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我和我的家鄉》與《我和我的祖國》之比較及突破
文/蔣敏他
《我和我的家鄉》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上映一年後與公眾見面,前者作為後者的續作,我想「父子篇」的稱呼要比「姊妹篇」更合適,畢竟「有國才有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兩部影片具有許多值得一提的相似點,如名稱類似;影片結構都採用多個小故事相串聯成一個整體,同時部分與整體之間並不割裂而具有邏輯性;都沒有採用宏大敘事,而以小人物的親身經歷揭示主題等等。而續作《我和我的家鄉》相比於前作所有的許多不同與進步更值得探討。
首先,從敘事邏輯上不難看出,《我和我的祖國》採用了時間邏輯,從1949年到2016年,用《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護航》《白晝流星》七個故事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及成立以來最值得紀念的幾件大事,導演們準確地抓住了幾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以大事件中的一個小人物為切口,展開故事,喚起觀眾的愛國情與自豪感。而《我和我的家鄉》主要採用空間邏輯,將時間定格於今時今日,從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的不同地方挖掘故事,在故事與故事之間,以走馬燈式的流轉畫面進行切換銜接,藉此驗證了時間的同時性,也表現了中華文化、習俗、環境的多元化。如果說前作是紀念歷史,那續作《我和我的家鄉》便是放眼現在,展望未來,兩部影片的導演各自選擇了適宜自身的敘事邏輯。
其次,從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兩部作品都拒絕了「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以免給觀眾帶來不接地氣的感覺,但是很明顯,《我和我的家鄉》在塑造小人物形象上更勝一籌。《我和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家鄉》相比,前者的「平民」式英雄實際上仍然是載入史冊、永垂青史的英雄,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這樣的高度也難以接觸到這樣的人;後者所描繪的「不普通的普通人」才是真正接地氣、與大多數觀眾能產生共鳴的平民英雄。例如一心一意搞發明想造福鄉親們的民間科學家黃大寶、自掏腰包帶村民們種蘋果樹抗沙的喬樹林、去貧困落後山區支教的老範、下鄉扶貧的馬亮等,這些英雄每個人的身邊都存在,而正是這種英雄高度的降低和距離的縮小,讓觀眾們對故事更加感同身受,接受氣氛烘託、感情渲染的過程也更加自然、順暢。事實上兩部作品人物形象的選擇和塑造,都體現了導演拒絕「英雄史觀」,堅信「平民史觀」的態度,也踐行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只是續作《我和我的家鄉》完成得更精巧一些。
再次,從主題上看,前後兩部影片都是作為獻禮片的主旋律電影,最基本的主題都是弘揚愛國精神,但兩個導演採取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決定了影片所達到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感情細膩的觀眾也許看兩部影片都流下了淚水,但因為兩部影片主題及表現手法的差異,流淚的原因並不相同:看《我和我的祖國》是對國家的熱愛以及感慨於自己的國家發展如此之快的驕傲與自豪而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看《我和我的家鄉》是看著像是身邊某個朋友一般的主角在力排萬難、默默奉獻,深受感動而流下淚水,並可能萌生投身於支教和扶貧的想法。必須承認《我和我的家鄉》對觀眾同理心的把握極為到位,使得觀眾不由自主地自我代入和自我認同。兩部影片都把握住了政治、商業、藝術的平衡和主流意識與市場消費的平衡,既宣傳了愛國精神又無半點說教氣,極高的票房也證實了觀眾對這類電影的認可,影片也真正達到了「叫好又叫座」的層次。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我的家鄉》有一點是前作所沒有的,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愛國教育片,也是一部政策宣傳片,五個故事每一個都對應著我國現行的政策,如:《回鄉之路》——「鄉村振興社員網模式」即「網際網路+精準扶貧+農產品上行」;《北京好人》表現了如今醫療保險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覆蓋到每個老百姓的現狀;《神筆馬亮》中馬亮也是幹部下鄉精準扶貧的落實者等等。這些故事下潛在的政策,其實也在提醒著我們青年「要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並為之奮鬥終生」。
總的來說,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和我的家鄉》標誌著主旋律電影創作技巧、表現手法的進一步成熟,也越來越受到觀眾的認可和期待。《我和我的祖國》和《我的我的家鄉》應當說是穩穩地紮下了主旋律電影的馬步,腳踏實地,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