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名美國華裔教授被捕了!還是美國工程院院士!
據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IT)從事納米技術研究的知名華裔教授陳剛因涉嫌在尋求聯邦補助金時未透露自己與中國的關係而被捕。
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被逮捕,理由是其未向美國能源部披露來自中國不同組織的合約、任命和獎勵。
突發的消息,驚動了整個學術圈,隨後MIT校長發表公開信,「陳剛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學者」。
MIT公告稱「陳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因此這樣的指控更加讓人難過」。
被指「與中國合作時沒有申報經費來源,報稅不誠實」
根據指控文件,陳剛是MIT帕帕拉多微納米工程實驗室主任和固態太陽能熱能轉換中心主任。
大約從2013年開始,他在MIT的研究已經獲得了美國聯邦機構授予的1900多萬美元的資助。
並2012年以來在中國擔任了多項職務,並自2013年以來接受了大約2900萬美元的外國資金,包括來自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1900萬美元。
美國方面檢查了陳剛的電子郵件。司法部文件強調了他為「促進中國科學和經濟發展」所做的努力,並披露了諸多細節:
1.促進與中國的合作;
2.建議中國把創新(科學)作為關鍵和核心;
3.中國經濟排名第二,但技術和人力資源遠遠落後這一位置;
4. 我們正在付出巨大的環境代價、不可持續的代價,以及勞動力成本;
5. 對於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我們必須依靠技術,不能像過去那樣發展;
6. 科學創新成為核心,我們意識到不僅僅是自主創新,還需要國際化來規劃和促進。閉門造車的創新是行不通的,創新也是驅動力。
美國司法部文件還顯示,至少從2017年到2019年,陳剛在中國擔任多個顧問職務,他還申請並獲得了美國能源部的撥款,以資助他在MIT的部分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與中國的關係。
華科校友、MIT機械系首位華人主任,曾打破普朗克百年定律
雖然陳剛現在的成就非凡,光是MIT機械工程系首位華人系主任的頭銜,就讓他成為華裔學者中較為出名的一位。此外,他還是國際傳熱學的領軍人物、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等。
但他也有一個平凡的出身。
1964年,陳剛出生於湖北襄陽市南漳縣的一個普通家庭,家裡的經濟條件也較為一般,不過當教授的母親從小就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所以,勤奮、刻苦,一直是陳剛出人頭地的法寶。
1980年,陳剛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華中理工大學,並就讀於動力學系。
隨後,他也在這裡完成了碩士學位,也留校成為一名講師。
1988 年,是陳剛學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當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華裔校長,田長霖教授來到華中理工大學進行講座,由于田長霖的學識與國際名聲,香港王寬誠基金會找到田教授,請他在中國大陸招生,並為其出獎學金費用。
田長霖
當時,華中理工推薦了兩名年輕的教師去面試,陳剛就是其中一人。
儘管面試內容為純英文,但陳剛此前的努力與苦學都沒有白費,據傳聞,在進行了一小時的交流後,田長霖當機立斷,收陳剛入自己門下。
從此,陳剛師從田長霖,遠赴海外,成為了一名博士生。
之後像很多海外博士一樣,陳剛的學術生涯開始騰飛。
1993年,陳剛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系博士學位,隨後進入杜克大學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
2001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擔任副教授;2004年擔任教授。
2009年,是陳剛學術成就中頗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的團隊首次打破了被公認物體間熱輻射基本法則的「黑體輻射定律」公式。
「黑體輻射定律」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於 1900 年創立,該定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成立,但普朗克對其在微距物體間是否仍成立,並沒有把握。
百餘年來,都沒有物理學家能夠證實普朗克的猜測。
陳剛和他的團隊做到了。
2009年,陳剛領導的團隊在Nano Letters發表論文Surface Phonon Polaritons Mediated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Nanoscale Gaps,通過實驗證實物體極接近的熱輻射傳輸,可高到定律所預測的千倍,即打破了普朗克的黑體輻射定律的預測。
研究證實,物體在極度近距時的熱力傳導,可以高到定律公式所預測的一千多倍。
這成為了陳剛最為值得稱道的一次學術研究,麻省理工也以Breaking the law,at the nanoscale為題發文祝賀。
2010年,陳剛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013年,陳剛升任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這是該校建校以來機械系首位華裔主任。
在任命的新聞稿中,MIT工程學院院長 Ian Waitz 表示,陳剛擁有「卓越的領導力、遠見、奉獻精神和很強的社區服務意識」,能夠「帶領該系繼續探索,開創輝煌。」
像他的導師田長霖一樣,陳剛也為海外華人擔任美國高校高級職位,添上了一筆。
陳剛的研究涉及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量轉換,主要包括微米和納米尺度能量轉換與傳輸機理的實驗、理論和數值計算。
2021年1月,這位華人科學家再次登上了新聞——在波士頓被捕。
MIT校長公開信稱:不可思議、深感沮喪、難以理解
當地時間14日,麻省理工學院新聞辦公室就陳剛教授被捕一事發布了校長L. Rafael Reif致學院全體成員的一封信。
公開信內容如下:
致MIT全體成員,
今天早些時候,我們了解到陳剛教授因被指控聯邦撥款欺詐在今天早上被逮捕,陳剛教授2001年加入MIT,他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學者。
了解陳教授的人都覺得此事不可思議,讓人深感沮喪且難以理解。獲知此事後,機械工程系主任Evelyn Wang已經趕往陳教授家中,在這艱難的時刻幫助陳教授家人。她也一直和系裡的學生和同事保持聯繫。
當然,對於學院來說,任何此類指控都事關重大嚴肅和關切,我們在公告中也強調了這一點,公告附後。
現在,我將這一令人傷心的消息告訴大家。如果你覺得這個時候你需要支持和幫助,我鼓勵你聯繫我們的教職工、博士後和學生。
謹啟
L·拉斐爾·萊夫
MIT的公告內容如下:
對於今天早晨陳剛教授被捕一事,我們深感沮喪。MIT相信誠信研究是一項基本責任,我們也非常擔心對美國學術研究造成不當影響。陳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因此這樣的指控更加讓人們難過。由於政府的指控,我們現在無法提供更多信息。
什麼是撥款欺詐?
在美國撥款申請官方網站上,我們找到了以下信息:
撥款欺詐通常指獲獎者試圖就獲獎資金的開支欺騙政府。司法部稱,這種行為相當於 「撒謊、欺騙和偷竊」。
如果被判定為撥款欺詐,會有什麼後果?
據美國司法部網站披露的信息,美國對電匯欺詐的指控,最高可判處20年監禁、3年的監督釋放,以及最高25萬美元的罰款。
對虛假陳述的指控規定,最高可判處5年監禁、3年監督釋放,以及罰款25萬美元。對未提交外國銀行帳戶報告的指控,最高可判處5年監禁、3年監管釋放,以及25萬美元的罰款。
判決將由聯邦地區法院法官根據美國量刑指南和其他法定因素作出。
陳剛教授被捕一事,引起了國內學術圈的極大關注,不少校友、學者都對美國打壓華裔學者表示震驚且憤怒,但事情如何走向?還尚沒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