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月軒(原載2019年10月20日《寧波晚報》)
《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部有著特別意義的電影,其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在中國的大事簿上寫上過重重一筆,內容傳播度之廣,親歷者之眾,也是其他電影難以比擬的。這就給創作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如何把耳熟能詳的故事講好,如何發掘老故事的新視點。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創作人員的用心:講中國的故事,更講「我」的故事。
和以往主旋律影片主要聚焦於大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不同,《我和我的祖國》把目光對準了共和國的無名英雄。因為有了一眾戲骨的加盟,影片觀感極佳。在《前夜》中,以黃渤和辛柏青為代表的演員,把劇中人物升旗遇阻的焦灼、克服困難時的眾志成城和升旗成功後的百感交集,演繹得絲絲入扣。《相遇》把很多篇幅留給了演員的臉部特寫,任素汐飾演的方敏在公交車上回憶與戀人的過往時,隨著感情起伏有微妙的神態變化;張譯飾演的高遠,在彌留之際聽到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雖然帶著口罩仍能看到眼神透著欣慰和虧欠。《北京你好》裡葛優鬆弛自然的表演狀態,就像在任何一個小區都能遇到的大叔,愛面子、好吹牛,但是內心熱情。
每部短片都選取了獨特切入點。《奪冠》和《北京你好》隱去大事件,讓女排奪冠和北京奧運成為時代背景,把更多空間留給普通人和他們的故事。《奪冠》在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裡,把小男孩冬冬置於巨大的矛盾中,是把禮物送給將要遠走異國的小女孩,還是用身體支撐電線讓街坊鄰居順利看上女排比賽的直播,小男孩的表現讓人在捧腹之餘,又為他揪心。《北京你好》成功塑造了的哥「張北京」一角,劇情也很有看頭,其中有轉折:在觀眾預期票封是空的時候,裡面卻有800塊錢;有詼諧:因為誤會,一群人在街頭追逐;有感動:張北京把意外得來的寶貝門票送給汶川的男孩;有驕傲:葛優在短片最後的表情,定格成在為奧運會吶喊助威的群像。在如此短的時間裡,短片做到了人物立體,故事完整,情節簡單動人,因此非常富有感染力。
《前夜》和《回歸》則直面歷史現場。前者劇本非常工整,從主人公林治遠受命確保事情順利進行,到遇到問題群策群力努力解決,最後是問題解決後的皆大歡喜。導演對觀眾心理節奏的把握堪稱一絕,故事牢牢牽繫著觀眾的情感,使得觀眾與劇中人同呼吸共擔當。《回歸》把香港回歸的意義分為三個維度來講。個人情感歸屬、國家主權收復和祖國使命三部分,分別由修表師傅與警察、升旗手和外交官來敘述。從談判現場的錙銖必較到場域外的恪盡職守,不難看出導演的敘事野心和表達衝動,可惜受篇幅所限,每組人物的心理動因表現不足,群像刻畫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次。
《護航》則給人一氣呵成的流暢感,通過對女主角呂瀟然成長路上的「閃回」敘述,人物不服輸的性格一下子就立住了。只是最後她堅持做替補的心理轉變略有跳躍之感,可能由於前面對主人公好強的刻畫與她最後做替補的選擇之間恰好對立,因此使人感覺影片對呂瀟然從「打遍天下無敵手」到「功成不必在我」的心理轉變缺少交代。
在視聽語言方面,幾部短片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白晝流星》的畫面。開場「白晝流星」的傳說,給影片奠定了神聖和寓言性的色彩,影片中的內蒙古小鎮實現了它的驚鴻一瞥,無論是夕陽下的策馬奔騰,還是神舟返航的動作分解,都極富感染力,可看出導演對鏡頭運用的爐火純青。短片的整體觀感是意義大於內容的,意義是人的力量和人的能動性,可能為了表達這個主題,導演很大程度上犧牲了人物塑造和劇情推進,導致影片在劇情銜接方面略顯跳躍,如扶貧如何與航天聯繫起來、老旗長為了兩個流浪的孩子連命都可以不要的心裡支柱是什麼、兩個小孩從玩世不恭到步入正軌的原因是什麼,都沒有交代清楚。《回歸》裡的配樂《東方之珠》也是一大亮點,羅大佑的歌聲在國旗升起的一刻響起,穩穩地託舉住了所有人情感,引導著觀眾的情感在澎湃之外還多了一絲浪漫。
綜合來講,七部短片的主題都是付出和奉獻。林治遠為了確保升旗萬無一失,一個月不回家;人們知道籌備中心需要稀有金屬,就打著燈籠拿著家裡的鍋碗瓢盆前來幫忙;高遠為了國家原子彈的研製,很大程度上犧牲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歡愉和對愛人的責任;小男孩冬冬放棄了和喜歡的人告別,選擇讓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看上女排比賽直播;為了香港回歸儀式的順利進行,各行各業的人不辭勞苦,時刻待命;張北京把珍貴的奧運會門票送給了素不相識的四川小男孩;老爺爺為了拯救誤入歧途的孩子,棄自己的生命於不顧;呂瀟然為了國家的榮譽,把小我的得失拋在身後。影片由一個個生動的甘於奉獻又顧全大局的人物構成,觀影過程中,觀眾跟隨著他們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從「連升旗都困難重重的」的艱難和波折到今天「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強盛和富庶。銀幕前的我們與有榮焉,這是電影的魅力,也是真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