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特別是對遼闊的土地。我們中國是一個疆域廣大的國家,有土地才有人民,才有國土這個概念。」
從昨天上映到目前,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關注度還在持續上漲。
從票房數字和觀眾口碑不難看出,《我和我的祖國》將會成為國慶檔的票房冠軍。
那麼,這部承載國家力量、民族認同和個人記憶的《我和我的祖國》,有什麼優勢呢?
在內容形式上,融合藝術構思,將事件與時代風貌鑲嵌到歷史影像中。
在七個單元中,由陳凱歌執導,劉昊然、陳飛宇、田壯壯主演的《白晝流星》,引發網友熱議。
《白晝流星》的故事,從「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這一歷史事件提取智慧與精華。
事件回顧: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宛若白晝中的流星,震撼了戈壁和守候在屏幕前的每個人。
故事單元講述了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一對戈壁灘流浪兄弟,當兩個人迷茫落魄時,遇到扶貧辦退休主任,生活發生改變。
《白晝流星》提升了《我和我的祖國》人文主義色彩,陳凱歌用富含象徵性的手法升華了歷史瞬間。
將「神舟」返回祖國詩化為草原寓言中的「白晝流星」,不僅僅是激勵當時的人們,也改變了更多人的命運與思考方式。
陳凱歌分享自己對《白晝流星》的情感時表示,他有一種對這塊土地難以言說的深情。
他說,這種情感都是血液裡,骨髓裡的東西。
35年以前,他拍《黃土地》對陝北高原有了更多的溫情,而這一次在敦煌,他也找到了類似的感覺。
對遼闊土地的特殊情感,讓整部影片中有土地才有人民,才有國土這個概念得到了提升。
然而影片播出之後,對《白晝流星》的看法不一。
有人說,《白晝流星》本來是要展現祖國一些需要的窮地方,但並不明白其中的教育是什麼。
還有人表示,抬太空人的工作人員像電影裡那樣摔一下,可能嗎?
但更多人還是表示《白晝流星》內容十分深刻,尤其是張譯帶著口罩緩緩流出鼻血,儘管臺詞很少,但他的眼神,仿佛可以容納一切。
總歸來說,《白晝流星》的啟發意義是存在的意義。
當我們經濟發展迅猛,依然不要忘記還有不少貧困地區的同胞需要我們一起扶持。
畢竟,一同走向新的明天,承擔歷史重擔,是我們每個人都在堅守的本職,更是我們熱血澎湃的愛國情。
今天是2019年國慶節,為什麼《我和我的祖國》如此火爆?
傳承歷史使命,《我和我的祖國》的故事,我們還要繼續講述下去。
(註:圖片來自網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