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被指造假該怎麼處理?是服軟還是死扛,是個問題。漫畫/冷潔
揭露學術造假,有的容易,有的難辦。像一稿多投、偽造學歷、抄襲這類的造假,是很容易發現和認定的,我們揭露的也比較多。但是對捏造、篡改實驗成果這類的造假,要發現就很不容易,所以在國際權威的學術期刊上也時不時會出現可疑的論文,而要認定造假,就更難了,需要有權威機構介入進行調查。
3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司履生教授在新語絲網站發出《就魏於全院士發表假論文問題致中國科學院的公開信》,實名公開批評四川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於全發表兩篇假論文,在網上引起了熱烈討論,中外眾多專業與非專業人士都參與了進去。
4月12日,《北京青年報》旗下的《競報》率先報導此事,把這場爭論引到了媒體。第二天,《人民日報》也以整版的篇幅報導其記者對這一事件的調查,對魏於全的「論文迷局」提出了七條疑問,同時報導了四川大學黨委書記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的工作人員的看法。《人民日報》這一罕見的做法,據我了解,在科學界贏得了一片喝彩,也促使四川大學校方迅速做出反應。15日下午,四川大學就這一事件召開新聞發布會,向記者散發了校方聲明和魏於全對情況的說明材料,魏於全也在現場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四川大學校方的這一舉動,在預料之中。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的採訪時,四川大學黨委書記已經表明了立場:「我們相信魏院士。魏院士的人品、科研貢獻,我們都了解。就這個事情的過程,我們也了解,不會有問題。」也就是說,校方還沒有開始調查,就已經有了預設的結論,所需要的,只是「澄清」了。
四川大學、魏於全院士真的把事情說清楚了嗎?在他們的聲明中,把這個事件說成是一場早就有了結果的「學術爭議」,是魏於全和司履生兩人之間的個人恩怨。這是有意在混淆視聽。
這個事件,固然有屬於學術爭議的部分,例如魏於全用來指導實驗的理論基礎是否能成立,專家們的看法就不太一致;但是人們更關注的,是他的實驗結果是否有假。而自從司履生把爭論公開以後,就已經不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事了。眾多的專家都對魏於全的研究成果、論文提出了質疑,即使四川大學、魏院士能夠通過對司教授進行人身攻擊的方法讓司教授本人喪失信譽,即使他們能夠擺平司教授一個人的質疑,如果不能一一答覆、解釋別人的質疑的話,也無法消除人們的疑惑。
就我本人來說,我也並非都同意司教授的每一條質疑,例如魏院士的論文在免疫理論方面是否問題,那不是我的專業,在這方面我不做評價。但是,由於司教授的質疑,使我細讀了魏院士的幾篇論文,這些論文用到的實驗技術是現代生物學常用的技術,在這方面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可以做出一些判斷。在其論文的實驗設計、數據處理和實驗結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漏洞和可疑之處,有的前後自相矛盾,有的過分完美,讓人懷疑至少存在篡改數據的可能,而篡改數據在科學界也被認為是造假。此外,魏於全論文的結構非常龐大,涉及了許多實驗,要完成那些實驗,是需要花費很多的經費、人力和物力的,而在當時魏於全還未當上院士,也讓人懷疑他是否有條件去完成那些實驗。據我的了解,國際上懷疑魏的論文真實性的同行並不少。
司教授的公開信在新語絲髮表後,魏院士能夠及時做出一些回應,為自己辯護,這是值得讚賞的。但是,就像我們經常在新語絲上見到的那樣,他的辯解反而暴露出了更多的問題,讓他更難以自圓其說。而且他引用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的文獻,也被發現有的是錯引,並不能用以支持他的觀點。這些問題被指出來以後,很遺憾魏院士未能再做出回應進一步澄清自己。
但是要光靠對論文進行分析就認定造假是很難的,必須進行調查,核對原始數據,才有可能。我和其他人都一再向魏院士索要原始數據,而魏院士卻一直不願提供以消除別人的疑問。即使在現在,四川大學和魏院士在聲明和訪談中也沒有表示願意出示原始數據,而只是提出願意就這一事件召開答辯聽證會。
這是違反國際學術界慣例的做法。通過答辯聽證會也許可以起到一點溝通作用,但是並不足以消除人們的疑惑,特別是沒有參加會議的人的疑惑。更何況口頭的表述總不如文字的表述嚴謹和永久,能夠在會議上講清楚的,更能用文字和原始數據講清楚,反之則不然。按國際慣例,一旦論文被懷疑造假,那麼能夠澄清或認定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出示、核對原始數據。魏於全不願出示原始數據,不願用文字一一答覆質疑,卻求助於費時費錢又不一定能搞清楚問題的會議,這種做法,本身就讓人起疑。實際上,按慣例,一個研究人員一旦被懷疑造假卻不願意出示原始數據澄清自己,那就等於默認了造假。
揭露學術造假,有的容易,有的難辦。像一稿多投、偽造學歷、抄襲這類的造假,是很容易發現和認定的,我們揭露的也比較多。但是對捏造、篡改實驗成果這類的造假,要發現就很不容易,所以在國際權威的學術期刊上也時不時會出現可疑的論文,而要認定造假,就更難了,需要有權威機構介入進行調查。
中科院學部據稱請四川大學嚴肅、認真地調查此事,但是高校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是肯定要力保自己的院士的,更何況這次涉及的院士自己就是校領導,校方如何下得了手?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是應該由中科院組織專家進行獨立的調查,或者由向魏院士提供研究資金的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組織調查,才更讓人信服。
揭露學術造假,如果涉及的是學術地位比較低的人,如學生、年輕的教師,調查、處理要容易得多,但是一旦涉及學術地位比較高的,甚至到院士這一級別的,就很難受到管理部門的重視,結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國內管理部門這種只打蒼蠅不打老虎、本末倒置的態度,也是非常不正常的,不利於淨化學術環境。要打擊學術造假,就應該重點打擊學術地位比較高的人,而對學生應該以加強教育為主。
(責任編輯:史少晨)