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論文引用了中文參考文獻,這會影響論文的發表嗎?

2021-01-10 IEEE論文那些事兒


通常審稿人需要按要求評估參考文獻的準確性、相關性和及時性(取決於領域),並檢查參考文獻是否平衡。理想情況下還要查看是否容易被檢索。如果審稿人看不懂中文,他們就無法做這些評估。他們可能會基於這些理由而拒絕審稿邀請。或者更糟糕的可能是審稿人接受了邀請,但是由於無法驗證參考文獻的來源而給出拒稿的意見。

理論上講,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正如Katinka Hesselink在此話題相關的一場有趣的辯論中所說,「作為一名審稿人,你唯一的責任就是檢查文章的科學性、相關性和原創性。當引用的文獻有據可考時,語言就不重要了。」在《自然》最近的一篇通訊[1]中,Lazarev和Nazarovets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我們發現,審稿人要求(作者)去除引用非英文文獻的做法是不妥的……論文的評估應該基於學術標準,而不是膚淺的交流基礎。」

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期刊並不向審稿人(或作者)提供關於引用非英文來源的說明,因此你就無法確定審稿人會作何反應。




同樣,期刊編輯在看你的論文時,首先要考慮讀者,然後再考慮審稿人。他們可能會擔心,如果讀者無法閱讀和驗證文中的觀點就不會引用該論文。此外,編輯們還可能擔心的是,如果要等找到能看懂中文的特定學科的審稿人後再審稿,就會延遲出版的進度。

如上所述,很少有期刊對引用非英文材料有明確的政策,這表明此種情況在英文期刊中很少出現。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一本波蘭期刊)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向作者作說明的期刊之一:

「……參考文獻中可以包括非英文論文,但必須有英文摘要,且原文標題必須使用英文」。

在一項對23本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英文期刊的調查中,其中22本期刊允許引用非英文文獻[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該調查起初邀請了67本期刊參與,這不禁讓作者推測:

「一個潛在的偏見是,那些參與調查的期刊本身可能就比較贊同作者的意圖和調查的目的,而那些持懷疑態度的期刊自然則會拒絕參與調查。」

此外,一位編輯公開聲明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持保留意見,理由在上文也已經討論過,即「讀者無法驗證或訪問非英文文獻,以及很難為有非英文文獻引用的論文找到合適的審稿人」。




當然,在一些研究領域中,非英文文獻的引用是相對常見的。典型的例子包括如數學、古生物學這一類發展緩慢的領域。因為在這些領域中,相對古老的參考文獻在今天仍然有意義。較早的論文通常不是用英文寫成的,例如原文可能是德文或法文。英文只是在最近幾十年才成為國際科學界的通用語。


另一個例外是系統性的綜述。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英文系統綜述已經排除了非英文文獻來源。然而,人們對這種語言限制造成的負面影響議論紛紛,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指南中提到:「只要有可能,就應當避免語言限制。」。

「人們擔心,報導積極成果的論文更有可能發表在英文期刊上,而消極成果的論文更有可能發表在非英文期刊上。」

這就是所謂的「Tower of Babel(巴別塔偏見)」,亦稱「英語語言偏見」。如果存在這種偏見,幹預措施的有效性可能就會被過分高估或低估,從而導致治療決定不當以及人口健康狀況欠佳"。


   怎麼辦?  



在投稿信中明確說明為麼你引用的許多文獻都是中文的。

例如: 「Much original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is subject but it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therefore we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for the English-language reader.」

翻譯:在這個學科上已經有很多原創的研究,但只有中文版本,因此我們想給英文讀者簡要概述一下當前的研究。」



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英文摘要及或英文二手資源。這裡的二手資源指的是引用過你想引用的中文文獻的英文論文。



由於引用的文獻不太可能會被單獨評審,因此你就有額外的責任去說服編輯、審稿人和讀者,讓他們相信你已經準確評估了你的參考文獻。你的論文可能會成為別人引用的二手資源,因此你的評估必須值得信賴。



請在該連結查看將參考文獻格式化的全方位指南,中文參考文獻的格式必須準確並能連結到。在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在把所引用的最重要的中文原文在補充材料中附上,並附上英文翻譯。


編譯:Lucia

1. Lazarev SV and Nazarovets SA. Don’t dismiss citations to journals not published in English. Nature Correspondence. 2018; 556:174.

2. Fung IC. Citation of non-English peer review publications–some Chinese examples. Emerging Themes in Epidemiology. 2008 Dec 1;5(1):12.

3. Morrison A, Moulton K, Clark M, Polisena J, Fiander M, Mierzwinski-Urban M, Mensinkai S, Clifford T, Hutton B. English-language restriction when conducting systematic review-based meta-analyses: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studies. Ottawa: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 2009;1–7.

