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靠截圖,假文章超過50篇,高三女兒搶一作,理由竟是幫助改論文...

2020-11-27 網易新聞

2020-11-21 02:09:16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近日,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名碩士研究生,實名舉報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這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中,作者列舉了張教授種種學術不端行為,包括捏造數據、一稿多投、虛構署名等,甚至還逼迫學生籤署保證書,妄圖撇清關係,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

  

  在舉報材料中,舉報人表示,在他求學期間,實驗室基本不做表徵,畢業論文和期刊小論文的SEM、EDX、TEM、BET、XRD等數據全靠索取或是網絡截圖。

  

  且實驗室發表的期刊論文,學生永遠只能是二作一作除了張教授自己,還有其女兒張絲萌,儘管實驗室的學生根本沒有見過這個張絲萌。張教授給的理由是,女兒幫忙修改了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要知道,當時他的女兒才上高三啊。依靠這個方法,張絲萌在本科畢業時,就已經手握4篇一作,3篇三作期刊論文,遠超天大化工院對博士畢業的要求,並憑藉這些假論文獲得了國外留學的機會。

  

  

  圖片來自舉報材料

  此外,舉報人還表示張教授存在著一稿多投、自我抄襲的現象

  

  圖片來自舉報材料

  為了掩蓋自己的無恥行為,針對有怨言的學生,張教授還會以「還想畢業不?」來威脅學生

  

