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CNS一作,投簡歷的成功率也只有11%,學術求職有多難

2020-09-05 輯思編譯SCI學術編輯

從1869年Nature創刊以來,我們一直關注全球科研進展,通過自然科研品牌,我們提供一系列專門服務於科研共同體的優質產品與服務,涵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和應用科學,包括了期刊、資料庫和研究者服務等。

一項針對 300 多名在學術圈求職的博士們的調查發現,「標準的成功指標」也無法完全解釋:為什麼有些候選人能拿到 Offer 而另一些拿不到。那些手握 CNS 一作論文的博士們,求職成功率也只有 11%。

圖片來源:Mike Segar | Reuters

來源 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原作 Nina Notman & Chris Woolston

調查顯示,至少要投 15 次簡歷才能獲得 1 份 Offer。這項調查涵蓋了 317 名處於事業起步期的研究人員,他們申請過不同國家的教職。由此反映出招聘過程通常是不透明、令人無奈且難以預測的。與一般看法不同的是,作者發現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論文並不是工作申請成功的絕對前提條件。

上述調查是由博士後互助小組—— Future PI Slack 社區的成員開展的,調查反饋來自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申請過教職的研究人員,他們來自 13 個國家,其中 72% 來自美國;85% 來自生命科學領域。整體而言,58% 的人獲得了工作 Offer,明顯高於其他研究得出的平均數,這表明成功的求職者比較願意參與調查。其中只有 26% 曾在《細胞》、《自然》或《科學》上發表過論文。

這項調查追蹤了傳統的成功指標,如研究員職位、引用量和出版物,發現它們預測哪些求職者可以求職成功的效力微乎其微。作者嘗試構建一個流程圖來預測求職者的求職結果,但是準確率不到 60%

求職成功取決於一些無形因素和發表作品情況。圖片來源:academicpositions.com

多多益善

一條明顯的經驗是,求職者不應「吝嗇」申請。申請超過 15 次的求職者可以比申請不超過 15 次的求職者獲得更多的面試機會。前者也會收到更多的工作 Offer,但是相關性不那麼強,這暗示廣撒網的做法效果僅限於此。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博士後項目經理、上述調查的共同作者 Chris Smith 表示,求職者根據職位精準修改求職申請,效果會更好

調查發現,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論文對求職者有幫助,但並不能保證成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細胞》、《自然》或《科學》上發表過論文的求職者,11% 的工作申請最終能拿到 Offer。對於沒有在這些期刊上發表過論文的求職者,每份申請的成功率為 2%。

作者還調查了 15 名擔任招聘委員會成員的教職員工,以了解什麼樣的申請能獲得成功。通訊作者、北達科他州大學的生物化學家 Amanda Haage 說,調查結果顯示,招聘委員會尋找的是未來能成為優秀的同事和科學家的候選人,他們既注重過往成績,也看重申請人的性格

無形資產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職業顧問 Robert Bowles 解釋說,學術界在招聘時要考察的範圍比許多人認為的都要廣。他說求職者「容易忘掉無形因素」,「出版作品和經費是敲門磚,但不會保證你能成功。」

在被問及他們對於求職過程的一般看法時,求職者幾乎普遍持負面看法。令大部分人感到沮喪的是申請之後便杳無音信。

但是任職於招聘委員會的教職員工認為,要對所有求職申請給出詳細的反饋是不可能的。所有 15 名參與調查者都表示,他們一個崗位一般會收到 100 份以上的申請;其中 10 人表示他們一般收到 200 份以上的申請。

這只是學術界就業市場十分不平衡的又一個跡象。求職者數量超過了招聘崗位數量,預計在當前的新冠疫情之後,這種不平衡還會加劇。

東英吉利亞大學的職業顧問、生物化學家 Rosemary Bass 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博士後應該謹記,求職不成功並不意味著失敗。「我們看到過一些人,他們申請了 5 次也沒有獲得面試機會,於是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Bass 說,「時下的情況給博士生和博士後在學術界求職時造成了不少困難,這些困難是我們作為職業顧問之前沒有碰到過的。」

在學術界找工作,最令你困擾的問題有哪些?

成功「上岸」的朋友們,你認為自己成功拿到 Offer 的原因是什麼?

