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69年Nature創刊以來,我們一直關注全球科研進展,通過自然科研品牌,我們提供一系列專門服務於科研共同體的優質產品與服務,涵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和應用科學,包括了期刊、資料庫和研究者服務等。
一項針對 300 多名在學術圈求職的博士們的調查發現,「標準的成功指標」也無法完全解釋:為什麼有些候選人能拿到 Offer 而另一些拿不到。那些手握 CNS 一作論文的博士們,求職成功率也只有 11%。
圖片來源:Mike Segar | Reuters
來源 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原作 Nina Notman & Chris Woolston
調查顯示,至少要投 15 次簡歷才能獲得 1 份 Offer。這項調查涵蓋了 317 名處於事業起步期的研究人員,他們申請過不同國家的教職。由此反映出招聘過程通常是不透明、令人無奈且難以預測的。與一般看法不同的是,作者發現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論文並不是工作申請成功的絕對前提條件。
上述調查是由博士後互助小組—— Future PI Slack 社區的成員開展的,調查反饋來自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申請過教職的研究人員,他們來自 13 個國家,其中 72% 來自美國;85% 來自生命科學領域。整體而言,58% 的人獲得了工作 Offer,明顯高於其他研究得出的平均數,這表明成功的求職者比較願意參與調查。其中只有 26% 曾在《細胞》、《自然》或《科學》上發表過論文。
這項調查追蹤了傳統的成功指標,如研究員職位、引用量和出版物,發現它們預測哪些求職者可以求職成功的效力微乎其微。作者嘗試構建一個流程圖來預測求職者的求職結果,但是準確率不到 60%。
求職成功取決於一些無形因素和發表作品情況。圖片來源:academicpositions.com
多多益善
一條明顯的經驗是,求職者不應「吝嗇」申請。申請超過 15 次的求職者可以比申請不超過 15 次的求職者獲得更多的面試機會。前者也會收到更多的工作 Offer,但是相關性不那麼強,這暗示廣撒網的做法效果僅限於此。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博士後項目經理、上述調查的共同作者 Chris Smith 表示,求職者根據職位精準修改求職申請,效果會更好。
調查發現,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論文對求職者有幫助,但並不能保證成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細胞》、《自然》或《科學》上發表過論文的求職者,11% 的工作申請最終能拿到 Offer。對於沒有在這些期刊上發表過論文的求職者,每份申請的成功率為 2%。
作者還調查了 15 名擔任招聘委員會成員的教職員工,以了解什麼樣的申請能獲得成功。通訊作者、北達科他州大學的生物化學家 Amanda Haage 說,調查結果顯示,招聘委員會尋找的是未來能成為優秀的同事和科學家的候選人,他們既注重過往成績,也看重申請人的性格。
無形資產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職業顧問 Robert Bowles 解釋說,學術界在招聘時要考察的範圍比許多人認為的都要廣。他說求職者「容易忘掉無形因素」,「出版作品和經費是敲門磚,但不會保證你能成功。」
在被問及他們對於求職過程的一般看法時,求職者幾乎普遍持負面看法。令大部分人感到沮喪的是申請之後便杳無音信。
但是任職於招聘委員會的教職員工認為,要對所有求職申請給出詳細的反饋是不可能的。所有 15 名參與調查者都表示,他們一個崗位一般會收到 100 份以上的申請;其中 10 人表示他們一般收到 200 份以上的申請。
這只是學術界就業市場十分不平衡的又一個跡象。求職者數量超過了招聘崗位數量,預計在當前的新冠疫情之後,這種不平衡還會加劇。
東英吉利亞大學的職業顧問、生物化學家 Rosemary Bass 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博士後應該謹記,求職不成功並不意味著失敗。「我們看到過一些人,他們申請了 5 次也沒有獲得面試機會,於是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Bass 說,「時下的情況給博士生和博士後在學術界求職時造成了不少困難,這些困難是我們作為職業顧問之前沒有碰到過的。」
在學術界找工作,最令你困擾的問題有哪些?
成功「上岸」的朋友們,你認為自己成功拿到 Offer 的原因是什麼?
歡迎在留言裡分享你的故事和想法。
參考文獻:
1. Fernandes, J. D. et al. eLife 9, e54097 (2020).
原文以Fifteen to one: how many applications it can take to land a single academic job offer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7月24日的《自然》職業新聞版塊
來源於Nature自然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