4. Lazarev SV and Nazarovets SA. Don’t dismiss citations to journals not published in English. Nature Correspondence. 2018; 556:174.

5. Fung IC. Citation of non-English peer review publications–some Chinese examples. Emerging Themes in Epidemiology. 2008 Dec 1;5(1):12.

6. Morrison A, Moulton K, Clark M, Polisena J, Fiander M, Mierzwinski-Urban M, Mensinkai S, Clifford T, Hutton B. English-language restriction when conducting systematic review-based meta-analyses: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studies. Ottawa: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 2009;1–7.

7.https://www.internationalscienceediting.com/many-of-our-references-are-published-in-chinese-will-this-a-problem/


公號介紹

IEEE 論文那些事兒

解讀期刊、會議最新動態

分享論文寫作與發表經驗

提供專業的論文寫作輔導、英文潤色服務

助你從SCI入門到頂刊頂會之路不再憂愁

交流、加群、投稿、潤色、合作, 歡迎掃碼加微信:



點「在看」 的讀者天天中文章,年年中基金 

相關焦點

  • 論文如何引用參考文獻?
    第一,只列出已發表的有影響的參考文獻。儘量不要引用未發表的數據、摘要、論文或其他間接材料。如果實在需要引用這類材料,可以用括弧標註出來,或像一些期刊允許的那樣在正文中用腳註標註出來。有人查閱了52種科技期刊,發現這些期刊使用了33種不同的參考文獻格式(M.O'Connor,Br.Med.J.1[6104]:31,1978)。有些期刊會給出所引用文獻的全名,有些則不會;有些期刊要求論文給出所引用文獻的頁碼範圍,有些則只要求給出所引用文獻的首頁頁碼。聰明的作者會搜集好所引用文獻的所有相關條目,這樣在撰寫論文的時候就具備所有必要的信息。
  • 如何在論文中引用參考文獻
    論文寫作過程中,我們除了要寫好論文的正文論文的參考文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論文中如何引用參考文獻,我要說兩個方面:一、參考文獻的格式之前我寫過一篇類似的文章,現在再貼出來論文寫作時,在最後部分參考文獻中,總會有部分同學出現自己手打參考文獻或者自己複製文獻的情況,這樣做不僅效率低,而且會出現參考文獻不規範的情況
  • 論文被撤稿後仍被引用,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
    近期,Schneider等人在發表於《科學計量學》的一項研究中,回顧了2005年呼吸醫學領域的一篇被撤論文。該論文發現歐米珈3脂肪酸有助降低慢阻肺患者的炎症標誌物。2008年,該論文因報告虛假的臨床試驗數據而被撤銷。 然而,這篇論文在撤稿十多年後引用次數仍在增加。
  • 學術論文中英文參考文獻引用的常見問題分析
    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者對他人研究成果中的理論、觀點、資料和方法的引用和借鑑,對文章內容起著支持、佐證和揭示其信息來源的作用。隨著人們信息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多地借鑑一些國外參考文獻,引用他們的新觀點。
  • 【論文黨必看】一分鐘學會如何快速引用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到底有多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說,論文的學術性和權威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從參考文獻中表現出來。科學史上的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在前人或旁人的勞動成果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通過學者間的相互引用得以代代相傳。
  • 論文的文獻引用,這幾個要點需要注意!
    在現實學術生活中,界定在學術論文這個具體層面,學術研究主要突出在論文寫作和論文發表兩個方面,其中論文發表更難以讓人去把握,但是它們對文獻的引用有著同樣高的要求。今天,本推文主要來介紹一下學術論文文獻引用中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以及,為什麼它們顯得這麼重要?作為學術研究者,這是必須要引起注意和重視的。
  • 學術論文中引用參考文獻應結構分布合理
    作者在學術論文中正確、規範、科學地引用參考文獻,既反映了作者對其他學者勞動成果的尊重和認可,也為後來需要追溯相關文獻的使用者提供了有效查找路徑。並且對於判斷作者學術水平、評價學術論文創新性、評價學術期刊具有重要的作用。
  • 學術論文為什麼要有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它不僅是作者嚴謹的學術精神的體現,而且是評價論文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尊重參考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參考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任何一篇論文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別人工作的基礎上,因此需要恰當引用別人的工作,以滿足學術規範。