  目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已經成了專門調查組展開調查。經過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張裕卿本人也承認調查結果。天津大學已經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張裕卿回應「父女聯合作假」:與女兒無關,學校已處理
    本人回應:舉報與女兒沒有關係實名舉報材料中,舉報人名叫呂翔,自稱來自普通家庭,原為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張裕卿是其導師。舉報材料稱,張裕卿所做的實驗、數據和發表論文多次造假,在2011年到2020年間,「張裕卿至少造假了30到40篇碩士畢業論文,還有至少50篇學術期刊論文。」
  • 我辛苦寫的論文,卻被導師拿了一作,這合理嗎?
    經過這件事,我利用一段時間,仔細對高校導師為何喜歡「搶一作」進行了初步研究,算是有點收穫吧!當前,我國高校需要論文的地方主要有三處:績效獎勵、職稱評定、人才計劃申報。而我們團隊相對仁慈一些,會私底下發給研究生一些論文獎勵金。但要命的是,學校還明文規定,非一作的通訊作者科研獎勵減半!這就意味著,同一篇文章得到的獎勵可能相差幾萬塊甚至更多,面對如此懸殊的資金數額,有的導師禁不住誘惑,極不情願做通訊作者,不自覺地就去「搶」學生的一作了。
  • 天大張裕卿論文造假始末
    張裕卿教授給他女兒張絲萌造假的文章,一共7篇,其中一作4篇,三作3篇。 張裕卿為其女造假的7篇文章,天大化工學院對博士畢業要求是三篇 SCI 論文影響因子之和大於10,其女的文章已經超過了天大對博士畢業的要求
  • 大學生如何發表核心、EI、SCI期刊論文,關鍵靠創新和寫作
    作為一名和材料學相關的研究生,小編投過2 篇SCI(目前上了一篇。其中一篇投的化學類SCI,被拒,認真修改後改投其他的SCI,然後編輯給了修改意見,修改好就上了;另一篇在還在修改階段;),實驗過程老師給了很大的幫助,導師是一作,不過論文是我主的刀,老師就給了點修改意見。
  • 詳解論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與單作
    其實「一作」的定義最清楚,就是署名排第一位的作者,通常被認為是對論文做了實質性和最大貢獻的作者(這一點有爭議)。 但如果一篇論文的作者比較多,可能不只一個作者的貢獻最大,這時也許有必要啟動「共同第一作者」機制,以維持署名的公平性(這一點也有爭議)。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單位統計來看,2020年全年度發文量(一作+通訊)超過10篇只有兩所高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的單一學者貢獻度來看,潘建偉院士無疑是榜首!潘院士團隊本年度發表了5篇頂刊,話說潘建偉院士應該是中國每年頂刊的「常客」,高產學者,水平頂尖。  「TOP大學來了」從發文學科來看,本年度生物醫學類文章依然是主打學科,2020年結構生物學/新冠肺炎類論文的數量猛增。
  • ...張裕卿|論文|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業與工程|張絲萌|教授
    本人回應:舉報與女兒沒有關係實名舉報材料中,舉報人名叫呂翔,自稱來自普通家庭,原為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張裕卿是其導師。舉報材料稱,張裕卿所做的實驗、數據和發表論文多次造假,在2011年到2020年間,「張裕卿至少造假了30到40篇碩士畢業論文,還有至少50篇學術期刊論文。」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不過,相比男主的送房、送車,大家更關心的是他「送」了5篇SCI論文給女主。對於頭懸梁錐刺股、只為發表一篇SCI論文的博士們來說,5篇SCI論文真的太有震撼力了,其中還包括一篇發在《自然》子刊的論文。5篇SCI論文對於博士意味著什麼?到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引發了人們的熱議。送了哪5篇論文?
  • 本科生學霸:他發表SCI論文6篇,4篇一作,專業前3,保研中科院!
    本科期間共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有4篇是第一作者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16。現在,他被保送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繼續深造。距離夢想又近了一步,但是,他仍然不斷告誡和激勵自己:「任重而道遠,必須再接再厲!」
  • 高三女孩女性特徵不明顯,一查嚇壞了染色體竟是男性
    近日,齊河縣劉先生的女兒劉靜(化名),突然發現自己女性特徵不明顯,到醫院一查,染色體顯示竟然為男性,這令他鬱悶不已。原來,18年前,劉先生的妻子生下了女兒劉靜,夫妻兩人就一直撫養到了今天。「孩子今年馬上高考了,前幾天孩子說同宿舍的女同學都發育了,而她卻沒有,奇怪的是竟然覺得自己有了喉結。」劉先生稱,他當時一聽頗為吃驚,覺得很不正常,就領著孩子去了齊魯醫院檢查。經檢查發現,劉先生的女兒有女孩的特徵,也有男孩的特徵,但染色體檢查是男性。
  • sem 文章 - sem_電子產品世界
    sem 文章
  • 引起爭議的神童:15 歲一作發表 NEJM,但通訊作者是其父親……
    早在 2018 年,1996 年出生的曹原已經於Nature上連發 2 篇以石墨烯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成為繼潘建偉、施一公教授後在Nature上首次發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 2020 年 5 月 6 日,24 歲的曹原與其博導在Nature上以一作或共通訊背靠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魔角石墨烯的新突破。
  • 最佳論文最佳學生論文一作均為華人,清華最高產機構
    在剛剛結束的CVPR 2020 開幕式上,悉數公布了本屆CVPR最佳論文、最佳學生論文等獎項。值得一提的是,兩個獎項的論文一作均為華人。根據本次Accept list接收情況來看,本次共接收文章1470篇(有效提交總數為5865篇),接受率為22%,比2018年的29.6%和2019年的25%都有下降,堪稱CVPR史上最嚴的收稿會。由於疫情,本次會議需要線上舉行,項目主席Ce Liu很期待參會註冊人數能有較大增長,今年的註冊者,已經超過2018年參會註冊人數。
  • 天大張裕卿女兒、武大李紅良女兒、西南交大陳玉鈺,都是學二代
    張裕卿女兒張絲萌11月19日,一位叫呂翔的研究生退學生用123頁的PDF來舉報他的前導師張裕卿和他女兒張絲萌學術造假。呂翔的舉報信的題目就叫做《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張絲萌在2011年還沒有高考,就有論文發表。張絲萌考上的是河北工業大學。
  • 或成science首篇被撤文章
    這篇涉嫌學術不端的文章,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ate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中國地質大學宋懷兵與東南大學朱斌位
  • ICCV 2019接收論文提前看,曠視11篇入選文章放出
    魚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ICCV 2019最終論文接收結果終於全部公布,這一次,一共有1077篇論文被接收,接受率為25%。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我這一階段,我們進一步研究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的代謝機理。」在《Nature》上發文有多難?《Nature》是周刊,每周都有150多篇頂尖文章投稿,而其中只有10%的文章會被入選。陳松燦介紹,《Nature》篇幅有限,每篇在1500個單詞以下。雜誌要求語言有科學性,且通俗易懂,儘可能讓更多的讀者感興趣。交稿後,要過《Nature》兩道關:編輯關、審稿人關。
  • Science發函質詢中方學者存在學術不端,或成首篇被撤文章!
    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是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吳豔是論文的共同一作,地質大學宋懷兵副研究員是共同通訊作者。該文於2020年7月11日刊登於《Science》期刊。論文指出:在傳統質子傳導材料裡,質子需要克服巨大的能壘,通過氧空位跳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