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於瀟清 記者 王露
1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美方宣布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因為他隱瞞在從事美國政府資助的納米技術研究期間為中國政府工作的事實,而在周四被逮捕並受到刑事指控,請問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趙立堅表示,我不了解你提到的有關情況,我想再次重申,中國政府一貫主張有關人才交流合作必須建立在遵守法律、秉持科學誠信以及恪守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有關政策舉措與各國的通行做法並無本質區別。美方一些部門在辦理有關案件時,應該專業公平地行事,停止搞政治操弄,停止對中方有關人才計劃的汙名化,停止幹擾破壞中美在科技人文領域的正常交流與合作。
背景介紹:
【美國麻省理工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
微信公眾號「科學網」
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
56歲的陳剛被控欺詐、未提交外國銀行帳戶報告以及在納稅申報單中虛假陳述。他於當天在地方法官Donald L. Cabell面前首次出庭。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陳剛教授 圖片來源:MIT網站
據美國司法部網站披露的信息,美國對電匯欺詐的指控,最高可判處20年監禁、3年的監督釋放,以及最高25萬美元的罰款。
對虛假陳述的指控規定,最高可判處5年監禁、3年監督釋放,以及罰款25萬美元。對未提交外國銀行帳戶報告的指控,最高可判處5年監禁、3年監管釋放,以及25萬美元的罰款。判決將由聯邦地區法院法官根據美國量刑指南和其他法定因素作出。
根據指控文件,陳剛是美籍華人(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擔任MIT帕帕拉多微納米工程實驗室主任和固態太陽能熱能轉換中心主任。大約從2013年開始,他在MIT的研究已經獲得了美國聯邦機構授予的1900多萬美元的資助。
美國司法部文件顯示,自2012年以來,陳剛在中國擔任了多項職務,目的是通過提供建議和專業知識,促進中國的科技發展,並獲得經濟補償。自2013年以來,他據稱接受了大約2900萬美元的外國資金,包括來自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1900萬美元。
甚至,美國方面檢查了陳剛的電子郵件。司法部文件強調了他為促進中國科學和經濟發展所做的努力,並披露了諸多細節:
1.促進與中國的合作;
2.建議中國把創新(科學)作為關鍵和核心;
3.中國經濟排名第二,但技術和人力資源遠遠落後這一位置;
4. 我們正在付出巨大的環境代價、不可持續的代價,以及勞動力成本;
5. 對於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我們必須依靠技術,不能像過去那樣發展;
6. 科學創新成為核心,我們意識到不僅僅是自主創新,還需要國際化來規劃和促進。閉門造車的創新是行不通的,創新也是驅動力。
美國司法部文件還顯示,至少從2017年到2019年,陳剛在中國擔任多個顧問職務,他還申請並獲得了美國能源部的撥款,以資助他在MIT的部分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與中國的關係。
此外,陳剛在2018年的納稅申報單中沒有向美國國稅局披露,他2018年在中國有一個超過1萬美元的銀行帳戶。
MIT校長L. Rafael Reif給學校師生員工發送郵件,對此表示震驚,並稱陳剛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學者和教員,他的被捕是令人驚訝、深感痛苦和難以理解的。
(作者 唐一塵)
相關閱讀:
陳剛教授:MIT創業環境很濃,本科生用鋁做燃料
2017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陳剛發表題為《麻省理工的創業環境和發明創造》的主題演講,分享了麻省理工的創業環境和發明創造。針對馬雲在今天早上的演講中提到的阿里巴巴有47.5%是女性的情況,陳剛在演講中表示,多元化是目前眾多高科技公司追求的一個目標,但MIT(校訓「動手又動腦」 )這個工程學校,有近50%是女性,這在全世界基本找不到。
