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我和我的祖國》全網首播,再刷一遍,刷一次,哭一次。
雖然國慶的熱度已經過去了,但是只要國歌一響,心中的熱又再次升起。
故事分為七個章節,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分別講述了新中國走來的歷史節點。
第一章,《前夜》
1949年9月30日,開國大典前夜,為了確保電動國旗 順利的在大典上升起,不出差錯,黃渤飾演的(林治遠)作為升旗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緊張而忙碌的一天,從一個小人物的視角,反映出了國家的大事。
雖然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是我看到還是有不少網友吐槽了劇中的bug,以及邏輯上的漏洞。似乎大家一致認為 開國大典這種大事是不應該出現這麼多漏洞,但電影不是紀錄片,需要調動觀眾的情緒,他只要打動我了,我認為還是成功的。當觀眾早已知道了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局時,要把過程講的精彩並不容易。
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但是我的奶奶是趕上了新中國的成立(當然那一年她只是個孩子),我問她是什麼感受,她說,感謝毛主席,在她眼裡 ,國旗能不能升不起來,不重要,只要那一刻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了,我們心中的國旗就已經升起來了。
在我奶奶眼裡國家是毛主席,是共產黨,是很多具體的符號,而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國家很空洞,課本上有寫,老師也經常說,但很難具化到某個人,某個黨身上,反而是國旗,唯一能代表我心中國家的概念,哪裡有國旗哪裡就是國家。我在想為什麼國旗在我心中這麼重,似乎因為在學生時代的十幾年裡,每周一的早晨,都會升國旗唱國歌,在那一時刻我和我的祖國走的最近。
第二章,《相遇》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個原子彈實驗成功的前期,科研員高遠因為輻射入院,在街上遇到了以前的戀人方敏,因為科研工作需要保密,三年來方敏一直在尋找高遠,兩人相遇在公交上,高遠卻不能相認,沒有多少臺詞,眼神裡全是戲,除了兩個戀人,劇中的幾乎所有人都是沒有名字的。
很多人看到的是愛情故事,是奉獻的精神,但我看到的是那本《青春之歌》,是一個時代的價值觀。
很遺憾,作為90後,我沒有讀過,但我的父親讀過,我家裡有這本書,老舊的和電影裡差不多,雖然我沒有讀過但是看過豆瓣裡的書評之後,我發現和預想的一樣,因為我父親這一代人傳遞給我的價值觀就是書中所描繪的意境。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工作單位裡和家是一樣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分得那麼開。沒有人因為加班而抱怨,甚至他們的概念中就沒有加班。他們將青春奉獻給了當時的崗位,雖然那個崗位是那麼渺小。(插個題外話下圖中白頭髮的是我奶奶,左一是我爺爺,中間的這位叫馬波,馬波的母親叫楊沫,是《青春之歌》的作者,當年馬波是來我們這的知青之一)
第三章,《奪冠》
不得不說徐崢的導演能力提升得很快,他的這個故事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1984中國女排奧運奪冠,然而反應這件故事的是兩個小孩子東東和小美,小美要轉學到國外了,東東想送小美最後一個禮物,然而弄堂裡的街坊們要看這天女排決賽的直播,只有東東家有電視,這個電視的天線只有東東按住才能顯示畫面。從而錯過了和小美的「愛情」。
囧式幽默表現的出色,兩位小演員,演技在線。看的我是又哭又笑。我小的時候雖然沒有遇到「小美」但確實也按過天線,每天晚上六點鐘準時去按天線,看《大風車》。那時候中國女排在我印象中沒什麼概念,有概念的時候已經是陳忠和了,那時的郎平執教美國隊。不知道為何,可能是受我母親愛看排球的影響,在我印象中,中國女排的姑娘們是體育圈裡最勇敢的人。
第四章,《回歸》
1997年香港回歸,兩條明暗線,反映出不同人群對於香港回歸的態度。
明線是,來自大陸的工作人員為了保證五星紅旗於1997年7月1日零點零分零秒在香港準時升起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
暗線是,以華哥為代表的香港普通人,和以蓮姐為代表的香港警察默默工作,以盼回歸。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使祖國的統一向前走了一大步,就像一個外出打工的孩子,想讓他歸鄉,是有難度的,而近些年,大陸的經濟發展蓬勃,讓歸鄉的人,越來越穩定。雖然有些小矛盾,但誰也無法阻止歷史的車輪。
第五章,《北京你好》
2008年北京奧運會,計程車司機葛優,幸運的抽到了公司派發的奧運會開幕式門票,本想送給兒子,作為驚喜,但卻不料遇到了十三歲的汶川少年,為了幫少年圓夢,忍痛割愛。
要說誰最能代表北京的市井,除了朝陽群眾就數計程車司機了。葛大爺確實就是葛大爺,小人物的形象演活了。包袱一個接一個的抖,本身計程車師父給我的印象就是健談,熱情,淡定,海量的小道消息,乘客們若是願意搭話,就來段對口相聲,若是不搭話,就來段單口的。
在我的印象中奧運會給我帶來了很強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從這次奧運會之後,感覺世界認識了中國,國人也敢挺直腰板走向世界。以前聽說周圍有人出過國,羨慕的要死,如今身邊有人還在發出國的朋友圈,感覺和過年吃餃子一樣無聊。
第六章,《白晝流星》
2016年神州十一號飛船,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著陸,一對少年流浪兄弟,由於內心的迷茫而遊走在犯罪的邊緣,退下來的老主任,帶他們前去觀看飛船著陸,因為見到了草原寓言中的「白晝流星」,對兄弟二人的內心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這對小兄弟,我是認識的,因為在我老家內蒙,有太多的沃德樂和哈扎布,當我們一面注目中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一面卻又不得不看到,在離開了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之後,在偏遠的地區,依然是有人吃不上飯的。所以出現了扶貧,出現了大棚,白晝流星引起了我的深思,這顆流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所以算不算寓言呢。
流星也好,寓言也好,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比如對著流星許願,願望真的會成真嗎,會的,如果你是真心許願,那你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願望去做事,當你相信自己的時候,願望就很容易成真。我的很多大學同學都去到了基層做公務員和村官,我和他們聊扶貧,他們說,國家的政策是非常好的,基層的大多數人也很努力,但有些貧困戶就是扶不起來,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能變富,國家發的種豬,他們直接殺了吃肉,然後等待第二年的補助。
扶貧先扶志。
第七章,《護航》
2015年9月30日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空軍殲10梯隊女飛行員呂瀟然(宋佳)被選為「備飛」,宋佳有點小情緒,也回憶了自己從飛的經歷,一個「普普通通」女飛行員的成長。
觀眾們看到的是帥氣,雄姿英發,但背後的辛酸,可能只有她們自己能體會。
致敬所有國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