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於德國林道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他對現場的學生說:「從未有人引用過這篇論文,也從未有人使用過文中介紹的方法。」
事實上,這篇論文受到的關注比他想像的要多:在發表後的十年內,共有9篇文章引用了它。不過,他的錯誤可以理解。許多科學家都對無引用的論文抱有錯誤的印象,無論是其對學術的影響範圍還是深度,都存在錯誤的認知。
1990年《科學》發表了一篇具有爭議的文章,裡面包含的一項預估被反覆廣泛地提及,即超過一半以上的學術論文在發表後的5年內一直無人引用。從事學術文獻大尺度格局研究的華盛頓大學信息科學家Jevin West表示,這個問題確實讓科學家們頭疼。畢竟,被引次數被廣泛視為衡量學術影響力的標準之一:它不僅表明論文有人看過,而且證明論文對後來的研究有用。研究人員擔心,大量論文無人引用意味著存在一堆無用或不相關的研究。「我記不清有多少人在飯桌上問我:『多少文獻從來沒被引用過?』」West說。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信息科學家Vincent Larivière表示,事實上,無人引用並不一定意味著無用。更重要的是,無人引用的論文其實沒有那麼多。
為了更準確地展示這些被遺忘在角落裡的論文的真實情況,《自然》求諸數據,調查究竟有多少論文確實無人引用。當然,由於引用資料庫不完整,要知道確切情況是不可能的。不過,至少就Web of Science(科睿唯安擁有的一個大型資料庫)收錄的約12,000種核心期刊而言,零引用論文並沒有大家所認為的那麼普遍。
Web of Science的數據顯示,可能一直無人引用的科學論文佔總量比例不到10%。而真正的數值可能更低,因為大量被該資料庫記為無引用的論文其實已在別的地方被某個人引用過。
不過,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低質量研究不足為慮:成千上萬的期刊沒有被Web of Science收錄,科學家們用無意義的論文濫竽充數裝點簡歷,依然是一個切實存在的憂患。
告訴你大量研究論文無人問津的報告層出不窮,如果你為此感到沮喪落寞,那麼再看一下相關新數據,或許能讓你稍感安慰。進一步地研究未被引用的論文後可以發現,雖然它們被忽略了,但是也自有其用處,而且也被人讀過。「缺少引用不應該被解讀為論文無用或無價值。」科睿唯安的資深分析師David Pendlebury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