MIT是全球世界科研和商業化的先驅,擁有大量優秀的發明創造。以MIT機械系為例,十多年來麻省理工機械系共創造了五十多家公司。陳剛認為麻省理工的優勢是做原創性發明和創造的,並將這些研究帶向市場,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MIT優質的創業環境,MIT有很多機構鼓勵學生、教授創業,幫助提供輔導教練、創業教練,幫助提供創業網絡,有創業競賽,第一名給20萬美金。學校的錢都是通過集資而來,願意做這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陳剛表示,MIT機械系並不是研究傳統機械的院系,MIT機械系在機器人、3D列印、水處理等多個方面都取得有優秀的科研和商業進展。以3D列印為例,3D列印是MIT教授於1989年申請的專利,如今已經風靡全球。
陳剛介紹到,MIT的研究主要是解決人類的挑戰,包括全球變暖和人口增長的問題,而MIT機械系並不是製造機器這麼簡單,涉及的面非常廣,在量子計算、電子材料、機器人、智能系統、3D列印等方面都有非常優秀的研究結果。
以下為陳剛演講全文實錄:
陳剛: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麻省理工的創業環境和發明創造。
我是機械系的,因此我給大家的例子很多是來自我們系的,但我想大家都知道,麻省理工是一個非常具有創新、有很多發明創造的地方,因此讓我們來看一看麻省理工是怎樣把研究帶向市場,怎樣做原創性發明和創造的。
這是矽谷,矽谷在西海岸,如果談到東海岸的話就是128走廊,128走廊在美國波士頓128高速公路上,這裡高科技雲集,沿著128高速公路有很多高科技公司。
這裡和MIT以及哈佛有關,MIT和哈佛都是在這裡,對面就是波士頓。
左下方可以看到MIT的基本數據,1萬多個學生、1千個教授,但其中有17%是美國「三院」(工程院、科學院、醫學院)院士,諾獎得主75位,二戰之後一半的諾貝爾獎得主跟MIT有關,由此可以看到MIT的基礎研究,因為這些都是在基礎上有創新、有貢獻的。
右上方我也列了一些MIT對於社會的貢獻,MIT現在的校友,現在創建的活躍公司有3萬多家,這3萬個公司的年產值在2萬億美金,如果按國家排的話可以排到世界上第十位,因此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你可以看到MIT校徽很有意思,它的校訓是「動手又動腦」,右邊是男士(學者)、左邊是女士(鐵匠),學者和打鐵人在一起,早上馬雲說到阿里巴巴有47.5%是女性,在我們這樣一個工程學校,將近50%是女性,這在全世界基本找不到。這是關於MIT的簡單介紹。
這麼多公司怎樣扶植出來的?有人是出去創業,但學校也有非常優質的創業環境,學校有很多機構鼓勵學生、教授創業,幫助提供輔導教練、創業教練,幫助提供創業網絡,有創業競賽,第一名給20萬美金。學校的錢都是通過集資而來,願意做這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還有很多創業成功人士自願回到學校幫助學校、幫助學生把他們的科研帶向市場。
還有一個項目,專門幫助教授在一兩年之內把項目帶向市場,錢給的也不多,但它的目標就是把項目帶向市場。
最近宣布了一個MIT自己的投資,利用學校的技術、利用學校的資源把技術帶向市場。
SANBAS(音)是我們工程學院的特殊計劃,完全是別人捐錢,只要學生有想法,就可以申請幾千塊錢(作為啟動資金),學校一點回報不要。
因此MIT有各種各樣的創業環境。
還有一點特別有意思,我們和商學院的結合非常緊密,商學院的學生和工學院的學生一起上課,看看怎樣把技術帶向市場。
我在機械系做了一個調查,過去十幾年來我們的教授創造了五十幾個公司,當然還有更多學生、校友出去創立的公司,比如美國亞馬遜,在他們倉庫裡取貨的機器人就是我們的學生,現在在美國賣得最好的機器人(家庭清潔機器人iRobot)也是我們的學生。
我有一個學水處理的學生,他當時讀書時就想開公司,做水處理技術,當時美國《科學》雜誌還把他選為改變人類想法的人士之一,但因為做水處理太貴,他就和商學院的學生一起上課,通過上課他發現頁巖氣出來的水含鹽量比普通的高三到五倍,但當時苦於沒有技術,這個學生三年前出去創業,把我們的技術和另外一個教授的技術帶出去創業,現在他們的公司也值一億多美金,(技術)很快用於工業。
我們這裡有很多投資人你們看到可能會有些感觸,下一個曲線是美國公司成活率,(通常)新公司成立後15年後可能只有20%的公司照樣存在,但MIT(創業公司)成活率在50%以上。從投資的角度上講,大家可以想到其吸引力了。
另外我想講的,機械系包羅非常廣,從力學到設計製造、控制精密儀器、機器人、能源、海洋、生物工程、微納米工程……我這裡有兩張照片,一位是艾力.艾拉斯(音)教授,他發明人造皮膚,現在很多做組織再生的,組織再生中唯一商業化的就是他這個產品,這是他70年代的發明,怎樣讓燒傷患者的皮膚重新長出來,他發明了人造皮膚。
下一位是艾力.賽克斯(音),大家知道3D列印,他告訴我當時他為什麼做3D列印,因為他父親是做排版的,80年代末他叫3D列印別人都笑話他,但現在這個技術全世界到處都在用了。
