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系大一本科生,發表新冠病毒相關SCI論文。
此時的你是否還沉浸在既生美食,何生脂肪,感慨於,床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
那些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快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近日,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系2019級本科學生佘佳桐同學,在兒科學系劉文君教授指導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知名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了題為「COVID-19 epidemic: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的學術論文。該論文於2020年3月27日被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雜誌接收,4月1在線發表。
同時佘佳桐同學還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熱帶醫學雜誌》2020,20(2):153-156發表題為「兒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特徵與防控措施」論文。兩篇論文對兒童COVID-19的防治具有積極意義。
文章主要內容
「COVID-19 epidemic: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一文全面綜述了COVID-19疫情爆發後,兒童COVID-19的整體流行現狀,與成人比較,兒童具有發病率較低,聚集感染明顯、家庭感染為主,易暴露感染、潛伏期更長,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密切接觸、氣溶膠、結膜、糞口、甚至可能母嬰傳播等流行病學特徵,以及兒童COVID-19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病情較輕、重症率、死亡率較低等臨床特點。為我們面對疫情,面對特殊的群體,更加全面了解兒童SARS-CoV-2流行病學情況提供了重要參考。「兒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特徵與防控措施」一文主要對比分析了SARS-CoV-2的病原學特點、流行現狀,並從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角度,提出了防治兒童COVID-19具體措施。
創新點
自2019年12月爆發COVID-19以來,新冠肺炎疫情隨即蔓延至全國及境外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給我們人類帶來了嚴重威脅。相對成人而言,兒童患者佔比較少,儘管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兒童COVID-19流行病學的信息,但是缺乏相關的綜合報告,與之相關的防護、診療措施也不夠完善。兩篇文章均以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為切入點,首次全面綜述了兒童COVID-19的流行病學特徵、臨床特點,並提出了防控措施。
現實意義
一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初期兒童確診患者佔比較小,但隨著各地病原學檢測增強,低齡兒童未佩戴口罩、未保證個人清潔衛生等原因,兒童COVID-19患者確診人數有顯著增加。近期,境外COVID-19疫情肆虐,輸入性病例又提升了我國兒童的防護難度。身為西南醫科大學兒科人,關注COVID-19疫情期間兒童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徵以及臨床特點,並由此提出一些切實有益的兒童防護措施,旨在增強兒童防護意識,為對兒童COVID-19患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信息,為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貢獻了自己應有的一份力量。
佘佳桐
漢族,四川涼山州人,現為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系本科一年級學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兩篇,其中SCI收錄一篇。
劉文君教授
二級教授,醫學博士,碩士/博士生導師,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系主任兼兒科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天府萬人計劃」天府名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衛生健康首席專家、四川省衛生計生領軍人才。
四川省醫學會兒科學專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畢業後醫學教育兒科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定期考核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兒科分會常委、中國整合醫師分會兒科學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誌》,《中國實用兒科雜誌》,《臨床兒科雜誌》,《國際血液與輸血雜誌》等10種雜誌編委,《Oncology Letters》等雜誌審稿人。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28篇,主編、副主編兒科學教材17冊。獲省政府科技進步獎3項(第一)。
長期從事兒科臨床、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致力於兒童血液、呼吸、感染等疾病的診治研究。
來源:西南醫科大學 西南醫科大學宣傳部 西南醫科大學兒科學系 編輯:王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