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報導,來自伊朗馬什哈德菲爾多西大學的機械工程師Mina Mehregan及其同事發現,自己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的一篇同行評議論文,被一個審稿人偷偷發表在其他期刊。
Mina Mehregan聲稱,該審稿人在審稿過程中對他們的研究論文原稿進行剽竊,並遲遲不回覆審稿意見,審稿過程持續了9個月,然後當作自己的研究成果成功發表。
即便剽竊證據確鑿,這次撤稿也花了5個月,而在這5個月之內,這篇剽竊的文章被引用了17次,其中8次自引。
科研本已不易,為什麼還要遇到這樣厚顏無恥的審稿人!
但是對於一般的科研工作者,在進行投稿時,可能並不知道誰是自己的論文審稿人,如果自己在投稿過程中遇到此類情況,應該怎麼做呢?
在這裡小編給幾個建議,可能會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1. 首先,每次投稿都要保存自己的源稿件以及審稿意見,作為備份,另外很多的雜誌投稿系統可能也會有投稿記錄,可以下載投稿的源文件以及審稿人意見等資料,但最好還是自己備份一下
2. 遇到相似度非常高,自己的數據結果被直接copy或者原文直接被照搬的論文或專利或會議論文等公開發表的科研成果,先查看對方論文的發表時間,找途徑將對方的「成果」下載下來進行證據收集
3. 可以直接聯繫自己所投稿的雜誌,向編輯索要當時投稿,分配的審稿人或密切接觸過源稿件的科研工作者名單,索要時可以說明,自己的科研成果可能被其他人竊取,希望得到編輯部的配合和幫助
4. 向目標論文所發表的雜誌編輯部進行投訴,申請調查
5.如果感覺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要,或者有非常大的轉化潛在應用價值,最好一邊申訴,一邊儘快提交專利,因為雜誌進行調查撤稿的周期往往時間比較久,涉及到自身的潛在利益,最好雙手準備,即使對方剽竊了自己的成果用於發表,但仍可以通過專利申請,嘗試把自己成果的核心保護起來,損失最小化
6. 聯繫剽竊的作者,讓他們進行自我撤稿
來源:學研匯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