我們做研究想的是怎樣解決人類面臨的挑戰,現在人類面臨兩個大挑戰:全球變暖和人口增長,現在人口是70億人,到2050年會達到90億人,全球人口增長(這麼快),我們怎樣供給食物、供給能源、供給生活必需品,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因此我們的戰略方向在人類持續發展、地球和人類健康、機器人和智能系統這些方向上是研究重點。
剛才我講到3D列印,1989年申請的專利,現在這個專利除去公司還有3個,非常紅火。
現在我們還有教授繼續做3D列印,這個教授開了兩個公司,一個是金屬3D列印,列印速度提高了十幾倍。這兩個公司做得很好。
這個例子是我們的一個年輕教授埃莫.斯威特(音),他的目標是把高性能技術做到比現在便宜兩個數量級,可以用在貧窮的地方。黑線是性價比,X軸是性能、Y軸是價格,高性能價格就會上去,他做的事情是降低價格同時改善性能。
這個技術在印度和美國都商業化了。
(視頻)平時我們能看到手推輪椅,實際上這個原理非常簡單,兩個槓桿,就像開車時換檔,抓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能量。這個技術首先在印度產業化了。隨後又賣到了美國,將產品做成摺疊式從而可以放到車裡。
另外一個例子是假肢,在美國,一個高性能的價值要到四五千元,他的目標是做到100元以下,這個產品還沒有商業化,只是在實驗室,完全沒有一點控制系統,對他來說正在第二個階段。
他做假肢,做農業灌溉,還做家用飲用水處理,這都是人類,特別是貧窮地區特別需要解決的問題。
下一個例子是艾力克斯.諾卡姆(音),他給歐巴馬總統解釋他的風機,今年入選美國工程院士,他說可以把風機做到比現在高100米,高了100米,同樣的地方發電量可以高出10倍。高速公路拖不了那麼大的東西,但他是做機械製造的,使用力學原理能夠在當地架起設備。美國能源部出資給他開了公司。
剛才講到的這位做3D列印的教授是非常有創造力的,他又做了一個太陽能的公司,實際上他的博士論文就是太陽能,從應用鈦(音)的矽裡面拉出薄膜,這樣就能夠節約材料用量。同時他又開了另外一個公司1366,完全是鑄造的,做太陽能光板。
我們系裡這兩位女教授都是華裔,做儲熱儲電的,怎樣把熱量儲起來不要用電,這也是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的技術。
在水和食物這方面我也給大家舉一些例子,通過我們系對水的研究,現在MIT成立了全校水和食物安全的實驗室,這位教授很有意思,有次我跟他聊「你開公司沒?」他說「我有10個公司」。過了幾年我再問他10個公司現在還剩幾個?他說「現在我有20個公司。」
然後我介紹了很多投資人去他那裡,過了幾天我問投資人,投資人說他現在有24個公司了。
右邊兩個一個是射譜儀,一個是質譜儀,它可以應用於食物檢測,檢測食物安全、有害氣體,在這方面可以由很多應用。
這個例子看上去很簡單,平時燒開水是用火,怎樣在太陽下把水燒開,上禮拜五我們也在看怎樣把技術帶向市場。這個例子很有意思,在廚房裡倒芝麻醬、蕃茄醬很不容易,這位教授是做塗層的,他太太總是說他做的東西沒有用,於是他做了一個東西放到了網上,這是倒蕃茄醬的瓶子,你可以看到,用他的技術倒蕃茄醬就像倒水一樣,平時廚房裡扔掉的瓶子裡有10%到20%的東西是倒不出來的,這項發明除了蕃茄醬,倒什麼醬都可以、牙膏、油漆,啤酒都可以。
啤酒倒了不流出來,可能就沒有感覺了,但你可以看到(其效益),東西一放到網上,幾千家公司來找它。他們的模式是做一個配方,誰需要就給誰。
我們再舉幾個機器人的例子,這是水下的機器人,實際上馬航失事後在海底找飛機的藍盾(音)也是我們系裡的人出去開的公司。
無人駕駛,昨天有人講到無人駕駛是DAPA(音)開始的競賽,我們的教授就是參加了DAPA,他拿了第四名,前三名都是用Google Map,他自己的車是唯一邊開車邊建圖的技術,這個教授本來是我的副系主任,後來被Tvita(音)挖走了,因為他們花了10個億要建無人駕駛車。
電子材料,這也是顛覆性的,我們教授做的電子材料,長一層撕下來,再長再撕再用,從太陽能、發光到柔性電子都可以使用。
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我們這位教授是做水泥膠的,你可以看到這個水泥膠,用來抓魚,他做的機器人是透明的,這種水泥膠的機械強度可以做到跟人的軟骨一樣,他說他到中國來很多做貼膏藥的找他,因為這個材料做的膏藥貼很舒服。
塑料不導熱,這個材料我們可以做到讓它像金屬一樣導熱。
時間到了,我還要趕飛機,所以我舉最後一個例子,我們的本科生用鋁做燃料,鋁怎麼做燃料呢?一般用來燒開水啊,主要是因為鋁的表面有氧化鋁,他們讓氧化鋁跟水連續反應,產生氫氣,用燃料電池推動,這個本科生開的第一個公司是水下潛艇,現在又做燃料電池,用鋁做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