  • 英文SCI論文參考文獻的規範表達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參考文獻必不可少,參考文獻的引用體現作者對所研究領域的熟悉程度,作者的學術眼光以及對他人學術成果的尊重。根據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參考文獻類型的有:專著,論文集,報紙文章,期刊文章,學位論文,報告,標準,專利,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而在英文論文的寫作中引用最多的參考文獻主要是期刊文章。
  • 知網論文查重參考文獻算不算?要不要刪掉?
    在論文的創作階段中,我們總是會利用引證的方法提升論文的感染力和邏輯性。從而,我們總是會在完成知網論文查重後提到一個問題,即知網論文查重參考文獻算不算?要不要刪掉?這裡小編根據實際情況在這給你們作答此問題。
  • 捏造的參考文獻竟被引用400次!科學家為何會被「幽靈文獻」欺騙?
    撤稿觀察網站(retractionwatch.com) 採訪了幾位引用了「幽靈文獻」的研究人員,他們都把這歸因於某種失誤。有人說他混淆了兩個相似的參考文獻,「Van der Geer 和 Hanraads」的文獻取代了正確的一個; 另一位作者說,他已經聯繫了出版商來修正這個錯誤。
  • 本科論文在知網上可以查重參考文獻嗎?
    本文由 查重降重中心 sp8080.com 整理分享大部分畢業生都知道,自己的學校要求使用知網論文查重系統pmlc對自己的論文進行查重。只有論文查重率達到學校要求的標準,才能夠參與學校的答辯順利畢業。很多大學生對知網論文查重不太了解,經常諮詢小編,知網本科論文查重可以查重參考文獻嗎?本科論文查重時是否包括參考文獻,這個要看學校的要求,一般論文查重系統是可以檢測參考文獻的,有的學校會要求對參考文獻進行查重,有的學校是不需要檢測參考文獻。我們在查重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學校的要求。
  • 論文檢測系統如何識別參考文獻?
    論文檢測系統如何識別參考文獻? 當你提交論文檢測,為什麼應用知網論文檢測系統,檢測結束後發現自己引用的部分也被標記了呢?格式不正確,還是系統出了問題?
  • 論文參考文獻查重如何避免重複率
    高校對學術問題的重視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規範化管理,這也是希望在撰寫論文的時候學生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論據。很多學生想了解參考文獻是否需要進行論文查重檢測?這個是需要看學校具體要求的,對於論文參考文獻要查重檢測的學校來說,學生是要重視撰寫手法的。
  • 為什麼你的論文沒有被人引用?
    如果文章能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對於絕大多數作者來說應該是非常興奮的事情。雖然很多人質疑以期刊影響因子來評價某篇文章的貢獻和水平,但是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期刊上近兩年發表論文平均影響力和興趣度的體現,類似於一個擂臺和舞臺,相同數量粉絲群的演員(作者)才聚類表演。
  • 學位論文的文獻標識代碼_學位論文參考文獻引用arxiv上的論文 - CSDN
    根據GB346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規定,以單字母標識: M——專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論著) C——論文集 N——報紙文章 J——期刊文章 D——學位論文 R——研究報告 S——標準 P——專利 A——專著、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
  • 不存在的論文竟被引用400次!科學家為何被「幽靈文獻」欺騙?| 推薦
    哈金使用這篇文獻的作者名字「Hanraads」在 Web of Science 中搜索,結果顯示,這篇據稱發表於 2000 年的文章,被 398 篇論文引用過。哈金在更加仔細地審查一些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時發現(這是她的本行),大多數幽靈參考文獻的引用都出現在相當低質量的會議論文中,而且作者大多來自非英語母語國家,其中一些文章顯然達不到該領域會議的正常水平。參考文獻的格式通常也是不完整,不規範的。
  • 論文參考文獻應該怎麼處理呢?
    論文查重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論文查重率,在學校規定的查重率之內那查重參考文獻應該怎麼處理呢?許多學校選擇了用中國知網查重檢測系統對學生的論文進行常規的查重檢測,正規的知網查重檢測系統不包括參考文獻,也就是說參考文獻不在查重的範圍內,但是是在參考文獻的格式正確的情況下,如果格式不正確的話,只會作為正文進行查重檢測,也就是說知網查重是不會查重檢測正確格式的參考文獻。
  • Nature調查 | 從未被引用過的論文還算好論文嗎?
    在2014年於德國林道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他對現場的學生說:「從未有人引用過這篇論文,也從未有人使用過文中介紹的方法。」事實上,這篇論文受到的關注比他想像的要多:在發表後的十年內,共有9篇文章引用了它。不過,他的錯誤可以理解。許多科學家都對無引用的論文抱有錯誤的印象,無論是其對學術的影響範圍還是深度,都存在錯誤的認知。
  • 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竟然翻譯成英文後,再次發表?
    /英文論文,翻譯成英/中文,可以再次發表嗎?不過按照常理來說,大家都會以為這肯定不行。如果這都可以,那豈不是每個發表過SCI的人都會有起碼兩篇文章嘍,畢竟中英翻譯的成本越來越低。甚至以後我就蹲點追更新的Nature/Science,一發布我就追上去翻譯一波再發表到中文期刊,這科研成果來的不要太簡單。能這樣想是對的,起碼還有個做學術該有的端正態度。但也不盡然,還真有期刊可以允許你這樣幹。當然是帶條件的,我們下面詳細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