歡迎在留言裡分享你的故事和想法。

參考文獻:

1. Fernandes, J. D. et al. eLife 9, e54097 (2020).

原文以Fifteen to one: how many applications it can take to land a single academic job offer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7月24日的《自然》職業新聞版塊

來源於Nature自然科研

相關焦點

  • 疫情下在美留學生的艱難求職路:300封簡歷投出無音信,矽谷「碼農...
    投出300封簡歷,一個網測機會都沒有;矽谷幾大巨頭,凍結應屆畢業生招聘;剛入職兩個月,遭遇整組被裁員,留美求職期限僅剩90天;留美工作籤證政策變化不定……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美國,多行業受到嚴重影響,連最受歡迎的「碼農」——程式設計師,在矽谷這一全球科技重鎮,也難逃「衝擊」。在美中國留學生求職路比往年走得更為艱難。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國內導師朱永官研究員是國際土壤微生物學界的著名學者,他開啟了中德雙邊合作、並為課題的深入提供了關鍵思路。在我這一階段,我們進一步研究了乙烷厭氧氧化古菌的代謝機理。」在《Nature》上發文有多難?《Nature》是周刊,每周都有150多篇頂尖文章投稿,而其中只有10%的文章會被入選。陳松燦介紹,《Nature》篇幅有限,每篇在1500個單詞以下。
  • 學生求職在路上,大學生在線求職平臺 Way Up 完成 1850 萬美元融資
    根據國外科技教育媒體消息,服務於大學生在校生和畢業生的美國在線求職平臺 Way Up 宣布完成 1850 萬美元融資,由 Trinity Ventures 領投,原有資方 General Catalyst、BoxGroup、 Lerer-Hippeau Venture、Index Ventures、SV Angel、Female Founders Fund、Axel Springer
  • 掌握六要素,寫出漂亮簡歷,讓面試成功率更大
    不管你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之前從事其他行業的人,為了有更多的面試機會,以及更高的成功率,很多人都會在簡歷上下功夫。但是你知道一份好的簡歷,應該關注什麼問題嗎?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需要注意的事項。1. 簡歷中儘量多寫點你的實踐經歷,這些經歷在面試官的心裡,都是能夠給你進行加分的。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字數不能太少,否則顯得簡歷太過簡單,這會讓人覺得你根本沒有認真對待。
  • 疫情過後找工作有多難?內容太真實了
    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就業機會減少,一方面,有太多的工作的人找不到,有幾十個人在競爭普通的職位,另一方面,一些不好的公司趁機收穫「廉價勞動力」,導致求職者停止求職。結果,一些不需要工作經驗的工作被排擠出去了,比如送貨、快遞、跑腿、滴滴等相關職業。過去,只有一個人願意做某事,而現在有3.4個人爭相去做,畢竟為了生活,很多人不想要「面子」。
  • PM如何在簡歷上展現自己的實力?
    「你知道今年找工作多難嗎?競爭太激烈了,大家都在想方設法給自己的簡歷鍍金,如果我的簡歷選擇素顏示人,那是不是傻?」 阿來如是說。 害怕吃虧,結果盲目跟風,對自己的簡歷一頓亂操作,有些甚至大刀闊斧來一次「整容」,估計爹媽看了之後,都會問一句:「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優秀,我怎麼不認識?」
  • 地獄難度求職季,這些簡歷脫穎而出!
    為了讓自己的簡歷在眾多簡歷中脫穎而出很多求職者也是劍走偏鋒、只為吸引HR關注的目光。一份吸引人的簡歷,不一定是好的簡歷,但是一定有晃瞎HR雙眼的地方。比如有些人拼體力打遊戲最高紀錄連續78.5小時,而且沒有吃過飯。
  • 在求職面試時,被告知「簡歷已被存儲到人才儲備庫」是什麼意思?
    作為面試官來說,他們在面試求職者的時候,他們會做多方面的考量,通過綜合的考慮和考量以後,他們不會直接告訴求職者當時的求職結果,除非是一些非常優秀的人,在面試之後公司會告訴這些人儘快過來上班。而對於一些在面試過程中表現一般或表現相對來說比較優秀的人來說,公司的人事就會告訴那些求職者,他們的簡歷已被公司存儲到公司的人才庫裡了。如果以後有合適的機會,公司再會通知他們過來上班。
  • 我辛苦寫的論文,卻被導師拿了一作,這合理嗎?
    即使一些學術大咖也不能免俗,比如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與楊振寧先生(註:此處按姓氏排序),就是因為合作中署名先後的問題產生了矛盾,從而導致兩人放棄合作,並決裂了半個多世紀,時至今日也沒有重新交好。而對於廣大的研究生而言,經常還會遇到導師「搶一作」的現象。
