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審稿人需要按要求評估參考文獻的準確性、相關性和及時性(取決於領域),並檢查參考文獻是否平衡。理想情況下還要查看是否容易被檢索。如果審稿人看不懂中文,他們就無法做這些評估。他們可能會基於這些理由而拒絕審稿邀請。或者更糟糕的可能是審稿人接受了邀請,但是由於無法驗證參考文獻的來源而給出拒稿的意見。
理論上講,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正如Katinka Hesselink在此話題相關的一場有趣的辯論中所說,「作為一名審稿人,你唯一的責任就是檢查文章的科學性、相關性和原創性。當引用的文獻有據可考時,語言就不重要了。」在《自然》最近的一篇通訊[1]中,Lazarev和Nazarovets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我們發現,審稿人要求(作者)去除引用非英文文獻的做法是不妥的……論文的評估應該基於學術標準,而不是膚淺的交流基礎。」
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期刊並不向審稿人(或作者)提供關於引用非英文來源的說明,因此你就無法確定審稿人會作何反應。
同樣,期刊編輯在看你的論文時,首先要考慮讀者,然後再考慮審稿人。他們可能會擔心,如果讀者無法閱讀和驗證文中的觀點就不會引用該論文。此外,編輯們還可能擔心的是,如果要等找到能看懂中文的特定學科的審稿人後再審稿,就會延遲出版的進度。
如上所述,很少有期刊對引用非英文材料有明確的政策,這表明此種情況在英文期刊中很少出現。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一本波蘭期刊)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向作者作說明的期刊之一:
「……參考文獻中可以包括非英文論文,但必須有英文摘要,且原文標題必須使用英文」。
在一項對23本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英文期刊的調查中,其中22本期刊允許引用非英文文獻[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該調查起初邀請了67本期刊參與,這不禁讓作者推測:
「一個潛在的偏見是,那些參與調查的期刊本身可能就比較贊同作者的意圖和調查的目的,而那些持懷疑態度的期刊自然則會拒絕參與調查。」
此外,一位編輯公開聲明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持保留意見,理由在上文也已經討論過,即「讀者無法驗證或訪問非英文文獻,以及很難為有非英文文獻引用的論文找到合適的審稿人」。
當然,在一些研究領域中,非英文文獻的引用是相對常見的。典型的例子包括如數學、古生物學這一類發展緩慢的領域。因為在這些領域中,相對古老的參考文獻在今天仍然有意義。較早的論文通常不是用英文寫成的,例如原文可能是德文或法文。英文只是在最近幾十年才成為國際科學界的通用語。
另一個例外是系統性的綜述。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英文系統綜述已經排除了非英文文獻來源。然而,人們對這種語言限制造成的負面影響議論紛紛,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指南中提到:「只要有可能,就應當避免語言限制。」。
「人們擔心,報導積極成果的論文更有可能發表在英文期刊上,而消極成果的論文更有可能發表在非英文期刊上。」
這就是所謂的「Tower of Babel(巴別塔偏見)」,亦稱「英語語言偏見」。如果存在這種偏見,幹預措施的有效性可能就會被過分高估或低估,從而導致治療決定不當以及人口健康狀況欠佳"。
怎麼辦?
在投稿信中明確說明為麼你引用的許多文獻都是中文的。
例如: 「Much original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is subject but i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therefore we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for the English-language reader.」
翻譯:在這個學科上已經有很多原創的研究,但只有中文版本,因此我們想給英文讀者簡要概述一下當前的研究。」
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英文摘要及或英文二手資源。這裡的二手資源指的是引用過你想引用的中文文獻的英文論文。
由於引用的文獻不太可能會被單獨評審,因此你就有額外的責任去說服編輯、審稿人和讀者,讓他們相信你已經準確評估了你的參考文獻。你的論文可能會成為別人引用的二手資源,因此你的評估必須值得信賴。
請在該連結查看將參考文獻格式化的全方位指南,中文參考文獻的格式必須準確並能連結到。在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在把所引用的最重要的中文原文在補充材料中附上,並附上英文翻譯。
編譯:Lucia
1. Lazarev SV and Nazarovets SA. Don’t dismiss citations to journals not published in English. Nature Correspondence. 2018; 556:174.
2. Fung IC. Citation of non-English peer review publications–some Chinese examples. Emerging Themes in Epidemiology. 2008 Dec 1;5(1):12.
3. Morrison A, Moulton K, Clark M, Polisena J, Fiander M, Mierzwinski-Urban M, Mensinkai S, Clifford T, Hutton B. English-language restriction when conducting systematic review-based meta-analyses: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studies. Ottawa: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 2009;1–7.
4. Lazarev SV and Nazarovets SA. Don’t dismiss citations to journals not published in English. Nature Correspondence. 2018; 556:174.
5. Fung IC. Citation of non-English peer review publications–some Chinese examples. Emerging Themes in Epidemiology. 2008 Dec 1;5(1):12.
6. Morrison A, Moulton K, Clark M, Polisena J, Fiander M, Mierzwinski-Urban M, Mensinkai S, Clifford T, Hutton B. English-language restriction when conducting systematic review-based meta-analyses: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studies. Ottawa: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 2009;1–7.
7.https://www.internationalscienceediting.com/many-of-our-references-are-published-in-chinese-will-this-a-problem/
公號介紹
☟
IEEE 論文那些事兒
解讀期刊、會議最新動態
分享論文寫作與發表經驗
提供專業的論文寫作輔導、英文潤色服務
助你從SCI入門到頂刊頂會之路不再憂愁
交流、加群、投稿、潤色、合作, 歡迎掃碼加微信:
☟
點「在看」 的讀者天天中文章,年年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