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北卡大學教授、山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秦祿昌
納米最準確的定義莫過於英語大辭典,這或可援引世界權威的、2000年版的韋氏英語大辭典,它在「納米」一詞裡稱其是「科學的幻想」。一方面,我們可以說是編辭典的人思想保守,的確,該詞在七十年代初期出現時就是源於「科學的幻想」,但從另一方面說,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已經可以從分子、原子的層面上進行物質「納米」級的操縱,使「納米」成為可觸可摸的物質,早已經不是所謂「科學的幻想」。
秦祿昌出生於1963年,「納米」一詞還沒出現。1978年,15歲的他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那個著名的班級的時候,「納米」一詞才出現沒多久,全世界還在「科學的幻想」。
當年的秦祿昌在那個著名班級裡不受矚目,如今的他卻已經是美國北卡大學物理和材料系終身教授。因其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稱為「納米博士」。他表示:「少年班讓我受益匪淺。這麼多年來,它給了我適度的自信心、優越感,這些少年時期培養成的精神力量,任何經歷都代替不了。」
1982年,秦祿昌畢業於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獲理學士學位。畢業後,他考取了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院研究生,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可信,學習材料科學及電子顯微技術。
1986年至1987年間,他訪問了澳大利亞CSIRO研究所。
1987年,他訪問了澳大利亞格林菲斯大學。
1987年至1988年間,他訪問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
1990年,他於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系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4年,他於麻省理工學院獲材料工程理學博士學位。
他創立了螺旋電子衍射方法,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測定碳納米管原子結構的實驗方法。
1994年至1996年間,他供職於日本NEC公司。
1996年至1997年間,他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工作。
1997年至1999年間,他工作於美國IBM公司。
1999年至2001年間,他又就職於日本NEC公司。
2000年,他研製出世界上直徑最小的碳納米管,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被評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2002年,他受聘於北卡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獲終身教授職位。
2002年,他應邀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授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專題。
他是Nature、Science等30多份國際知名雜誌的審稿人以及多個國家高級人才計劃的評審專家。
2009年,他入選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創新類人才,出任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與納米器件事業部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他是麻省理工學院江浙校友會的傑出人物,納米材料工程專家。他主要從事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性能與應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他發展了電子衍射與高分辨電子顯微術理論、方法及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部分內容已經寫入教科書。
秦祿昌教授目前研究方向包括碳納米管器件、納米結構場發射電子源及新型太陽能光電材料的探索。至今為止,他撰寫了專著與綜述論文10餘篇、發表論文170餘篇,SCI引用4000餘次;並獲美國、日本、中國多項專利。
未來,我們希望「納米博士」在「科學的幻想」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