  • 簡歷販賣已形成產業鏈 大學生簡歷僅需2元1條
    2021屆畢業生求職工作陸續展開。據新華社「全民拍」線索,不少畢業生在招聘網站上投遞求職簡歷後個人信息遭洩露,頻頻接到騷擾電話。記者調查發現,簡歷販賣已形成產業鏈,不法中介通過招聘網站的管理漏洞獲取求職者信息,並以每條2元至8元的價格出售。
  • 就業單位要求提交英文簡歷,這裡有撰寫技巧,建議收藏!
    不用寫自己的身高、體重、籍貫、生日、年齡、政治面貌等信息,一是防止有相貌歧視或者年齡歧視的嫌疑,二是有些信息比較敏感,並不一定會為你的申請帶來優勢。2.學術經歷(Academic Experience)A.
  • 途鴿求職一站式求職服務,幫助留學生提升求職技能與職場素質
    在國內就業人數不斷增長這一新趨勢下,海歸學子不了解國內各行業發展現狀、不熟悉求職流程與考察重點,與國內畢業生相比,求職處境同樣艱難。途鴿求職T計劃是針對留學生目前求職所處困境,專門打造的全流程一站式定製化求職服務,包含中長期職業規劃制定、簡歷精修、筆試面試1對1輔導,談薪指導等多個環節,途鴿求職導師全流程細緻輔導,讓學生硬性求職技能與職場軟性素質得到雙重有效提升。
  • 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sci論文是國際核心論文,隨著學術國際化的發展,發表sci論文成為一項常見的要求。但sci論文發表,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但依舊有那麼多人努力著、爭搶著要發表,肯定是有原因所在。那麼,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 用樂高做簡歷,成功始於做一頭與眾不同的紫牛
    如果招聘公司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簡歷,無疑是一個不小的優勢,也許能引起招聘人員的注意或者優先查看,從而增加求職的成功率。怎麼讓自己的簡歷脫穎而出呢,很多年前,大多數人都用白紙列印簡歷的時候,有些人會用淡綠色或淡黃色的紙列印簡歷,在眾多白色簡歷中非常明顯。
  • 2019屆碩士化學教師求職經歷分享
    深中的簡歷篩選比深圳實驗中學要更嚴格一些,據我不完全了解,化學學科是博士以及本碩985的同學收到了筆試通知。奈何,還未曾刷過幾套高考題、找不到題感、專業知識的確有待提升的我,筆試沒過。後來在公眾號上看到了深中今年招的教師情況,知道即使筆試過了,他們的校長面我也過不了。不是博士,非清北復交,他們校長關難過。
  • 3年3篇一作CNS!29歲一作國際頂刊!4年每天17小時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160釐米的身高,體重只有42公斤,看上去弱不禁風。她不善言辭。「只要在公開場合講話,我就會特別緊張。」採訪中,她總是以最簡潔的話語作答,聲音低到只有身旁的人才能聽得見。她對自己的評價是「不食人間煙火」。連續4年幾乎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7個小時,除了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結構,她對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幾乎沒有什麼了解。
  • 三個研究生的求職樣本調查
    樣本一求職受挫反讓她目標更高7日下午兩點,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研三學生張麗(化名)匆匆走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她正為第二天的濟南市市中區教育局招考做準備。張麗所在的專業有30名學生,目前僅有3人確定就業意向,這給他們這些工作還沒有著落的人帶來不小的壓力。寒假回校之後,張麗在網上狂投簡歷,半個月不到,她已經發出去六十多封。
  • 大學生簡歷被公開出售:2元一條,還能訂製
    據新華社「全民拍」線索,不少畢業生在招聘網站上投遞求職簡歷後個人信息遭洩露,頻頻接到騷擾電話。   記者調查發現,簡歷販賣已形成產業鏈,不法中介通過招聘網站的管理漏洞獲取求職者信息,並以每條2元至8元的價格出售。主要的簡歷買家是刷單、微商、博彩、無證網貸等灰色和黑色行業。
  • 2元一條,還能訂製:誰賣了我的簡歷?
    漫畫作者:曹一2021屆畢業生求職工作陸續展開。據新華社「全民拍」線索,不少畢業生在招聘網站上投遞求職簡歷後個人信息遭洩露,頻頻接到騷擾電話。記者調查發現,簡歷販賣已形成產業鏈,不法中介通過招聘網站的管理漏洞獲取求職者信息,並以每條2元至8元的價格出售。主要的簡歷買家是刷單、微商、博彩、無證網貸等灰色和黑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