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無疑是今年國慶檔最火爆的一部電影。電影中的六個故事都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好評,唯有《白晝流星》這個故事受到了很多爭議。
很多人噴《白晝流星》不配與其他六個故事放在一起,原因也是千奇百怪,有說導演陳凱歌帶兒子拍戲的,有說因為陳飛宇是美國人的,也有說故事稀碎沒營養的。
原本我對《白晝流星》也抱著懷疑態度,但是在看完以後,就完全沒有了。我不但不覺得爛,反而覺得《白晝流星》這個故事充滿了正能量。我就納悶了,故事怎麼樣跟裙帶關係,跟國籍有什麼關係?主觀臆斷,還是無腦跟風?
首先《白晝流星》的時間背景是放在2016年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期間,「神十一」任務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後續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節點。
故事地點放在了「神十一」返回艙著陸區域,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故事主角是一對叛逆的流浪少年兄弟,他們沒有父母,只有一個叔叔,但叔叔根本管不住他們,所以就把兄弟二人託付給了退休的扶貧主任老李。經歷了「勞教、偷竊、原諒」之後,老李帶著兄弟二人來到了「神十一」的著陸點,親眼見證了中國航天史上的這一輝煌時刻,同時也鼓舞了這兩位叛逆少年,讓他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標,燃起了新的希望。
故事以「白晝流星」為題,先不說故事,但從名字上來講,我最喜歡這一個,既形象又富有詩意。很顯然,「白晝流星」指的就是「神十一」的返回艙。在那個貧困落後的地方,兩位少年一定不知道「神十一」這件,從返回艙裡出來的人在他倆眼裡就像是天上的神仙一樣。在故事開頭他們就提到了「白晝流星」這個詞,於他們而言「白晝流星」代表的就是新希望!
很多人一定會有疑問,為什麼要把這兩個少年跟中國航天扯到一起?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返回艙的著陸點必須選在寬闊且人煙稀少的地方,這就意味著這個地區會很貧瘠。雖然如今我們國力強盛,但仍然還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當中,比例雖小但數量卻也不小。盛世不忘疾苦百姓,扶貧攻堅任重道遠。
最後再回到「白晝流星」這個標題,如果你認為只有返回艙是「白晝流星」那只能說明你看懂了一半,其實老主任同樣也是一顆「白晝流星」。所謂「流星」雖然光芒耀眼,但時間卻很短暫,就如同身患重疾的老主任一樣,是他為兩位少年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點亮了他們人生的希望。
再說下《白晝流星》的取景,我個人非常喜歡,特別是老主任帶著倆人騎馬去「神十一」著陸點那段,真的有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感覺。
總體來講,我覺得《白晝流星》這個故事還是挺不錯的,很有意義,也很有能量。
最後也奉勸大家千萬別跟風,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也只是表達出我自己的感受,並不是為它正名,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