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香港光頭警長受邀觀看國慶檔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
看完電影他發了一條微博,寫道:
我們香港需要一個「李伯伯」!
李伯伯正是《白晝流星》裡的扶貧幹部老李(田壯壯 飾)。
這個故事有些網友覺得沒太懂,為什麼兩個失足青年看到神舟回歸之後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呢。
我看第一遍的時候也不太懂,但二刷之後才恍然大悟——
《白晝流星》
《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好比是一個命題作文比賽。
每個導演自己找選題和體裁進行創作。
當其他六個導演都不約而同選擇用記敘文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唯獨陳凱歌選擇了寫詩。
首先題材上,扶貧就比其他幾個故事要難拍,觀眾很難產生共鳴。
其次,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國的邊陲,觀眾對此感到陌生,代入故事不容易。
為什麼陳凱歌要選一個硬骨頭來啃?
他在採訪裡說過:
我在成長過程中,真正見過窮人的日子是什麼樣,在黨的十八大之後,國家重點部署了扶貧攻堅的工作,我從心底裡深受觸動。我們不應該只關注發達地區的生活,更應該關注祖國的邊遠地區,因為再偏遠的地方也是中國的土地,再貧窮的孩子也是中華兒女。
52年出生的陳凱歌,見證著新中國幾十年來的風雨兼程。
14歲的時候,陳凱歌經歷了《相遇》裡《人民日報》號外漫天飛舞的情景。他將其形容為「一生中最激動的一次經歷」。
後來陳凱歌被派去上山下鄉,到了雲南插隊,他在那裡真正目睹了底層百姓的現實生活。
此去經年,如今拍《白晝流星》,依然延續著陳凱歌的土地情懷。
你可以吐槽《白晝流星》劇情的硬傷,但你無法否定陳凱歌的拍攝技法。
單是策馬揚沙那一幕,就足夠彰顯大師風範。
長河落日,茫茫孤城,踏馬西去,瀟瀟黃土。
劍走偏鋒,浪漫放肆,卻又直擊人心。
陳凱歌的作品從來不缺意境。
但他的作品卻一直飽受爭議。
《霸王別姬》作為陳凱歌事業生涯的最高傑作,但在上映之初有很多學者和教授認為陳凱歌退步了。
他們在《霸王別姬》身上看不到早年《黃土地》、《荊軻刺秦王》那般前所未有的視聽語言。
《無極》就更不用說了,口碑票房雙失敗,成了陳凱歌走下神壇的拐點。
連惡搞它本身的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都比電影本身還要火。
陳凱歌當時曾經放話,十年後你才能看懂《無極》。
十年之後,豆瓣評分悄然出現變化,雖然分數變化不大,從最初的4.2上升到5.3。
但也說明已經開始有人看懂它的好。
《無極》講了一個關於「俄狄浦斯王」式的宿命論故事。
電影裡的所有人都想擺脫自己的命運,最後發現還是一步一步走向屬於自己的命運。
電影雖然是發生在一個架空的世界,卻處處映射現實。
《無極》的核心思想是表達渴望和追求。
作為一個東方魔幻,浪漫且帶點自說自話的故事,《無極》天然不會適合所有人。
陳凱歌電影裡的人物都充滿了宿命意味。
一生坎坷的程蝶衣(《霸王別姬》)、命運早已註定的傾城(《無極》)、遭受網絡暴力的葉藍秋(《搜索》)、入世無門的何安下(《道士下山》)。
今年67歲的陳凱歌,早已過了偏執的年紀,但心中仍然有少年氣,這一次他不再想探討宿命。
他想要探討改變,想要探討希望。
扶貧和航天究竟有什麼關係?
這還得從故事的發生地四子王旗說起。
四子王旗,在40年前是鮮為人知的,在中國地圖上很難找到這個地方。
但是,自從我國在四子王旗建立了航天著陸場後,當地的情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神舟飛船的一次次降落使這裡享譽全國。
現在神舟文化已成為這裡獨有的文化旅遊資源,到四子王旗除了陸場草原旅遊區「牧家樂」外,航天科普遊也成了一大亮點。
可以說中國航天業的發展為當地的扶貧攻堅找到了新的思路。
所以,扶貧和航天放到一起,並不生硬且合情合理。
你再回想一下劉昊然和陳飛宇第一次出現時的對話:
是不是走錯了,走的時候還沒有路。
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出國家經濟發展的日新月異,扶貧工作在當地已經去到了成效,從前黃沙飛舞的馬路變成了嶄新的柏油路。
扶貧,應該怎麼做?
最初,老李讓沃德勒和哈扎布回家把指甲剪乾淨;之後,讓他們洗澡,換上乾淨衣服。
這一步是要讓他們認識何謂乾淨何謂髒。
第二步,給他們吃飽飯,讓他們認識溫飽。
第三步,老李明知他們偷了錢卻選擇不告發,是想教會他們可謂羞恥。
但是扶貧光是物質上的支持就足夠了嗎?
扶貧最重要的是先扶志。
就像小羔羊要自己站起來,才能活下去,靠人去扶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兩個少年想改變,也只能靠他們自己站起來。
白晝流星在兩個少年的眼中是一個寓言:
要是有一天,人們能夠從白晝裡看到夜晚的流星的時候,這片窮土才會被改變。
因此,老李才會帶著他們去見證「神跡」,並對他們說:孩子們,那是你們的星星。
有人認為他們兩人騎馬去追逐神舟十一號的劇情太不合邏輯,一個高度機密,怎麼可以讓普通老百姓知道呢。
其實早在2003年神州五號落地之後,最先發現的人是當地的牧民。
半個小時之後,大批的車隊才找到具體的位置。據說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全掌握航天飛船的著陸地點的確認技術。
陳凱歌以這個故事作為藍本進行了藝術加工,包括後來他們兩兄弟越過眾人上前接過椅子。
很多觀眾會詫異他們怎麼能輕易就參與到其中而沒有人阻攔。
但很多人忽略了此時的畫面已經轉變成了黑白。
個人傾向於認為這是兩兄弟看到神舟十一號降落時,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從而產生的一種心靈上的蛻變。
陳凱歌設計兩人上去扶椅子是這種心靈蛻變的具象化體現。
就好像我們在面對一些震撼場面的時候也能產生這樣一種共情感。
這一段處理得亦真亦幻,無不散發著浪漫氣息。
白晝流星在這個故事中有著三重含義。
第一重含義是兩兄弟曾經相信的寓言;
第二重含義是意指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
第三重含義是他們明白老李才是兩兄弟的流星,才是這片貧瘠土地的流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老李是所有基層扶貧幹部的縮影。白晝流星是他們給出的最好答卷。
他用古老傳說和現代航天科技對接,完成精神上的扶貧,救人救心。
一窮二白的少年們終於明白擺脫貧困不是逃避,而是希望。
他們荒蕪的人生得到了救贖,生命有了力量,有了夢想。
《白晝流星》看似文不對題,東扯一點,西扯一點,實則形散而神不散。
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勾勒出祖國發展和個人命運交織的全景圖。
流星給了少年希望,而少年又是祖國未來的希望。
整個故事有力量、有溫度、有深度。
其他六個故事容易引起你的共鳴,但只有這個故事會引起你的思考。
雖然時代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但陳凱歌還是陳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