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東
乘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東風,《我和我的祖國》火遍了大江南北,電影中的七個故事各有千秋,每個人心中都有評判,對我來說,《白晝流星》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很多人會說《白晝流星》在故事的銜接上有硬傷,看不懂它,因此對它的評價很低。但是如果深挖下去,則會發現《白晝流星》是整部電影的題眼,看懂了這個故事,也就看懂了《我和我的祖國》。
《白晝流星》的故事並不複雜,在貧窮的西北大地,兩個被勞教的孩子釋放後,被叔叔託付給了退休的扶貧辦李主任,結果他們並不改好,又偷了老李救命治病的五千元。被警察抓回來後,老李卻以德報怨原諒了他們,然後帶著他們去迎接神州十一號回歸,他們看到了白晝流星,從此堅定了改變貧窮的決心。
這段故事中有一幕,是老李帶著弟弟去羊圈,弟弟扶住一隻癱倒的羊羔子問:這羊羔子能活不?老李說:它能站住就能活,你扶它立住,能扶多久啊,它得自己站起來那才算數呢!
這裡看似在說羊羔子,其實在說那兩個孩子,也是在對全中國人說:站起來!
但是從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帝制,到49年天安門城樓上喊出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到改革開放讓人民富起來,直到如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嗎?
姜文在《讓子彈飛》裡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張麻子當縣長審案,鵝城的男人在縣衙門前跪下,張麻子開槍說:不許跪!皇帝都沒了,沒人值得你們去跪!我也不值得你們跪!張麻子不讓跪,但人們仍然忍不住去跪。
站起來與不許跪,這就是中國這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改造國民性的目的。
為了改造國民性,1926年,晏陽初在河北定縣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他認為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愚、貧、弱、私」四大病,提出學校、社會、家庭結合,「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的農村改造方案,以造就「新民」,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
為了改造國民性,魯迅以筆為劍,刺向神情麻木的中國人。他吶喊、彷徨,「雖是國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要把中國人從「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的一個循環」中拉出,讓人們站起來。
為了改造國民性,1934年蔣介石藉助政府力量推行「新生活運動」,從衣食住行入手,使「所有的國民個個人都過整潔樸素,一切能合乎禮義廉恥的新生活」,讓全體國民的生活能夠做到整齊劃一,達到軍事化訓練的目標,以求在最終與日本的戰爭中獲勝。
為了改造國民性,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通過各種運動,發動人民起來鬥爭,激發人們從事政治的積極性,打破一切束縛;改革開放後開展「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也是改造國民性的一部分;到如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實也是在激發人們的自豪感、參與感。
站起來——這是電影中李叔對兄弟倆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而這也是本片的題眼。
因為要站起來,所以《前夜》裡黃渤飾演的旗杆設計師林治遠要保證電動升旗萬無一失;《相遇》裡張譯飾演的無名英雄高遠放棄了愛情,默默無聞地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貢獻生命。
因為要站起來,《奪冠》裡鄰裡鄰居組團觀看女排徵戰,在獲勝中感受集體的榮譽;《白晝流星》兩兄弟發誓要努力脫貧。
因為站起來了,所以《回歸》裡香港可以在1997年7月1日0時0分準時從英國手中回歸,而阿根廷的馬島依舊在英國領土中;《北京你好》裡中國舉辦08年奧運會,葛優飾演的計程車司機那種開懷大笑我們可以感同身受。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這歌聲迴蕩在整個十月,我們能真切地看到祖國的強大和繁榮,而個體的強大與幸福得依靠我們自信而昂然地站起來,用雙手創造出我們美好的未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白晝流星》讓人們保持了清醒,沒有在祖國的強大中眩暈,看到了現實的貧窮,告誡人們腳踏實地去改變命運,從而真正地站起來。而這,也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緣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