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祖國經歷了無數個經典的時刻,陳凱歌、張一白等七位導演在《我和我的祖國》裡分別取材這七十周年來歷史性的經典瞬間來記錄見證和弘揚普通人和國家的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動人故事。
《前夜》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前夜,電動升旗裝置的那顆小金屬球;
《相遇》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背後的那對被命運捉弄的戀人;
《奪冠》1984年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並首次獲世界大賽三連冠,一個需要人控制的電視天線杆;
《回歸》1997年香港回歸時的零點零分零秒;
《北京你好》2008年北京奧運一張開幕式門票;
《白晝流星》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一款治病救人的鈔票;
《護航》2015年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女飛行員的心歷路程。
一個個微小但卻至關重要的事件,詮釋了什麼叫做「我」和「我的」;在這些默默無聞卻舉足輕重的無名者身上,在歷史瞬間的幕布下,細微的角落裡,告訴大家的是我們背後是我們的祖國,我和我的祖國相輔相成,我愛我的祖國。
20年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從祖國到家鄉,從重大歷史瞬間再到我們家鄉的時刻改變,一種來自心底的共情油然而生,一種情懷一種記憶就叫做家鄉。
《北京好人》從莫名騙保的種種,再到人人普及醫保卡,一張醫保卡見證了生活的進步;
《天上掉下個UFO》從來自外星空的UFO一場意外的騙局,一個距離一公裡的愛情故事,最後變成在天上飛的物流傳輸、愛情傳達的工具;
《最後一課》一張心心念念的黑色手畫,紅色藍色的顏料,一個燈光炫彩的望溪村學校,讓我們知道這麼一個鞠躬精粹的老師;
《回鄉之路》一場校慶,一個風沙磨礪下的蘋果,一個網上帶貨的形式,牽引的出的一個或是一群的治沙英雄;
《神筆馬亮》一張通往世界名校的錄取通知書,一個回鄉發展的祈願,一個又一個假髮套、假斷網的掩飾,一個多元化,用畫筆在大自然上勾勒出種種畫卷。
《我和我的家鄉》沒有那些歷史性時刻的喧譁,倒是多了人情,多了在祖國背景下真實的一面,可以說看《我和我的家鄉》的時候是笑著笑著就哭了莫名其妙,可能大家都認為在那種悲情的故事裡眼淚才能為自己的情感稍作渲染,但是看了這部電影反倒沒有因為故事情節所帶動,可能是因為太真實了,眼裡的世界,眼裡的祖國,眼裡的家鄉一一呈現,那種現實,那種美好,那種記憶讓人不由自主地淌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