金
  • 這個碩士讀得值,連博士學位都要破格「贈送」了?他真厲害
    這個碩士讀得值,連博士學位都要破格「贈送」了?他真厲害! 隨著大學的擴招,學生上大學的概率大大提高,學生考700分可以上大學,考一百五六十分也可以上大學。如今大學生越來越多,學歷也越來越不「值錢」。
  • 優秀!累計發表SCI論文9篇,擔任3本SCI期刊審稿人,累計獲獎50餘項
    2017年,他實現了當初定下的「小目標」,作為第一作者發表一篇SCI論文。主持一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課題,申請一項國家發明專利。2020年,他已累計發表SCI論文9篇,授權國家專利4項,擔任3本SCI期刊審稿人,累計榮獲校長特別獎、國家獎學金、省優乾等各級獎勵50餘項。
  • 32篇SCI、EI論文、多項發明專利、本科生科研導師
    來源 | 華南理工大學、新華網編輯 | 學術君不愛逛街、不愛打遊戲,但醉心科研,發表32篇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論文,擁有9項授權發明專利、44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另外60餘項專利在受理中……這個「大神」就是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關偉鵬。
  • 她來自深圳大學,發表SCI論文1篇,EI論文8篇,參與國家項目2項……
    研究生三年讓她在競賽中深刻領會到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邊界,而打破這些邊界的錘子,是求知慾、是渴望、還有交流。下面小編根據左路路的競賽歷程,來講述她的成長經歷。個人簡介左路路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2017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學術研究:研究領域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特徵工程、數據挖掘、優化調度等,在該領域發表SCI論文1篇,
  • 成都電子科大學霸發表30篇SCI論文 又獲王大珩光學獎
    羅鴻禹在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劍峰教授的悉心指導下,自2011年起一直從事「中紅外光纖雷射」方向的研究工作。該方向於2012年被光子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Photonics》進行了聚焦報導,將其與「中紅外光頻梳」和「中紅外量子級聯雷射」並列為未來中紅外光子領域的三大發展方向。
  • 他論文3篇,專利1項,手握交大、南開等8個名校保研offer,好優秀!
    獲得5項國際及國家級獎項,4項省部級獎項,校級獎項數十項,含金量最高的兩項獎項是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提名獎(F獎,國際獲獎比例2%)和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二等獎(全國獲獎比例2.6%),發表論文3篇,申請專利1項。
  • 佩服:他從科研小白逆襲科研大神,2年發23篇SCI論文,12篇TOP期刊
    厲害!據浙江農林大學消息,該校一名碩士研究生在過去的兩年讀研時間裡,竟然發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這種成果是什麼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這樣的成績,不僅超過很多厲害的博士,就連很多有多年科研經歷的高校老師可能也不能比——你說厲害不厲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只是僅讀了兩年的碩士研究生!
  • 武漢大學跨專業博士蛻變「論文達人」:1篇Nature子刊,5篇SCI論文!
    人物名片:鄧娟,仡佬族,中共黨員,1993年11月生,貴州銅仁人,2011年考入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繪工程專業;2015年進入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測繪工程專業攻讀專業碩士學位;2017年,考博時她放棄自己學習了六年的測繪專業,轉入電子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鄭國興教授
  • 「最牛畢業生」發表SCI論文19篇!深圳先進院2020屆研究生畢業
    6月23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179名博士研究生及碩士研究生如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仲夏之約」——在畢業典禮上,學子們逐一上臺接過學位證書、接受院長扶正流蘇,開啟新的人生旅途。據了解,這是深圳先進院第14年向社會輸送高水平、高質量人才。
  • 青島農業大學2019年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風採展
    畢業研究生分別在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南開大學等名校攻讀博士學位。畢業的三屆(5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共發表了SCI論文12篇,其中一區期刊論文7篇,二區4篇,四區1篇。三、教學心得「身教勝於言傳」,導師的榜樣作用對每個研究生、整個課題組氛圍的影響尤為重要。當導師努力的時候,學生基本不會偷懶,導師專心科研,學生便不會浮躁。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因此並不能確定這一建議是十分正式,且已經納入學位申請、授予程序的,還是只是在媒體報導時提及。確定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離開了學術標準與規範的媒體建議,除了博眼球之外,還會誤導學術評價標準。授予博士學位需基於博士學位論文,這一學位論文不能由期刊發表論文替代,否則,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發表論文,而無需撰寫學位論文,就可授予博士學位了。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 交大學霸:他蟬聯本、碩、博國家獎學金,發表論文10篇,專利11項!
    周昕毅,中共黨員,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曾蟬聯本碩博國家獎學金(4次專業第一),獲第三十屆全國部分地區大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唐立新獎學金。入選「2020年新加坡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篇,公開國家發明專利11項。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師弟讀研時發了4篇中科院II區sci論文,均是環境類期刊中影響力較高的。畢業後,他還留2篇初稿給師妹,期間參與了實驗。研二時拒絕了團隊的碩博連讀,研三拒絕了團隊小導師的留學建議,更為遺憾的是他研三拒絕了推薦的一個博導(願意招他),去年新增為院士。不想讀博的理由很簡單,兩個字「累了」。之前,和他聊過,他的想法是工作2年後再去國外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